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12月10日,“炸药大王”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病榻上溘然长逝,留下了一份震惊世界的遗嘱。
将其94%的遗产,折合3100万瑞典克朗(相当于如今14亿人民币),全部用于设立一项全球性奖项,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领域“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笔注定会被“坐吃山空”的财富。
![]()
按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单项15万克朗的奖金标准计算,仅需200年就会耗尽本金;再加上基金会运营开支、通货膨胀等因素,这笔遗产撑不过百年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历史却开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玩笑。
120多年后的今天,诺贝尔奖不仅从未中断颁奖,单项奖金已飙升至1100万克朗(约合830万人民币),诺贝尔基金会的资产总额更是达到67.97亿克朗,较初始遗产增值近220倍,剔除通胀因素后仍增长逾2倍。
这笔跨越三个世纪的遗产,不仅没被花光,反而越花越多,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财富传承神话”。
诺贝尔的遗嘱中,对遗产的投资有明确要求:必须投向“安全证券”。
在19世纪末的金融语境下,这意味着只能选择国债、市政债券、有担保公司债券及斯德哥尔摩房地产等低风险资产。
诺贝尔的初衷很纯粹:他希望奖金能稳定发放,避免因激进投资导致奖项中断,让这份对人类的嘉奖成为永恒。
1900年,诺贝尔基金会正式成立,开始严格遵照遗嘱管理这笔遗产。最初几年,一切看似顺利。
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如期颁发,5个奖项共发放75万克朗奖金,相当于基金当年收益的80%,既兑现了承诺,又保留了部分利润滚存。
当时的媒体盛赞:“诺贝尔用财富搭建了一座连接全人类智慧的桥梁。”
但平静之下,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低风险意味着低收益,基金会初期的年化投资回报率仅2%-3%,而随着时间推移,通胀率逐渐超过投资收益,再加上每年固定的奖金支出、评审费用、诺贝尔周活动开销,基金本金开始缓慢缩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压垮保守投资策略的第一根稻草。
战争导致各国国债贬值、物价飞涨,诺贝尔基金的债券资产大幅缩水,房地产也因战乱陷入估值低迷。
![]()
1920年,基金规模已较初始金额减少30%,单项奖金被迫从15万克朗降至11万克朗。
雪上加霜的是,二战期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货币贬值、汇率波动加剧,基金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几乎颗粒无收。
1953年,基金会的资产总额已缩水至初始金额的一半,仅能勉强维持当年颁奖,若继续按原有模式运营,不出10年就会彻底耗尽本金。
此时,外界开始质疑诺贝尔奖的可持续性。
瑞典媒体刊文直言:“诺贝尔的美好愿景,正在被保守的投资策略扼杀。”
有经济学家测算,若不改变投资方向,1960年代末将无法再发放足额奖金。这座承载着人类智慧与希望的奖项,第一次走到了生死边缘。
面对濒临破产的困境,诺贝尔基金会终于意识到:“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要让诺贝尔奖永续传承,必须打破“绝对安全”的投资枷锁,用更灵活、更多元的方式让遗产“生钱”。
1950年,基金会向瑞典政府提交申请,请求放宽投资限制。
经过两年的反复论证,瑞典议会最终通过法案,允许基金投资股票类资产,这成为诺贝尔基金命运的转折点。
1970年,投资限制进一步放开,基金获准布局全球范围内的私募股权、不动产、对冲基金等多元化资产,正式迈入“现代投资”时代。
新的投资策略迅速显现成效。基金会不再直接参与资产买卖,而是组建专业的投资委员会,负责制定资产配置方案和遴选外部管理人。
他们的筛选标准极为严苛:不仅要求管理人有长期稳定的业绩、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还需认同“责任投资”理念。最终,一支堪称“全球顶级天团”的外部管理队伍应运而生。
![]()
在这份名单中,既有贝莱德、红杉资本、凯雷集团等全球资管巨头,也有文艺复兴科技、Two Sigma等量化对冲基金翘楚,甚至包括擅长新兴市场投资的盈信投资等机构。
这些管理人各司其职:红杉资本负责挖掘全球科技、消费领域的成长机会,凯雷集团主导不动产与基础设施投资,文艺复兴科技则用复杂算法捕捉金融市场的短期套利机会。
多元化的资产配置,让诺贝尔基金具备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截至2024年底,基金的投资组合中,权益型基金占比56%,另类资产占24%,固定收益及现金占12%,不动产与基础设施基金占9%。
这种“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布局,让基金在不同经济周期中都能稳中有进:经济繁荣时,股票资产带来丰厚收益;经济下行时,债券、黄金等资产起到对冲作用。
二战后全球经济复苏的浪潮中,诺贝尔基金精准把握了美股、欧洲股市的长期牛市,通过指数基金和龙头股布局赚得盆满钵满。
