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突破200天,6名航天员超期共处12天的消息传来,一个惊人的数据引发热议:216升饮用水需求如何保障?这看似简单的生存问题背后,隐藏着中国航天的战略级技术突破——能让尿液变饮用水的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正在改写太空生存规则。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这套被网友称为"太空水厂"的系统,用军事科技般的精密实现了资源闭环。航天员每排出6升尿液,经过蒸气压缩蒸馏技术处理,就能回收5升纯净水,每小时产能高达2.5升。在微重力环境下,这套系统用离心力破解了国际航天界头疼的尿液分离难题,将83%的废水转化为可饮用水,水质甚至超越地面瓶装水标准。
但真正的战略价值在于其闭环设计。再生水经电解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氧气供航天员呼吸,氢气则与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重新生成水和其他物质。这个"水-氧-碳"的魔法循环,每天能多回收1公斤水,使空间站彻底摆脱对地面补给的依赖。当国际空间站还在频繁接收"水外卖"时,中国空间站已实现水资源100%再生。
面对6人驻留的极限考验,系统展现出惊人的弹性调节能力。216升的用水需求被完全覆盖且有余量,证明我国在微重力资源再生领域已建立绝对优势。这种自主可控的生命维持技术,不仅是长期驻留的保障,更是未来月球基地、火星任务的核心竞争力。
![]()
image
对比国际空间站老化的水循环系统,中国方案的优势更为凸显。美国NASA虽致力提升回收率,但舱体微裂缝导致的气体泄漏等问题,使其仍依赖货运飞船定期补水。而中国空间站的闭环系统,就像太空中的永动机,用技术突破将生存危机转化为战略机遇。
当航天员在400公里高空举起水杯时,他们饮用的不仅是再生水,更是一个航天大国的技术自信。这套系统所代表的,远不止解决216升水的短期需求,而是为中国在太空军事竞争中筑起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从尿液到饮用水,这场看似不可思议的转化,正悄然重塑着未来太空战的资源规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