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数据时代,统计建模早不是冷门技能,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硬核本事”。不管是城市规划里的资源调配,还是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优化,都离不开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
也正因如此,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成了高校实力的“试金石”。
作为教育部认可的入榜赛事,今年大赛吸引了885所高校、超9万名学生同台竞技,规模创下历届新高。在这场高手云集的比拼中,来自上海的同济大学表现格外抢眼,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展现了其人才培养的扎实功底。
![]()
同济参赛队在本届大赛中斩获了极具分量的战果:共夺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其中,本科生组一等奖获奖数稳居全国高校并列第二、上海赛区第一。研究生组同样表现不俗,拿下2项全国三等奖。在市级评选中,本科生组更是一举揽获22个一等奖,研究生组收获2个一等奖,整体成绩从数量到质量均刷新了学校参赛以来的最佳纪录。
![]()
能在万人竞技中脱颖而出,参赛学生的分享藏着最真实的成长密码。
本科生组全国一等奖得主林彤提到,竞赛选择不必局限于本专业,感兴趣就值得尝试,备赛时既要夯实数学基础,也要熟练掌握SPSS、R语言等工具,甚至主动学习优化算法。
另一组获奖学生陈佳树则分享了团队的“组队智慧”:最初跟着老师做SITP项目积累了基础,后来邀请跨专业同学加入,互补的能力让团队思路更开阔。
![]()
![]()
面对“如何平衡竞赛、科研与专业课”的核心疑问,学生们的建议格外接地气。林彤说,不同阶段要调整时间分配,学期初侧重专业课学习,竞赛临近再适当倾斜精力,同时要学会劳逸结合;陈佳树则点出获奖关键:模型不用追求复杂,但要贴合实际、有新意,论文不仅逻辑要清晰,排版和图表也要专业,平时多查阅 SCI 文献、善用 AI 工具,能少走很多弯路。这些来自一线的经验,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侧面印证了同济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用心布局。
![]()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同济全方位的硬核支撑。数学科学学院作为牵头单位,早早联合交通学院等院系,组建了由梁汉营、王国联等二十多位骨干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全程跟进学生备赛。该校还专门开设统计分析训练营,邀请国家统计局专家开展针对性培训,从统计方法到论文写作,层层递进帮学生夯实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同济特别鼓励学科交叉,引导学生将统计建模与交通工程、城市管理等领域结合,从“换电站选址优化”到“道路交通碳排放预测”,一个个紧扣现实的项目,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至社会现场。
![]()
同济大学一等奖获奖项目
![]()
对年轻人来说,大学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更是练本事、拓视野的平台。同济在统计建模大赛中的表现,不仅是一系列奖项的突破,更展现了其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学生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竞赛经历沉淀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人生赛道上走得从容、行得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