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李不言 | 论精神防御机制⒃:躯体化
—— 精神痛苦的地下逃生通道
当精神病学进入21世纪时,弗洛伊德学说的许多部分可能会被抛弃,但关于防御机制的阐述却不会。
—— 范伦特(G.E.Vaillant,1992)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另一种精神防御机制:躯体化。
躯体化(Somatization)是指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的焦虑和痛苦。
如歇斯底里(hysteria)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人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人意识不能承认的。
![]()
一、 躯体化的本质与心理动因:身体的“呐喊”
躯体化是一种个体在经历无法解决的心理冲突和难以承受的情感压力时,潜意识地将这些精神痛苦转化为躯体症状的过程。这些症状是真实存在的,求助者能真切地感受到痛苦,但医学检查却无法找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这是心灵在走投无路时,为逃避更深层的心理危机而启动的“调虎离山之计”。
一句话定义:躯体化 =“情绪说不出口,身体替你尖叫”
潜意识把心理冲突切成躯体症状,绕过语言与意识,避开焦虑、羞耻、罪恶感。
1. 心理问题的躯体性“转换”。这是其核心机制。被压抑的、无法被意识接受的冲动(如愤怒、性欲)和情感(如恐惧、悲伤),无法通过正常的情绪通道表达,只能“绕道而行”,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身体功能,以“疾病”的形式寻求出口。身体成了表达心理困境的最后舞台。
2. “原发性获益”。通过变成“病人”,个体得以回避内心冲突引发的焦虑和痛苦。例如,一个对需要照顾年迈父母感到无比愤怒和压抑的子女,突然出现手臂瘫痪。这样,他既无法履行照顾职责(满足了逃避的愿望),又因生病而免于被谴责(甚至获得同情),从而解决了内心的冲突。
3. “继发性获益”。通过患病,个体可能无意中获得来自环境的关注、照顾、爱护或免于某些责任与义务。这虽然不是症状的初始动机,但却可能成为维持症状的潜在因素。
![]()
二、 躯体化的典型表现与形式
本文一开始提到的“歇斯底里转换障碍”,是躯体化最戏剧化、最经典的形式,但其表现远不止于此。
1. 转换障碍(经典“歇斯底里”)
其症状通常与神经学疾病相似,但不符合神经解剖分布。
运动系统:瘫痪、失音、震颤、行走困难、痉挛。
感觉系统:失明、管状视野、耳聋、感觉麻木或缺失。
其关键特征:症状常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在极端恐惧下“腿软得走不动路”,在内心激烈冲突时“感觉要裂开”的头痛。
![]()
2. 当今更常见的躯体化形式
在现代医学中,“躯体形式障碍”的概念更为广泛,包括:
无法解释的躯体主诉:求助者主诉多种、反复多变、持续多年的身体不适,如慢性疼痛(头痛、背痛)、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心血管症状(心慌、胸闷)、异常的皮肤感觉等,但所有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疑病症:求助者持久地、恐惧地坚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并陷入对自身健康的持续焦虑和反复求医中,尽管医学检查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再三保证均无法打消其疑虑。
![]()
三、 躯体化的双重作用:绝望的求救与成长的陷阱
1. 保护性作用(短期)
危机的安全阀:在心理上面临崩溃时,它将毁灭性的精神压力导向身体,从而保护了个体核心的精神功能,避免了精神病的发生。
扭曲的沟通:这是身体发出的最强烈的求救信号,它用一种无法被忽视的方式(疾病)向周围环境传达:“我病了,我需要帮助!”
2. 破坏性后果(长期)
真实的痛苦:求助者承受着真实的躯体痛苦和功能丧失,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医疗资源的浪费:陷入无尽的、重复的医学检查和无谓的治疗中,造成“逛医生”现象。
根本问题被掩盖:真正的心理冲突和情感问题被永远搁置,人格成长和问题解决停滞不前。
人际关系紧张:长期被当作“疑病症”或“装病”,可能导致家人朋友的不理解、不耐烦,甚至关系破裂。
四、 如何应对与解决:从倾听身体到倾听内心,把“身痛”译回“心痛”
1. 识别与共情。心理咨询师需要首先认识到,求助者的痛苦是真实的,并非伪装。第一步是共情其躯体痛苦,建立信任关系,而非简单地告知“你没病”。
2. 建立身心联结。温和地帮助求助者看到其症状与生活压力事件、情感变化之间的潜在时间关联。例如:“我注意到你的背痛,是在你工作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开始加剧的,我们可以一起看看这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3. 心理咨询/治疗
动力性治疗:探索症状背后的潜意识冲突和被压抑的情感,让无意识的内容进入意识,从而让症状失去存在的意义。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求助者打破“躯体感觉-灾难化思维-焦虑加剧”的恶性循环,学习更健康的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技巧。
促进情感表达:鼓励求助者学习用语言直接表达情绪,无论是愤怒、悲伤还是恐惧,而不是让身体代为表达。
五、本节总结
以上对躯体化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在心灵与身体之间那条隐秘而强大的通道。它告诉我们,当情绪失去了通往心灵的言语之路,它必将以症状的形式行走于身体。
躯体化,是灵魂在无法言说的痛苦中,用血肉写就的一封加密信件。治疗的任务,并非简单地撕掉“疾病”这个标签,而是与求助者一同破译这封来自内心深处的求救信,读懂其字里行间的悲伤、愤怒与恐惧,并最终帮助他,找到一种比患病更高级、更自由的语言,去言说自己的生命故事。
躯体化是情绪的无声罢工,
它用疼痛、麻痹、痉挛在皮肤上写标语:
“请看见我内心的废墟。”
疗愈不是拆除身体警报,而是陪情绪走出废墟,
让“痛”终于可以用“哭”说出来,
而不再用瘫痪替它下跪。
(未完待续。点关注,不走丢。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 《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本系列科普文章原创文字版和视频陆续发布于科普中国、心理学家李不言百家号/头条号等。部分插图选自网络,侵删)
除了本文所列举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您还见过哪些“躯体化”的鲜活例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宝贵观察和思考。文章和视频如果能入您法眼,请用您带有余香的手,关注、推荐、点赞或转发,让我们一起携手,让心理学关爱更多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