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之问
“智能驾驶时代,方向盘该由人类握紧,还是交给算法?” 近日,黄浦江畔的中国移动动感地带有为青年公开课 “智行未来” 专场,一开场就抛出了这个戳中时代痛点的命题。来自学术界、产业界的大咖与青年学子围坐论道,用技术真相与产业实践,给出了一场关于未来出行的深度解答。
院士解码:智能制造是智驾的 “技术底盘”
“智能驾驶的安全与高效,根源不在车机屏幕里,而在智能制造的车间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谭建荣的开场分享,瞬间拉直了在场学子的问号。深耕智能制造领域数十年的他,结合《面向汽车产业的智能制造与数字转型》主题授课指出,智驾技术的落地离不开三重产业根基:
其一,知识驱动的核心引擎。将工程师设计经验、工匠加工智慧转化为算法模型,构成智驾系统“懂路况、会决策”的知识库基础。
其二,实时感知的技术支撑。依托多源数据采集、异构数据融合等十大关键技术,构建车辆对复杂路况的秒级响应网络。其三,自主进化的算法能力。通过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等AI技术迭代,实现从 “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的升级。
“没有智能制造的扎实基础,智能驾驶就是空中楼阁。” 谭院士的结论,让在场青年对“技术安全”有了底层认知。
![]()
产业视角:从实验室到马路的 “落地密码”
理论的蓝图如何变为现实?地平线副总裁吕鹏从核心技术供应商角度,带来了一线实践答案,勾勒出智驾从研发到量产的关键路径。
“芯片是智驾的‘大脑’,必须兼顾性能与成本。” 吕鹏以地平线征程 6 系列芯片为例介绍,通过“通用算力 + 专用算法” 的组合创新,已实现L2+级智驾功能硬件成本降低40%,该系列芯片上市不到一年便达成百万级出货量,搭载于多款量产车型。他坦言:“只有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才能让智能驾驶真正走向普惠。”
巅峰思辨:方向盘的松紧哲学藏着三重答案
“方向盘的松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 当天的思辨环节,地平线吕鹏、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智慧交通产品部总经理汪建球、智己汽车联合智驾中心智驾模型首席专家赵九花与学子们的交锋,将活动推向高潮,从三个维度破解了核心命题:
从 “车路云协同” 看:该“借力”时要放松。汪建球抛出关键观点:中国移动构建的车路云一体化网络,已实现行业领先的 100 毫秒级车路信息交互,在封闭园区、高速路段等标准化场景中,能提供超越人类经验的环境感知能力。“这种时候放松双手,是把专业交给技术。”
从 “技术安全” 看:需“警惕”时要握紧。赵九花直言:“目前智驾系统对极端天气、突发障碍物的识别仍有盲区。” 她以视觉感知技术为例,指出其在复杂环境下仍存在性能短板,此时人类驾驶员必须保持掌控权。
从 “商业模式” 看:要“平衡”中找答案。吕鹏总结:“普惠型智驾可侧重辅助功能,让用户轻松出行;高端场景可探索高阶自动驾驶,但必须保留人类干预通道。” 这一观点与他此前提出的“智能驾驶下半场需兼顾安全与普及”理念一脉相承。
这场思辨最终达成共识:方向盘的“松紧度”,应随技术成熟度、场景安全性动态调整。
![]()
青年回响:科技的未来终要交给 “有为者”
活动尾声,青年UP主“飞飞舰长”的《雨天遛狗车》创意作品引发共鸣——这个融合了感知技术与生活需求的小发明,恰是“碳硅共生” 理念的生动实践,该作品在中国移动动感地带与B站联合发起的科创征集活动中脱颖而出。正如动感地带明星伙伴林更新在活动中分享的:“保持好奇心,用行动探索,就是青年对未来的回答。”
从院士的技术筑基,到企业的实践破冰,再到青年的创意闪光,这场公开课给出了最终答案:方向盘的未来,既不交给盲目自信的人类,也不交给脱离人文的算法,而是交给“技术向善 + 人类担当”的双向奔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