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碗菜肉馄饨,各家有各家的配方手势。上海评弹团新端上的这碗《菜肉馄饨》,既承袭了老字号的招牌功底,又藏着独家调制的创新配方,一经登台便香飘书场,引人入胜。
![]()
探寻这份独特风味背后的“配方”,是一条自觉的创作路径——以文学为根基,以都市为画卷,以创新为笔墨。从金宇澄的《繁花》到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再到金莹的《菜肉馄饨》,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以其敏锐的艺术嗅觉,一次次将文学IP率先搬上舞台,最新推出的中篇评弹《菜肉馄饨》,更是在文学与曲艺、传统与现代、市井与诗意的交汇处,烹制出一碗兼具烟火气与艺术味的海派馄饨。
评弹艺术自古与文学血脉相连。传统长篇弹词多以古典小说为蓝本,而上海评弹团在当代语境下,将“文学立团”理念推向新高度。高博文带领团队深耕本土文学沃土,不仅在时间上早于影视剧抢占先机,更在艺术上开辟了独特的叙事路径。
![]()
《菜肉馄饨》的改编堪称典范。金莹原著小说以细腻笔触勾勒上海爷叔老汪的晚年生活,其戏谑中见温情的叙事风格,与评弹“理、味、奇、趣、细”的美学原则不谋而合。编剧兼主演徐惠新巧妙地将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转化为生动的说表,把都市人的情感困惑融入传统回目结构。三回书《爱子心切》《余生也贵》《缘去缘来》,既保留了评弹的章回体韵味,又契合现代戏剧的节奏感。
借《菜肉馄饨》的创作东风,上海评弹团再次印证了海派文化与评弹艺术的天然契合。金莹笔下的相亲角、小菜场、国际饭店咖啡厅,都是极具辨识度的上海地标。而评弹的吴侬软语、三弦琵琶,恰是演绎这些场景的最佳载体。舞台上苏州话与上海话的自然切换,既保留了评弹的本色,又增强了地域真实感。
![]()
老汪包馄饨的段落尤为精彩,拟声词配合演员的虚拟表演,将上海男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市井生活的诗意升华,正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生动体现。而相亲角众声喧哗的群像描写,通过评弹一人多角的跳进跳出,既保持了喜剧效果,又不失人文关怀。
从《繁花》到《千里江山图》,高博文总能第一时间锁定优质文学IP,这种敏锐源于对评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评弹演员本就是“说书先生”,文学底本是立身之本。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评弹的轻装上阵反而成为优势——制作周期短、演出灵活、与观众互动直接,能够快速响应社会热点。
![]()
《菜肉馄饨》从小说到舞台的迅速转化,正是这种“文艺轻骑兵”特质的再一次体现。当其他艺术形式还在筹备期时,评弹已经用“说噱弹唱”把故事讲给了观众听。这种敏捷不仅体现在创作速度上,更体现在内容把握上——剧中关于“干婚”“拼婚”等新兴婚恋观的讨论,显示出传统艺术对当代社会的及时回应。
上海评弹团的创新从未离开传统的根基。《菜肉馄饨》在在多个维度实现了守正创新的平衡:表演上,徐惠新、郭玉麟、毛新琳、周慧、陶莺芸、朱琳、徐一峰七位主演各展所长,既展现传统功底,又突破程式束缚;音乐上,乱鸡啼、剪剪花等传统曲牌与蒋调、丽调等流派唱腔交织,既保持韵味又丰富表现力;叙事上,保留“未来先说、过去重提”等传统手法,同时融入电影蒙太奇式的时空转换,让这碗“馄饨”落胃、暖心。
![]()
更可贵的是,作品在精神层面延续了评弹的人文关怀。老汪对亡妻的思念、对儿子婚姻的焦虑、对晚年情感的渴望,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通过评弹特有的幽默与温情得以升华。轻松背后,其实是作品对老龄化社会情感需求的严肃思考。
《菜肉馄饨》在兰心大戏院飘香,其荤素搭配正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汤汤水水恰似评弹艺术的绵长韵味。不少听客后知后觉,哪里还能吃得着这碗“馄饨”?其实不必担心,这部新作必将如菜肉馄饨在上海市民生活中的地位一般,长久地陪伴在观众身边——长远勿吃,是要牵记的。
原标题:《新民艺评丨赵玥:老字号烹出新味道——观评弹《菜肉馄饨》》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沈毓烨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赵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