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理讲了一箩筐,孩子左耳进右耳出;忍不住打骂一顿,他反而更叛逆,连学都不想上了。”这是青岛厌学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接待家长时,最常听到的抱怨类型之一。很多家长把孩子厌学当成天灾,觉得是孩子天生不爱学、没出息,却没意识到,那些看似很难搞定的厌学问题,大多是后天人祸埋下的隐患,而家长恰恰是最关键的推手。
最隐蔽的人祸,是家长用爱编织的“高压牢笼”。青岛飞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咨询师见过一个极端案例:初二女生小琳,从小学开始就被妈妈安排了满满的学习计划,每天放学后雷打不动要先做两套试卷,周末全在补习班度过。妈妈当然说“我都是为你好”,可小琳后来开始逃学,甚至用美工刀伤害自己手臂。咨询时小琳说:“我只要考不到前5名,就觉得对不起妈妈,上学比坐牢还累。”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所揭示的就是这种伤害:当外在压力超过人的承受极限,人会产生本能的抵触情绪。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还未发育成熟,情绪调节能力本就薄弱,家长持续的高压、过度的期待,会让他们把“学习”和“痛苦”牢牢绑定。青岛厌学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统计显示,70%的厌学孩子,都曾长期处于“必须考高分”或者“不能比别人差”的高压环境中,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成长的途径,而是躲避不了的惩罚。
比高压更伤人的“人祸”,是家长亲手摧毁了孩子的“学习成就感”。有位爸爸带初三儿子来青岛飞米粒心理咨询,吐槽孩子“烂泥扶不上墙”,一道数学题反复讲了十遍还不会。咨询师观察到,爸爸讲题时全程皱着眉,动不动就说“这么简单都不会,你脑子进水了?”其实孩子不是不会,而是越骂越紧张,大脑一片空白,就像被点了穴根本动弹不得。
这种现象便是“习得性无助”理论所解释的:当孩子反复经历失败,且得不到正面反馈时,会认定自己“就是不行”,从而轻易放弃努力。青岛厌学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指出,很多家长总习惯盯着孩子的不足之处,考90分骂他没考100分,进步5名嫌他进步太慢。却忘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认同,大多来自外界的肯定。当学习只能带来批评和否定时,他们自然会选择逃避。
家庭中的“情感忽视”,更是悄悄催生厌学后果的“隐形人祸”。青岛飞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询接待过一位高一男生,他爸妈开了家公司,平时忙得很少回家,每次打电话只问“成绩怎么样”。男生说“我故意考砸,就是想让他们多陪我一会儿”。这种用“厌学”换取关注的可悲行为,背后是孩子对情感联结的极度渴望。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早已超越老一辈关注的“吃饱穿暖”,他们更需要的是被看见、被理解。可很多家长把“物质满足”当成“爱”,把“成绩关注”当成“关心”,却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情感需求。青岛飞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有这样的案例:孩子因为和同学闹矛盾情绪低落,回家跟妈妈倾诉,妈妈却不耐烦地直接怼回去“别找借口,这肯定是你没专心学习”。几次下来,孩子再也不愿跟家长沟通,连学习的动力也没了。
很多家长直到孩子拒学,才慌慌张张找青岛飞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却没意识到,厌学的种子早就被自己的行为埋下。其实“人祸”并非不可逆转,关键是家长要学会“停一停”:停掉无休止的对比和指责,多看看孩子的努力;停掉替孩子安排一切的控制,给他们一点自主空间;停掉只谈成绩的交流,多问问“你最近心情如何?”。
青岛飞米粒心理咨询的咨询师常说:“没有天生厌学的孩子,只有没找对方法的家长。”当孩子出现厌学迹象时,别再一味指责孩子,而是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制造了“人祸”。如果自己找不到问题所在,青岛厌学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和青岛飞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询都能提供专业帮助。
因为,孩子的学习动力,从来不是靠打骂逼出来的,而是靠理解、肯定和爱“浇灌”出来的。少一点“人为”的伤害,孩子自然会重新投入学习的怀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