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刚执掌首相大位的高市早苗近期频频引发关注,不仅在涉台议题上使用强硬措辞,更对中国在区域安全格局中的作用提出质疑与影射。
![]()
2. 过去面对此类言论,中方通常遵循“表态批评、避免升级”的外交策略。但此次反应明显升级——从使馆第一时间发出正式抗议,到连续多日发布语气坚决的声明,中国外交机构迅速公开回击,立场鲜明且毫不退让。
3. 日本舆论指出,这种高强度、持续性的回应节奏令东京方面措手不及。即便高市随后解释其发言“仅为个人观点,并非内阁立场”,中方仍未放缓发声频率,反而通过官方媒体和社交平台接连点名批驳,直指其言论中潜藏的“危险信号”与“对历史教训的漠视”。
4. 一系列动作传递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中国在处理对日关系时,已进入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模式——既不姑息,也不退让。
![]()
5. 据一名不愿具名的外务省官员向当地媒体透露:“以往中方的回应常在某个阶段戛然而止,可这次却持续加码,没有收尾迹象。”这番话揭示了一个转变:中国不再仅限于被动应对,而是开始主动构建舆论叙事,引导国际认知。
6. 此次驻日使馆的密集发声,正是这一战略转向的具体体现,同时也释放明确信号:任何试图淡化侵略历史、模糊是非界限的言论,都将被视作原则性挑战,必须予以严肃回应。
7. 使馆文稿中反复强调一个关键词——“历史”。这个词并非例行外交套语,而是一种深层态度的表达。
![]()
8. 中方明确指出,当前部分日本政客为争取选票,在国内煽动所谓“安全危机感”,其话语逻辑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民族存亡”为由发动对外战争的历史轨迹惊人相似。为此,使馆援引大量历史档案、战时决策文件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记录,警示日本社会切勿重走覆辙。
9. 尽管这些言辞直接尖锐,但也触动了日本社会的深层神经。有政界人士指责北京“干涉内政”,但不少学术界人士则认为,这恰恰说明中国正尝试以史实为基础开展公共外交,而非停留在情绪化谴责层面。
10. 相较十年前,这种变化尤为显著。彼时中国更倾向于强调双边合作、区域稳定,外交风格偏向克制;如今则更加注重在公众舆论场中确立“道义正当性”,借助确凿史料、法律依据与数据支撑来反击挑衅,力求掌握话语权主导权。
![]()
11.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国内对此事的看法并不统一。保守派主流媒体如《产经新闻》《读卖新闻》对高市表示一定程度的支持,称其言论反映了民众对周边安全环境的真实担忧;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大量日本网民反问:频繁刺激中国是否真的有利于国家长远利益?
12. 在这场争论中,岸田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既不愿公开否定党内重要人物的表态,又担忧激化与北京的关系,导致外交局势失控。结果便是:官方保持沉默,舆论场喧嚣不断,而中方持续输出观点,形成单边主导态势。
13. 东京的迟疑与矛盾,折射出中日关系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困境:一方面,日本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与经济协作,另一方面,部分政治力量又习惯借“对华强硬”获取选举资本。这种内外政策脱节,使得日本的对华方针时常摇摆不定、缺乏连贯。
14. 而当中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姿态时,东京或许首次意识到,过去的摇摆空间正在迅速缩小。
15. 短期内,一次舆论风波不足以导致中日关系全面破裂,双方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基础依然深厚。但从长远来看,类似事件若反复发生,将逐步侵蚀彼此的政治信任根基。
![]()
16. 有观察家分析认为,中方此次“强势反制”不仅是警告,也是一次压力测试:检验日本政府是否有意愿在内政博弈与外交现实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倘若东京继续纵容个别政客在历史问题上屡屡越界,那么未来中国的回应只会更加坚决、更具系统性。
17. 反之,如果日本能够回归务实轨道,正视历史、着眼当下,致力于重建互信,两国关系仍有缓和与修复的可能性。因此,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高市早苗本人将如何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