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计划两组航天员在轨交接后,神舟二十号乘组就该顺利返回地球,但突发原因打破了节奏,六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上“同住”超过12天。
这段额外驻留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让人担心生存问题,特别是喝水问题,假设每人每天三升水,十二天就要216升。
![]()
太空可没有水龙头,航天员喝的每一口水,都得靠“回收”,在这种临时满负荷状态下,中国空间站的“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顶住了压力,也让外界看到了它的真正实力。
太空生存要“自己造水”
在太空里活着,最基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有水喝,有空气呼,有地方睡,但实现起来,却一点不简单。
尤其是水,它不像空气那样能长期封闭循环,耗损之后必须得补,而补给,是航天最难的事之一。
中国空间站这次多养三个人,时间一拉长,水的需求立马翻倍,要是靠地面送上来,不仅慢,成本也高,所以,中国空间站从一开始就设计了水的回收机制。
![]()
航天员喝完水、出汗、呼吸、上厕所,这些看似“废物”的水分,其实全都被系统重新收集再利用。
这套系统有点像是一个严密的“水工厂”,航天员的尿不是被排掉,而是被处理成干净水继续用;呼吸出的水汽也被专门的设备收集起来,再净化;连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化学反应变出一点水来,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才让空间站在突发情况下,依然能保证大家有水用。
关键是,这套系统还能自动调整,当人员数量增加时,它会切换到更高效的处理模式,确保水的回收速度跟得上消耗,这种灵活调节的能力,在这次六人同时在轨时显得尤为重要。
![]()
国际空间站的现实困境:经验多,隐患也多
和中国空间站相比,国际空间站的历史要长得多,经验也丰富得多,但时间久了,问题也多了,它的水循环系统也能回收尿液、汗水和冷凝水,整体效率还不错,但远远没到完全“自给”的程度。
更大的问题,是系统老化,早在几年之前,国际空间站就被发现舱体有微裂缝,空气在慢慢泄漏,虽然不至于立刻造成危险,但这让整个站的密封性和回收系统的稳定性都打了折扣,加上设备年久失修,日常维护变成了常态,可靠性也在下降。
所以,国际空间站很多时候不得不依赖“外卖”,通过货运飞船定期补水、补氧、补物资,比如美国的“龙飞船”、俄罗斯的“进步号”,都是常客。
![]()
这种方式虽然能解决短期问题,但长期看,成本高,风险也大,尤其是未来如果要飞向更远的火星或者太空,根本不可能随时补给。
正因为如此,NASA也在努力提升系统的回收效率,目标是能达到接近百分之百的回收率,但目前来说,真正能做到长期高效闭环运行的,还是一个难点。
所以,从这次中国空间站的实战表现来看,它所展现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确实在国际上属于领先水平,也说明中国在空间站设计上走的是另一条路,尽量减少对地面依赖,靠系统本身来闭环保障。
![]()
临时满员是底气的试金石
这次六人共同驻留并不是计划中的安排,但系统能稳稳撑住,背后其实是一套预案和准备的体现。
中国空间站采用的是三舱组合体结构,各个舱段之间既能独立工作,又能互相支持,再生系统不是一套固定处理能力的设备,而是有“弹性”的,一旦检测到人员增加,它就切换到高负荷模式,自动加快处理速度。
而这背后,是一种“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临时抓瞎”的理念,比如,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就是随时可以出发的“备份选项”。
![]()
一旦二十号出了问题,二十二号马上能顶上去,这种“发一备一”的机制,在国际空间站里并不常见,中国的做法,更像是把每一次任务都当成风险管理来对待,不赌系统不出错,而是准备好一旦出错,怎么解决。
正是这种系统性思维,让中国空间站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没有任何慌乱,水、电、空气、食物,没有一样掉链子,反而顺利完成了一个高强度的测试,这种实战表现,其实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从轨道走向月球,生命保障系统是关键
太空探索不只是上去看看风景,真正的挑战是怎么长期待在那儿,甚至走得更远,从低轨道空间站到未来的月球基地、火星任务,最绕不开的问题就是生命保障系统。
这一次的实战经历,其实就是为未来任务打基础,如果在近地轨道上就做不到闭环自给,那去了更远的地方只能更难。
![]()
中国现在正在开发的“梦舟”飞船,就是为了更远距离、更长时间的航行做准备,而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规划,也早已把生命保障系统列为核心技术之一。
空间站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给这些技术“热身”,通过不断在轨测试,把每一个可能出问题的环节都提前跑通,这次的六人驻留,虽然是个意外,但从结果来看,是一次成功的“极限演练”。
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系统展现出了什么叫“稳得住”,无论是水循环、电力保障、空气净化,还是人员调度、任务协调,都没有出现过载或混乱,这种从设计到执行的系统能力,才是真正支撑航天事业走向深空的底气。
![]()
结语
216升水这个数字,听起来不惊人,却是维持他们在太空中能好好生存的关键,在太空里,水意味着一整套系统的支撑,也意味着一次真实的考验,一旦系统出问题,不只是喝不喝水的问题,而是整个空间站的运行安全都会受到影响。
中国空间站这次在突发情况下,完成了自我保障,不只是一次任务的完成,更是对整个系统稳定性的验证,更重要的是,它展现的不只是中国空间站“能撑住”,而是“撑得住、撑得稳、撑得久”。
参考来源:
中国空间站污水特性与水再生技术研究_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漏气危机加剧,国际空间站命运多舛 2024-11-20 14:34·光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