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申请贷款时,不少人都会被告知:综合评分不足、大数据不好,所以被拒了。 但我们心里都会打问号:大数据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决定我能不能借到钱? 下面我们简单聊聊:大数据是什么、为什么会被它拒贷、查一下有什么用。
什么是大数据?
简单说,大数据就是关于你在数字世界里留下的各种记录,堆叠在一起,进而形成的数字身份
它不是一两条数据,而是你在网络上的诸多行为: 你搜过什么、去哪儿消费、常去哪些地方、有没有纠纷、有没有借过网贷…… 这些被不同的平台一点点收集起来,最后变成了一份关于你的画像。
所以现在,银行、贷款公司已经不只看征信报告了,大数据评分也变成很重要的参考。 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征信还不错,但系统仍然拒绝,很有可能就是大数据评分不理想。
我们平时用的各种 APP,其实都和大数据有关:
- 搜索平台,会记录你经常查什么
- 外卖、团购平台,会记录你常点什么、常在哪儿消费
- 地图软件,会记录你的出行轨迹
- 公开的法律文书网站,会记录你的纠纷、官司信息
这些零碎的信息,被系统整合在一起,就成了所谓的大数据。征信看的是你的金融记录,大数据看的是你更全面的生活轨迹。
有些东西征信里看不到,比如赌博、频繁打官司之类,但可能已经被大数据记录。 所以,每一次随手的操作,都是在给自己累积一份“网络档案”
被大数据拒绝的常见情况
很多人收到的拒贷结果,表面只是一句:综合评分不足。 其实它背后大致离不开这几种情况。
1. 征信不良
如果你有这些情况:
- 信用卡、贷款有多次逾期
- 网贷太多、平台太杂
- 频繁到处申请贷款、信用卡
大数据风控会认为:这个人风险比较高。 同样的收入、同样的公积金,有人能批高额度,有人只能批一点点,这种差距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在这里。
如果想让自己顺利通过银行审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尽量远离高频网贷
- 控制贷款、信用卡的申请次数
- 养成按时还款的习惯
这些看似是小事,但最后都会沉淀在你的大数据里。
2. 还款能力不足
大数据不仅会看你有没有借钱,还会看你还不还得起
它会分析:
- 你的收入情况、流水记录
- 你现在每个月已经要还多少钱
- 你在多少个平台有借款
如果发现你每个月还款金额已经很高,而收入状况却并不匹配,系统会觉得:再借给你,很可能压力太大,风险太高。结果就是:直接拒贷。
所以,不是你想借多少就能批多少,系统会根据你的大数据信息自动给你计算一个额度
3. 综合评分不足
综合评分,就是把很多维度揉在一起,比如:
- 网贷的笔数和平台数量
- 近期申请贷款、信用卡的次数
- 是否有失信记录、被执行案件
- 是否存在高风险行为
如果分数太低,就会被归为高风险人群。 有的平台认为低于一定分数,就已经接近所谓网贷黑名单,基本很难通过审批。 而当数据指标在某个标准以上,就会进入银行高价值名单,通过率也会高很多。
简单理解:大数据综合评分,就是银行系统眼里的你。
查询大数据有什么用?
很多人申请总被拒,就是因为从来没认真看过自己的数据长什么样。
1. 让申贷更有方向
先弄清楚自己的大数据情况,知道自己大致属于哪个档位,以后再去申请时:
- 不会盲目乱试
- 可以避开明显不匹配的产品
- 减少无意义的查询次数
这样既省时间,也能避免把自己的大数据弄得越来越差。
2. 及时发现异常问题
查一下自己的大数据,还能看看有没有这些情况:
- 自己手机号、身份证号被别人拿去注册、贷款
- 明明没借过钱,数据里却出现异常记录
- 有一些你不知道的平台记录在你的名下
发现问题,就能早点处理,避免以后越滚越大。
3. 保护好自己的数据资产
现在很多贷款公司、金融机构,审批时都是先看大数据。 在他们眼里,大数据就是一个风控系统: 它决定了你属于能借、少借,还是干脆不给借的那一类人。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学会:
- 少一点冲动借贷
- 少一点无意义的频繁申请
- 多留心自己的数据情况
把自己的大数据保护好,你能拿到的额度、利率和选择空间,都会更好一点。
保护好你的大数据,就像保护好你的信用。它们都是你社会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如果你也在财务上遇到难题,可以找我Ndht98710聊聊,总会找到解决办法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