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海市“绿捷食安事件”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现已查明事件经过和绿捷公司及相关人员违法犯罪事实,拟依照法定程序吊销绿捷公司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及营业执照,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华等8名责任人已被依法执行逮捕。
通报很长,处理很重:企业被吊销执照,负责人被逮捕,相关领导被问责,国企光明集团紧急接管……市委市政府的“零容忍”态度和雷霆手段,确实让我们揪着的心,稍微放下了一些。这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但,通报中那些冰冷的细节,却像一根根刺,扎在每个家长的心上,让我们在短暂的宽慰后,生出更深的担忧。
我们后怕的,不止是“一条虫”,而是“一整套瞒天过海的手段”。
厨师发现虫子,上报后,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华的选择是:“全部销毁,对外瞒报,谎称为虾肠,并要求删除信息、更换手机。”这是何等的处心积虑!这已经不是疏忽,而是赤裸裸的、有组织的欺骗。
更令人胆寒的是,通报轻描淡写地提到:近年来,绿捷公司派驻学校的食堂经理共向公司反映食材质量问题多起,公司均未按规定上报。这说明什么?说明“虾仁有虫”很可能不是第一次,也绝不是最严重的一次,只是这一次,侥幸被放在了阳光之下。
我们愤怒的,不止是“一顿问题餐”,而是“一个靠作弊上位的食安巨鳄”。
调查揭开了更触目惊心的黑幕:绿捷公司通过“围标”方式,非法中标了86个校园餐项目!他们勾连招标代理,组织陪标公司,统一制作标书,上演了一出出“自己和自己竞标”的丑剧。
这意味着,从源头上,这家公司可能就不是靠饭菜质量、营养管理和诚信经营胜出的。当一个企业的心思都花在如何钻营规则、垄断市场上,我们又怎能指望它会把良心和资源投入到孩子的那一餐饭里?
所以,今天,在为政府的快速处理点赞的同时,作为一名普通的母亲,我更想提出三个追问。这些追问,关乎信任的重建,也关乎我们孩子未来的每一天。
第一问:日常监管的“探头”,为何集体“失明”?
“雷霆问责”大快人心,但我们更渴望“润物细无声”的日常监管。绿捷能长期瞒报问题、能多年“围标”而不被发现,这暴露了监管环节可能存在巨大的漏洞。招标过程的公正性由谁监督?食材的日常抽检频率和透明度如何?对于企业接到校内投诉后的处理,是否有强制性的上报和核查机制?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事后诸葛亮”的严厉,更是“事前诸葛亮”的缜密。
第二问:国企临时接管后,如何确保“换汤也换药”?
光明食品集团是信得过的大企业,它的接管是当下最好的选择。但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换了个厨师”。管理模式、监督机制、家长参与的渠道,是否能有全新的、更高标准的升级?临时接管是为了“维稳”,而接下来的公开招投标,才是真正的“大考”。新的标准能否将“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和“企业诚信记录”放在比“价格”更重要的位置?
第三问:我们家长,能否从“焦虑的旁观者”变为“有效的监督者”?
通报中提到的《加强和改进上海市中小学校园餐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让我们看到了一线曙光,特别是“拓展家长参与渠道”和“优化陪餐制度”。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多几个家长去“吃一顿”,而是能建立一种常态化、有实效的监督机制。比如,家委会能否拥有对供应商的“匿名突击检查建议权”?招投标过程中,能否有家长代表作为观察员?满意度调查的结果,能否真正与企业的去留挂钩?
孩子们的健康,经不起任何一次“侥幸”。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消耗的都是家长对学校、对教育体系的信任。这份信任,需要我们用最大的努力去修补和守护。
绿捷公司的倒掉,是一个结束,更应是一个开始。开始构建一个“政府严管、企业尽责、学校监督、家长参与”的四位一体校园餐安全长城。
我们希望,这次刮骨疗毒,能真正换来孩子们餐盘里长久的晴天。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发声。转发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渲染焦虑,而是为了凝聚共识:为了孩子,我们必须追问到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