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关注”、左下角“小手”点赞,每天为您提供一篇投资分析文章)
截至2025年10月,固态电池领域的竞争已非常激烈,多家企业都公布了明确的量产时间表。不过,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技术多数仍处于实验室研发或小批量试产阶段,实现大规模量产并已装车上市的纯固态电池还很少,行业主流是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
![]()
一、10家企业固态电池技术路线、能量密度、量产进度、主要应用领域和客户分析
1. 卫蓝新能源:中科院背景,商业化应用广泛;能量密度360 Wh/kg(动力电芯),已有7.2GWh产能投产;计划2027年量产全固态,主要客户及应用领域是蔚来汽车,储能、无人机。
2. 清陶能源:清华南策文团队领衔,与上汽深度绑定。现有产能12GWh/年;计划2026年量产全固态,主要客户是上汽、北汽等。
3. 孚能科技:软包电池技术领先,客户资源多元, 能量密度400 Wh/kg(第三代在研),第二代半固态2025年量产,全固态计划2025年推出,主要客户及应用领域是广汽、东风、飞行汽车。
4. 太蓝新能源:车规级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突破,能量密度720Wh/kg (实验室级别) ,已研制出120Ah车规级电池;正拓展市场,主要客户及应用领域是长安汽车、无人机。
5. 宁德时代:硫化物路线,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能量密度500 (Wh/kg凝聚态电池)计,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全固态,主要客户及应用领域是蔚来ET9(凝聚态)、航空。
6. 比亚迪:半固态电池已率先量产上车,能量密度300-350 Wh/kg(半固态),第二代半固态电池已于2025年7月量产,主要是自供海豹EV、汉EV等高端车型。
7. 辉能科技:深耕氧化物路线,海外资源丰富,法国工厂预计2028年量产第四代电池 ,主要客户奔驰、VinFast等。
8.国轩高科:金石全固态电池已发布,能量密度350Wh/kg,已发布产品,中试线良品率达90% ,获奇瑞2GWh订单。
9. 丰田 :全球率先宣布明确量产时间表的传统车企,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量产车型,自供首批量产车。
10. 宝马 :与Solid Power合作,已启动实车路测,已启动全固态电池实车道路测试,自供测试车辆,为量产做准备。
![]()
二、固态电池行业的技术与竞争格局
1. 技术路线之争:目前没有统一的最佳方案。
(1)硫化物路线:被认为是未来主流,离子电导率高,但成本高、制造工艺苛刻。宁德时代、丰田和孚能科技是其主要追随者。
(2)氧化物路线:稳定性好,但室温电导率偏低。辉能科技是这条路线的主要代表。
(3)半固态过渡路线:这是目前最现实的选择,通过保留少量液态电解质来平衡性能和量产难度。比亚迪和卫蓝新能源等企业已通过此方案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
2. 能量密度与量产现实的差距
实验室技术(如太蓝新能源的720Wh/kg,清华团队的604Wh/kg)不断刷新纪录,展示了固态电池的巨大潜力。然而,能稳定生产并装车上市的产品能量密度主要集中在300-500Wh/kg区间。从实验室到工厂,成本、工艺和供应链是横亘在其中的三大难题。
3. 竞争策略与市场布局
车企与电池厂深度绑定:例如清陶能源与上汽,这种合作能加速技术迭代和车规级验证。
从高端场景切入:许多企业选择先在对成本相对不敏感的高端领域应用,如卫蓝新能源进入无人机领域,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首先用于航空,以积累数据和经验。
4. 传统巨头的转型:丰田、宝马等传统汽车巨头正全力追赶,凭借其深厚的造车工艺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一旦技术成熟,量产速度可能非常快。
5. 如何理解当前的竞争态势
中国企业在产业化进度上整体领先,尤其在半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应用方面。
日韩企业及它们的合作伙伴(如丰田、三星SDI)在底层材料和工艺上仍有深厚积累,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全固态电池的全面商业化预计将在2027-2030年这个时间窗口实现,目前的竞争是为未来格局抢占先机。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学习,本今日头条号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所涉及个股,不作为买卖推荐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最后在再次提醒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