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艳玲
不知从何时开始,打卡菜市场作为一种新的City Walk(城市漫步)形式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年轻人间流行起来。社交媒体上,大家热情讨论着成都各大菜市场的特色亮点,兴致勃勃地为它们排名打分,共同勾勒出一张专属于烟火成都的市井地图。若你沿着这份地图深入探索,便会发现这些热气腾腾、活色生香的鲜活场景,离不开一个名为“菜篮子”工程的坚实底座。
成都作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日均消耗蔬菜2.7万吨、肉类3200吨,是被国务院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的36个城市之一。这个由成都市政府一把手直接负责、14个市级部门(单位)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究竟打造了一个怎样的“菜篮子”?近日,记者跟随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菜篮子”媒体采风活动一探究竟。
生产更强,筑牢根基
深秋的成都已经有了几分寒意,天府蔬香农业产业园的种苗大棚内却温暖如春。“这批茄子苗是刚培育的嫁接苗,耐低温、病虫害少、产量高。”生产负责人冯章介绍。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蔬菜种苗供应基地,这里每年培育3000万株蔬菜苗,供应地覆盖成都周边及云南、贵州等地。“以前连作种植容易引发土传病害,现在茄科类蔬菜80%~90%都用嫁接苗,南瓜嫁接苦瓜,茄子嫁接番茄,既能解决连作带来的问题,还能让蔬菜提前上市。”冯章告诉记者。这个成都市重点培育的农业产业园涉及彭州市的6个镇(街道)26个村(社区),拥有生产企业1695家,每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
记者到访园区内的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时,工程技术中心负责人杨俊杰正带领团队观察新品种的生长数据。“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必须把品种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他介绍,中心研发的蔬菜品种兼具抗病性、丰产性和适应性,能在成都多样的土质条件下稳定生长,减少对国外品种的依赖。
田间地头的种植户,是技术落地推广的最后一环。成都康之缘果蔬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杨友建,每年平均销售7000多袋本地蔬菜。“近些年市场行情波动大,但我们靠规模化种植和稳定品质站稳了脚跟。”杨友建说。
彭州市泓盛蔬菜产销家庭农场的负责人雷德华,则用生态模式守护食材本味。“我们采用稻鸭共生种养模式,让鸭吃掉田里的杂草等,减少农药使用。”雷德华说,农场不仅保障自家500余亩蔬菜的保鲜,还为周边种植户提供服务,产品一半供应成都,一半销往省外。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都构建起“1+N”的“菜篮子”政策支持体系,每年投入约15亿元市级支农专项资金,支持生产基地建设、冷链设施升级等。在金融支持方面,“农贷通”平台累计发放涉农贷款799.12亿元,彭州市试点的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已惠及2万余户农户。同时,农业保险也为种植户保驾护航,2025年1月至9月共提供854.6亿元风险保障,为农户挽回4.1亿元经济损失。
流通更快,“锁住”新鲜
凌晨两点,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灯火通明,3000余名商户已经开工。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市场,这里日交易量达1.5万吨,成都市民餐桌上60%以上的果蔬都来自这里。四川厚实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林东正指挥工人卸载刚到的榴莲。“从泰国产地到成都市场,最快只要9天。”这位坚守水果行业几十年的老商户,见证了本地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巨变。
王林东的摊位前,装满榴莲、龙眼、山竹的货车络绎不绝。“现在交通方便,还有冷链专列,进口水果的新鲜度越来越高。”他介绍,公司主营东南亚进口水果,采用卖完即补的模式保障供应。
保障新鲜,冷链是关键。四川彩食鲜供应链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我们实现了从采买到配送的全程冷链,食材新鲜度有绝对的保障。”该公司生产厂长林小霖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能追溯货源、检测结果、生产信息等全链条数据。目前公司的350多名员工服务着近300家商超和200余家机关单位,每天凌晨开始配送,确保食材新鲜直达。
在彭州市泓盛蔬菜产销家庭农场,10个冷库总容量达1000吨,还配备了专业清洗分拣设备。“蔬菜采收后1~2小时内预冷,损耗率能从20%降到5%以内。”雷德华打开冷库门,一股冷气扑面而来,码放整齐的蔬菜新鲜欲滴。而成都菜篮子保供中心,则构建起“主产地—集散地—主销地”全链条衔接体系,为全市冷链物流提供支撑。
除了硬件升级,农产品流通网络也在不断完善。成都织密“3个大型批发市场+20余个区域节点市场+800余个农贸市场+7100余个商超零售网点”的流通体系,益民菜市60家门店覆盖主城区,设立40余个平价专区。“我们通过‘农超对接’‘农社直采’减少中间环节,让市民买到平价菜。”益民菜市君平街店负责人说。
为了让运输更高效,成都持续优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2025年1月至9月,5条市管高速公路免收农产品绿通车11.43万辆次,减免通行费3659.4万元。
监管更严,织密防线
“每一批进场的农产品,都要过‘三道关’:查验合格证、抽样检测、系统溯源。”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食品安全总监蒋勇在速检室查看检测数据时说。这个速检室每天要完成大量样品检测,最快30分钟就能出结果。“检测项目包括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不合格产品立即停售并上报监管部门,市场抽检率保持在95%左右。”蒋勇说,市场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追溯体系,国产农产品需提供承诺达标合格证,进口产品必须出示检验检疫证明和报关单,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终端市场的管控同样严格。益民菜市君平街店配备智慧电子秤和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商贩每天都会记录进货台账。
应急储备则让保供更有底气:成都共有1300余个蔬菜应急保供生产基地、1400余家肉类应急保供生产基地,可调度近千辆蔬菜类应急运输车,市级保供企业常备库存可满足7天正常销售,“储菜于棚于地、存肉于栏于塘”的生产储备机制,能够确保极端天气或突发情况时供应不断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