近年来,基金又加大了对亚洲新兴市场和科技领域的投资,红杉资本管理的中国成长基金、美国风险投资基金为其贡献了可观回报。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基金年化投资回报率达9.2%,过去十年达8.3%,远高于3%的通胀调整后目标回报。
除了投资策略的革新,免税政策的落地也为基金注入了强心剂。
1946年,瑞典政府为支持诺贝尔奖这一公益项目,给予诺贝尔基金会全额免税待遇,无论是投资收益还是资产增值,都无需缴纳任何税费。
这意味着基金的每一分利润都能全额滚存,复利效应得以最大化发挥。
如果说灵活的投资策略是诺贝尔基金“赚钱”的引擎,那么严格的支出规则就是其“守钱”的堤坝。
基金会成立之初就立下铁律:每年的总支出(包括奖金、运营费用等)不得超过基金增值部分的4.5%,剩余利润必须全部滚入本金。
这一规则看似保守,却成为基金永续的核心保障。
在投资收益丰厚的年份,基金会不会盲目提高奖金金额,而是将大部分利润留存“养本金”。
在收益不佳的年份,则通过调整支出比例,确保本金不受侵蚀。
1991年,基金资产的实际价值恢复至初始水平后,单项奖金从37.5万克朗大幅提升至600万克朗;2025年,又进一步提高至1100万克朗,创下历史新高。
这种“细水长流”的智慧,在历史上多次得到验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全球股市暴跌,诺贝尔基金的权益类资产出现大幅浮亏。
由于平时留存了充足的安全垫,基金不仅没有缩减奖金,反而维持了1000万克朗的单项奖金标准,次年便随着市场复苏弥补了亏损。
更令人称道的是,诺贝尔基金在追求收益的同时,始终坚守“责任投资”的底线。
作为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的签署方,基金会制定了严格的负面筛选清单:不投资争议性武器或核武器生产商、煤炭相关收入占比超5%的企业、烟草生产企业等。
一旦发现持仓企业违反筛选标准,基金会会在12个月内完成退出。
这种坚守不仅没有影响投资收益,反而让基金赢得了全球投资者的信任。
诺贝尔基金会首席财务官乌尔丽卡·伯格曼曾表示:“我们专注于长期结构性趋势,风险偏好与目标精心匹配,既不盲目激进,也不过分保守。”
这种平衡之道,让基金在跨越百年的风雨中,始终保持着稳健前行的姿态。
基金会的运营透明度同样值得称道。每年都会发布详细的年报,公开资产规模、投资组合、收益情况、支出明细等信息,接受全球公众的监督。
这种公开透明的运作模式,不仅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可能,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基金的管理逻辑,进一步提升了诺贝尔奖的公信力。
![]()
有趣的是,基金会的支出规则还曾因一次“特殊事件”进行过微调。
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米洛·何塞·塞拉领奖时,带着村里的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共68人出席晚宴,导致当年的接待费用大幅超支。
此后,基金会补充规定:每位获奖者最多可携带14位亲友参加相关活动,既保障了获奖者的荣誉,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开支浪费。
如今,诺贝尔奖早已超越了“奖金”的范畴,成为全球公认的最高荣誉象征。
截至2024年,已有超过1000位学者、作家、活动家获得这一殊荣,他们的研究成果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青霉素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破解、屠呦呦的青蒿素……
这些诺奖成果背后,都离不开诺贝尔基金的支持。
基金的持续增值,让奖金金额不断提高,不仅能让获奖者获得体面的生活,更能为他们的后续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诺贝尔基金的传奇,也为全球公益基金的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它证明了公益与盈利并非对立关系,通过科学的投资管理和严格的制度约束,公益基金完全可以实现“自我造血”,甚至持续增值,从而扩大公益影响力。
如今,全球众多慈善基金会都借鉴了诺贝尔基金的管理模式,采用多元化投资策略和克制的支出规则,让慈善事业得以永续发展。
诺贝尔的一生致力于科学发明,却因炸药的军事用途备受争议,这让他始终心怀愧疚。
因此,他希望通过设立诺贝尔奖,鼓励人类追求和平、探索真理、创造美好。而诺贝尔基金的百年长青,恰恰让这份愿景得以实现并不断延续。
120多年来,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多次经济危机、科技革命浪潮,无数财富帝国兴衰更替,无数富豪遗产灰飞烟灭,但诺贝尔留下的这笔遗产,却在科学的管理下不断壮大,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复利的魔力,更证明了:真正的财富传承,不仅是金钱的传递,更是责任与使命的延续。
当202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接过1100万克朗的奖金时,他们接过的不仅是一笔财富,更是一份跨越世纪的信任与期许。
诺贝尔基金的故事,也将继续激励着人们:无论是个人财富管理,还是公益事业运营,唯有坚守长期主义、保持敬畏之心、恪守规则底线,才能实现真正的永续发展。
诺贝尔或许从未想到,自己一生中最伟大的“发明”,不是改变世界的安全炸药,而是这个能够自我造血、永续传承的奖金体系。
这笔14亿起步的遗产,如今已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财富永动机”,它将继续见证人类的智慧与进步,直到永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