![]()
▎人民酱说:
决胜的关键,从来不是你提前挪了多远,而是你的孩子有没有一颗愿意奔跑的心,和一身能跑到底的筋骨。
全文3138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 者 | C妈 来 源 : CC爸妈(公众号ID:cc-bama)
闺蜜家女儿今年开学新换了班主任,是之前带毕业班的老教师,可以说是尽心尽责。
唯一让闺蜜郁闷的是,班主任特别喜欢往班级群里发优秀作业。
前一天完成好的;
当天默写全对的;
字写得规整的;
作文优秀的;
基本上每天都发1次起步。
然后督促大家借鉴和学习。
![]()
闺蜜说,之前看自家闺女还可以啊,可自从看了班主任在群里发的范文,自己心态瞬间崩了。
人家字怎么就写得就那么工整,像是印刷体一样?
人家那小作文写得怎么就那么有趣又流畅?
人家计算怎么就能每次都全对?
再看自家娃,好像哪哪都跟人家差挺多的。
她说到这,闺蜜群直接炸了!
纷纷申请出战!
A: “每次看到‘表扬以上同学’,心就悬着。有名字,长舒一口气;没有,便耿耿于怀。
忍不住胡思乱想:是不是落后了?该报个写字班、补习班了吗?”
B:我们语数英三科也天天发,每次看别人的娃都挺优秀,整得我晚上一辅导作业就火大:“怎么人家能写那么好,你连写完都这么费劲”?
C:我们不仅作业发,做操认真发,计算全对发,书写工整发,优秀值日生也发。
不过发就发吧,不羡慕不嫉妒,我已‘躺平’,接受现实,卷不动了。
然后D:你们还好,只发表扬。我们还发‘反面教材’,公开处刑,更焦虑!半夜梦中都能惊坐起!
听着这些,只想感叹:焦虑,果然来源于比较。
真正的压力,未必来自遥不可及的学霸,而是身边那个“比你做得更好”的隔壁家二蛋。
01
为什么老师发的优秀作业,总能轻易点燃焦虑?
这背后,藏着一种心理学现象——[幸存者偏差]。
二战期间,英国军方研究返航轰炸机上的弹孔分布,发现机翼弹孔最多,驾驶舱和发动机却很少。
于是,有人建议加固机翼。
但统计学家指出:那些被击中驾驶舱或发动机的飞机,直接就坠机了,根本没能返航。
我们只看到“幸存者”,其他的都是“沉默的数据”。
教育中,“幸存者偏差陷阱”更为常见。
每年高考,媒体争相报道状元、学霸,分享“成功秘诀”、“学习方法和心得”。
很多家长一看,别人家孩子这么厉害,是怎么学的?我也让孩子这么学。
但我们却没有想过,用同样学习方法,又有多少孩子没考好?
要知道,失败的案例不会成为新闻。
当我们只看到成功的,就会有一种错觉:只要用对了方法,只要努力,人人都能考好。
我娃不好,一定是我家打开方式不对。
老师晒的优秀作业,就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让人越看越焦虑,越比越心慌,开始拼命给孩子加码:报班、刷题、严盯死守……
但我们忘了:被展示的,永远是经过筛选的样本;而那些没被展示的,才是沉默的大多数。
不要用别人的高分卷,来扣自己娃的分。
教育的真谛,不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那个”,而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02
当然了,老师展示作业的初衷,肯定是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毕竟,谁也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作为一个六年级孩子的家长,我想说:如果你站在高年级回头看,会发现小学低年级时最在意的那些事:
——字写得是否工整、单词多记几个少记几个、计算是否全对……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真的没那么重要。
很多家长拼命让孩子“抢跑”,但根本没找对位置。
多数人让孩子提前出发,拼命抢的是“距离起跑线的长度”,而不是“起跑的动力与耐力”。
![]()
瞧,我娃在起跑线外“提前”出一大段距离了,应该没输在起跑线上吧?
而这段家长拼命在意“距离”,往往只是看得见的知识积累:
背了多少诗、认了多少字,记了多少单词、刷了多少题……小学低年级的考了多少双百。
但孩子们提前跑的这几步,在真正的跑步健将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因为有些孩子,一站在那,你就知道你的孩子跑不过他。
因为他从小就爱跑步,跑得一身腱子肉,往跑道上一站,眼神发亮、浑身是劲。
发令枪一响,他就能轻松超越那些提前“偷跑”了很久的人。
以高考这个“暂时性”的终点往回看:
决胜的关键,从来不是你提前挪了多远,而是你的孩子有没有一颗愿意奔跑的心,和一身能跑到底的筋骨。
很多人都紧盯“抢跑”,却不相信“逆袭”。
要知道,孩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12年的学习生涯一共要掌握130万个知识点,但小学阶段占6年的时间,学习的知识点却仅仅占130万的3%。
尤其是三年级前学的,多是基础知识,或早或晚都能掌握。提前“抢跑”的优势,很快会被追平。
真正决定孩子能跑多远的,不是知识距离,而是这两样:
1、一颗愿意奔跑的心(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为什么同样用错题本、同样早起读书、同样刷题,有的孩子成绩优异,有的却进步有限?
差距不在“做了什么”,而在“为什么做”。
学霸早起读书,想的是:“这时候脑子最清醒,记得快!”
你家孩子想的可能是:“要不是妈妈催,我还能多睡会儿……”
全程被动应付,看似努力,实则无效。
与其说学霸拼的是努力,是天赋,不如说拼的是心态。
就是我愿意主动做一件事的心态,家长不用逼,老师不用催,他也要去做。
与其逼孩子“努力”,不如点燃他心中的火苗。
我们一定要从监督者转变为引导者。
不再问:“作业写完了吗?”
而是问:
“今天解出那道难题,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
“我们一起研究下,这道题绕这么多弯子,它到底想考啥?”
“这个知识在生活中能用上吗?我们来玩个游戏!”
2、一身肌肉和耐力(愿意坚持学习的韧劲)
学霸除了愿意主动做,还能坚持自律的做。
而自律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理性战胜感性”的体验。
因为我明确做某件事,预知可以带来更好的后果,因此我愿意现在克制。
就说最简单的高效完成作业。
CC虽然也不是学霸,但写作业从来没费过心。
每天都会利用课间、午休的时间把当天大部分的作业做了。
别的同学在聊天玩游戏的时候,她埋头写作业。
国庆8天的作业,她愣是在放假前赶完了4/5!每天写的手都酸!
你要说这娃是多热爱学习?多自律?
目前阶段肯定不是,只是她早早就明白了:现在的克制,换来的是回家后更长的自由
当她一次次体验“此刻克制 → 未来获益”的正向循环,自律就成了习惯。
当她有了这身“腱子肉”、这种“耐力”,当未来初高中“更懂事”、“更有自驱力”,准备发力冲刺的时候,她就有了足够强的能量储备。
我总说,单纯的自律是反人性的东西。
自律的人一定不觉得自己是在受苦的,一定是他知道此刻的辛苦是为了更大的满足。
否则,必不能长久。
所以,别再盯着群里那些 “别人家的孩子”,不如把目光放回自己孩子身上。
至少小学低年级阶段,相对于“知识距离”,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学习习惯,这才是真正的“起跑储备”。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结果晚,有的从不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教育的使命,不是把所有的种子都浇灌成同一个模样,而是尊重每一颗种子的天性,给予它合适的土壤、阳光和雨露,静待它以自己的方式,成长最好的样子。
*来源: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yanzhijiasuo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