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穿梭于城市街巷的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服务保障民生、推动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如何维护好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湖北省巴东县以一系列扎实举措,交出了一份兼具力度与温度的答卷。
下好权益保障“先手棋”
自《湖北省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水平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巴东县积极响应,构建由人社部门牵头,交通、市监、邮政、总工会等多部门协同的“一盘棋”工作格局。工作启动后,巴东县从摸清底数入手,动态更新外卖、快递等行业从业人员信息台账,为全县约800名从业人员精准“画像”,为后续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多亏了人社部门的上门指导,让我们对规范用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家生活服务平台巴东站负责人说。巴东县人社局积极开展“一对一”用工指导,推广省级合同协议参考文本,重点推动快递行业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并引导其他新就业形态领域签订规范协议,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与此同时,巴东县同步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县10家快递企业已全部参保登记,67名快递员在本地参加工伤保险,为他们的日常奔波增添了一份实实在在的保障。
打出就业服务“组合拳”
巴东县精心打造“直播星期五”就业服务品牌,在企业和求职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在近期一场直播活动中,主播推介了湖北省新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主播岗位,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在线观看并互动交流。“这种招聘方式很新颖,岗位信息清晰直观。”观看直播的求职者王女士说。“目前已有13人入职,十分感谢巴东人社部门的倾力帮助。”公司负责人李冬东说。专项行动开展期间,累积组织此类直播带岗活动10场,帮助27家企业推介岗位624个,其中有不少是新业态岗位。
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遍反映的“进门难、停车难、休息难”等问题,巴东县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组织召开恳谈会,面对面倾听“小哥”心声。外卖骑手王师傅在会上提出“小区配送时常受阻”的困扰后,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应。县住建局推动物业与外卖员“牵手”,畅通末端配送“最后一百米”;公安与城管部门则在重点区域合理设置临时停靠点,有效缓解了骑手“停车难”问题。
此外,巴东县劳动纠纷化解工作开启“加速度”。依托“一站式”劳动维权中心和“人社+工会”多元化解机制,一批涉及欠薪等问题的劳动纠纷得到高效处置。今年以来,该县成功调解劳动争议案件26件,调解成功率达95%。
绘就关心关爱“同心圆”
在扎实完成各项规定任务的同时,巴东县注重融入人文关怀,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服务品牌,让温暖触手可及。
走进城区信陵镇巴山路的“蜂巢驿站”,外卖骑手张师傅正在接热水、给手机充电。“以前送餐间隙只能在路边蹲会儿,现在有了这个‘家’,能喝口热水、歇歇脚,很暖心。”张师傅说。由县总工会联合住建局等部门共同打造的“蜂巢驿站”配备了饮水、充电、休憩等设施,已成为众多劳动者的“暖心加油站”。
这份关心关爱更延伸至日常点滴。巴东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多部门,以驿站为阵地,常态化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及免费健康体检、专项慰问等活动。县市场监管部门在县城区和野三关镇设立5家餐馆作为“小哥食堂”,为快递员和外卖骑手提供专属优惠。
此外,巴东县还联合红十字会、消防救援大队等为外卖骑手和快递员提供医疗急救、消防安全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其职业防护能力。
令人欣喜的是,这群“城市奔跑者”正逐渐从服务的受益者转变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巴东县成立城区快递外卖联合党支部,强化组织引领,鼓励快递员、外卖员等发挥“移动探头”作用,参与异常情况预警、社情民意传递等工作,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荣誉感。
“从织密权益保障网到打造暖心服务圈,我们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与暖心服务,打造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共建共享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让这些为城市生活带来便利的劳动者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巴东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