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宁芝
11月13日,21岁的大学生小杨正在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成大附院)接受第二次治疗。如果不是医生及时诊断,他可能无法挺过这场生死关。
小杨是大四学生,此前他因全身淤青、乏力、食欲减退到成大附院就诊。成大附院急诊医学科的潘超医师敏锐地察觉到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立即将小杨收治入血液内科。
经过检查,小杨被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种疾病误诊率达10%、早期死亡率达10%-20%,要求医生具备高度的警觉性和丰富的经验。成大附院血液内科王媚医生提醒:“不明原因的出血、瘀斑、进行性加重的乏力贫血,必须第一时间就医。”
![]()
最凶险
起病急、时间就是生命
王媚医生介绍,小杨入院后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令人震惊:白细胞1.47x10⁹/L(显著低于正常),血红蛋白61g/L(重度贫血),血小板9x10⁹/L(极重度减少)。
![]()
血常规检查结果
“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外周血三系减少,意味着人体骨髓的造血功能遭受严重打击。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是血小板极低导致严重出血倾向的直接表现。”王媚医生回忆道。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急需排除的“急诊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现代化疗方案普及前,这种白血病的早期死亡率(诊断后30天内)曾高达30%-50%。即便在靶向药物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仍在10%-20%。
“这种疾病之所以凶险,是因为其癌细胞内富含大量促凝物质,一旦破裂,极易引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全身广泛性出血,特别是致命的颅内出血。患者起病急、出血倾向明显,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王媚医生表示。
由于细胞形态多变,特别是细颗粒变异型的存在,单纯的骨髓形态学检查误诊率可高达10%,诊断难度大,任何延误都会直接增加早期死亡风险。“因此,在血液内科的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诊断就是方向。”
最幸运
三小时诊断、37天生死营救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血液内科值班医生王媚迅速决策。在患者入院后,她立即与患者沟通病情的严重性和紧急性,取得同意后,火速完成骨髓穿刺术。在等待骨髓结果的同时,第一时间联系检验科,检验科的张锡峰医师凭借丰富经验,在外周血涂片中迅速发现了关键的“早幼粒细胞”,并在随后的骨髓涂片中确认了这一结论,为临床诊断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
最重要的是,患者入院仅3小时,医生就结合外周血涂片、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明确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黄金窗口”。
考虑到患者是一名大学生,王媚医师请示科主任饶进主任医师和医疗组长邹忠晴主治医师,立即联系患者的父母和学校辅导员,详细告知病情。在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当天启动了标准诱导化疗方案: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APL靶向治疗方案。
与此同时,针对患者极低的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紊乱,团队紧急联系输血科,输注血小板、补充纤维蛋白原,为患者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以防止致命性大出血的发生。
经过37天的精心治疗,复查骨髓显示微小残留病变(MRD)为阴性,这意味着患者的白血病已达到分子学完全缓解,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已被彻底清除。10月14日,小杨顺利出院,并于10月31日再次到医院接受治疗。
“这是最凶险的白血病,但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却能成为治愈率超过90%的最幸运白血病。”王媚医生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