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国官方媒体发布了一部人民空军成立76周年宣传视频。
![]()
在这段视频中,首次公开了红旗-20防空导弹系统实弹试射的画面,展示了从发射筒抬升到导弹发射的完整过程。这段视频表明,该系统从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首次公开亮相之后,已经开始在中国防空体系中进行常规训练。视频清晰地展示了该系统的八单元发射装置布局,以及它在中国防空网络中的位置——红旗-20旨在填补红旗-16、红旗-22A之间中程至中远程防空火力之间的空白。
![]()
红旗-20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为实现中程和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现代化而进行的多年努力。此前,中国防空系统包括红旗-2、红旗-61、红旗-12和红旗-16,这些导弹从倾斜发射发展到垂直发射,而红旗-22作为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升级版,尺寸更大、成本更低。采用垂直发射的红旗-20旨在取代现役的老式倾斜发射中程防空导弹系统,红旗-20能够进行全方位作战,可以更快应对来自多方向的威胁。
红旗-20的设计指标是保持或增加射程的同时,缩小导弹的外形尺寸、配备新型导引头、提高雷达和数据链的抗干扰能力。这些设计指标与在一辆发射车上搭载更多即装即用导弹的需求相辅相成。据报道,2020~2024年在沿海、沙漠和复杂电子战环境下进行的实弹试验,旨在验证制导性能、雷达稳定性和机动性。红旗-20出现在9月3日阅兵式上,意味着它可能已经达到了初始作战能力。
![]()
红旗-20防空导弹系统似乎以运输起竖发射车(TEL)、雷达车和指挥车为核心,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战单位。每辆发射车采用8×8重型轮式越野底盘,搭载两排八个密封垂直发射筒。发射车将发射筒提升到垂直位置,据称无需旋转车辆即可向任何方向发射,从而能够打击来自多个方向的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
该系统配备的雷达设备包括米波预警雷达,通常与JY-27传感器连接,用于远距离探测雷达反射截面较小的目标。火控功能据称由能够进行精确跟踪、指令更新和多目标管理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提供。指挥车处理来自传感器和外部网络的数据,将目标分配给多辆发射车,并保持分散部署区域的通信畅通,以提高防空系统的生存能力。红旗-20旨在作为大型防空网络的一部分,执行中远程防空任务。
![]()
据官方消息称,红旗-20配备的是一种垂直发射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地对空导弹,采用惯性导航和中段指令复合制导方式,弹道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制导方式。一些技术资料还提到,它采用的是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可将动力飞行延伸至末段,并支持其机动拦截巡航导弹和具备机动规避能力的飞机。
在不同来源的资料中,红旗-20的射程也有差异:早期资料称其射程约50千米,近期资料称其有效射程为150~160千米,一些防务专家认为其潜在射程可达400~500千米。拦截高度从极低的10米左右到高空25000米,可拦截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无人机、战斗机和部分处于下降阶段的弹道导弹。一辆发射车可以发射导弹对来袭目标进行八次拦截,对于飞机单发命中概率约0.92,对于巡航导弹单发命中概率约0.85。据称,火控雷达可以探测约400千米距离内的约100个空中目标,并在跟踪过程中优先锁定约20个目标。
![]()
红旗-20防空导弹系统的性能数据体现了提升中程至中远程防空火力密度、扩大有效射程和缩短反应时间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与之前的六联装系统(例如红旗-16)相比,八联装导弹发射车提高了待发能力,并无需旋转发射车的位置。该系统的性能优势体现在快速的雷达刷新率、自动化的威胁评估,以及对高速飞行或机动目标的管理能力上。
此外,该系统还通过管理雷达频率和安全数据链的方式,增强了抗干扰能力。红旗-20旨在支持饱和攻击场景下的持续作战,发射车能够依靠外部、内部传感器对目标进行定位,并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射多枚导弹。红旗-20的机动性使其能够支持固定部署和前沿部署,这体现在中国空军和陆军都装备了该系统。2025年11月的实弹试射视频证实,该系统已投入实弹训练,而不仅仅用于阅兵式和小规模试装。
![]()
在红旗系列防空导弹中,红旗-20定位于近程和远程防空导弹之间。红旗系列包括:红旗-7、红旗-10、红旗-11、红旗-13和红旗-17近程防空系统;红旗-12和红旗-16中程防空系统;红旗-22和红旗-22A中远程防空系统;红旗-9、红旗-9B和红旗-9C远程防空系统。高空和大气层外拦截任务则由红旗-19、红旗-26和红旗-29执行。
在9月3日的阅兵式上,红旗-11、红旗-20、红旗-22A、红旗-9C、红旗-19和红旗-29等防空导弹系统以联合编队形式亮相,覆盖远、中、近程,以及高、中、低空作战区域。中国官方称,该编队能够对飞机、无人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末段和中段进行持续打击。根据不同的分类,红旗-20处于红旗-11和红旗-22A之间,或处于红旗-16和红旗-22A之间。
![]()
横向对比红旗-20、红旗-9和红旗-16,可以清晰展现出该系统在防空网络中的具体功能。红旗-9及其后续型号红旗-9B和红旗-9C,作为远程防空导弹,射程约125~400千米,每辆发射车可搭载四发大型导弹,用于扩大防空范围和拦截特定弹道导弹。红旗-16覆盖较小的作战区域,射程约40~160千米(取决于型号),每辆发射车可搭载六发导弹,为机动部队或固定设施提供中程防空能力。
红旗-20射程约150~200千米,每辆发射车可搭载八发导弹,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可进行360°全向拦截。这种部署方式使红旗-20的待发密度高于红旗-9和红旗-16,并使其能够拦截其他两种防空系统最佳拦截范围之外的目标,例如隐形飞机或巡航导弹,这些目标的飞行轨迹位于红旗-9有效射程之内,但超出红旗-16最佳射程。这三种防空系统协同工作,形成了重叠的射程和高度范围,从而增强了中国的防空网。
![]()
红旗-20的定位也受到中国军队防空和导弹拦截职责划分的影响。陆基远程防空导弹是中国空军国家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与战斗机和预警机协同作战,覆盖广大区域。中国陆军则装备大量近程和中程防空系统,随合成旅和集团军进行机动部署,用于保护机动部队和固定指挥、后勤节点。
2023年,中国海军将剩余的陆基防空设施移交给空军,将领土防空指挥权集中到空军,只保留舰载防空系统用于舰队防御。在此框架下,红旗-20与空军陆基防空部队和陆军防空部队均有关联,可以支持固定防御和机动作战。2025年11月的实弹训练证实了红旗-20在这一分散式防御体系中发挥作用,并有助于构建更广泛的防空体系,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空中威胁。
![]()
红旗-20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建立多层防御体系的不懈努力,该体系超越了单一拦截弹的范畴,逐步发展成为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预警网络。其代表就是最近测试的“中国金穹”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能够同时跟踪全球多达1000枚导弹的发射轨迹。“中国金穹”系统被描述为一个“物理分散、逻辑统一”的预警体系,整合了来自卫星、雷达、光学传感器和电子侦察系统的数据,展示了诸如配备了红旗-20的防空部队如何在规模更庞大的态势感知网络中运转的前景。
通过分布式预警节点、基于QUIC协议的数据交换和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的集成,使得中国防空导弹系统能够接收来自多个传感器的同一发射警报、弹道测算和目标识别信息。与美国“金穹(Golden Dome)”概念相比,中国将早期预警融合技术与已列装的防空导弹系统(如红旗-20、红旗-22A、红旗-9、红旗-19和红旗-29)相结合,而美国的“金穹”概念距离具备可验证的拦截能力还有数年时间,并且面临架构和成本方面的不确定性。
译者按:
本文为美国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人证实或赞同其论述。结尾处,体现出作者对美国“金穹”概念的失望,并透露出对该系统能否变成现实的担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