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一连串外资巨头的动作引发热议:汉堡王中国83%股权被中国资本收购,星巴克中国60%股份易主本土投资方,迪卡侬、哈根达斯中国业务也传出出售意向。这些听起来充满"外国血统"的知名品牌,纷纷将中国业务的控制权交给本土资本,有人称之为外资品牌的"卖身潮",也有人疑惑这是否意味着外资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事实上,这场看似集中的股权变更,既不是外资的"逃离",也不是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外利率差驱动下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市场实力提升的直接体现。
![]()
那些"改姓"的外资巨头:从汉堡王到星巴克的选择
提起汉堡王,很多人会想到它源自美国的基因。1954年创立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汉堡王,是全球第五大快餐品牌,和麦当劳、肯德基并称"全球三大汉堡品牌",在10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7000家门店。2005年进入中国后,它用20年时间开出1300多家门店,覆盖150多个城市,早已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快餐选择。但在2025年11月,汉堡王母公司以3.5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业务83%的股权卖给了中国CPE源峰,仅保留17%股份。
![]()
几乎同时,另一家咖啡巨头也做出了类似选择。1971年诞生于美国西雅图的星巴克,全球门店超38000家,1999年进入中国后一路扩张,如今门店数量已突破8000家。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宣布以24亿美元作价,将中国业务60%股权出售给中国博裕投资,母公司仅保留40%股权。
这两家企业并非个例。法国体育零售巨头迪卡侬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2025年8月被爆出有意出售30%中国业务股权,官方回应"不予置评"而非坚决否认;美国知名冰淇淋品牌哈根达斯2025年6月也传出出售中国业务股权的消息,母公司同样保持沉默。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波"卖身"并非首例——早在此前,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的中国业务就已陆续交由本土资本运营,汉堡王、星巴克不过是加入了这场市场自发的资源优化配置。
破除滤镜:外资品牌的中国业务本就是"本土企业"
很多人对这些外资品牌的"卖身"感到惊讶,核心原因是对欧美企业存在"强者滤镜",觉得它们实力雄厚、不可撼动,只能是欧美巨头收购中国公司,不可能出现反向收购。但这种认知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外资品牌在中国开设的分公司,本质上就是一家中国公司。
从实际运营来看,这些中国业务的员工是中国人,服务的客户是中国消费者,资金往来主要在中国境内进行,日常经营完全依托中国市场。它们与本土企业的唯一区别,只是股权归属不同——以前归欧美母公司,现在转到了中国资本手中。随着中国市场实力的提升,这种股权变更的合理性愈发凸显。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以美元计价,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6.8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7.4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中美两大消费市场规模势均力敌,不存在单方面碾压的情况。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经营有好有坏是正常现象,经营不善的企业选择出售股权,交给更懂本土市场、能提升运营效率的投资者,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
在中国市场,类似的股权变更每天都在发生。无数中小外资企业被中国资本收购,大量本土企业也会因经营调整而转让股权,只是汉堡王、星巴克这类国际知名品牌的变动更容易引发关注。褪去"外资光环"后,它们的股权变更与普通企业的并购重组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的自然选择。
核心驱动:利率差引发的全球资本"反向流动"
如果说市场规律是基础,那么当前中外利率差就是这场"卖身潮"的直接推手。金融被称为经济的"指挥棒",而利率差则深刻影响着企业和资本的决策方向。
2022年开始,美国开启加息周期,2023年将利率加到峰值后,维持了足足2年的高息环境,即便有所下调,利率仍保持在4%以上。受美国政策影响,欧洲也不得不维持高息水平。在高息环境下,欧美企业的经营逻辑发生了变化:它们不缺资产,反而急需现金——只要拿到资金,无需冒经营风险,仅购买长期国债就能锁定稳定且无风险的高收益,这比苦哈哈地运营企业更划算。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与欧美完全相反,始终维持低息环境。对中国资本而言,当前的核心需求是寻找优质资产——由于利率偏低,存银行、买国债的收益有限,而外汇管制政策又限制了资金出境投资,因此收购境内优质资产成为最佳选择。
这种利率差导致了一个必然结果:当欧美企业想出售中国业务时,中国资本给出的报价必然高于其他高息国家的投资者。一方面,中国资本急需优质资产,愿意给出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另一方面,欧美企业在高息环境下急需现金,中国资本的报价能更好地满足其需求。双方一拍即合,促成了这波密集的股权变更。
此外,中国经过数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原始资金,具备了收购优质资产的实力。以前是欧美企业手握充足现金,用高价吸引本土企业出售股权;现在轮到中国企业现金充裕,有能力收购外资品牌的中国业务,这正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的直接体现。
周期视角:这是一场"反向的美元潮汐"
需要明确的是,这波外资品牌"卖身潮"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它本质上是一场由利率周期引发的"反向美元潮汐"。
过去几十年,美元潮汐反复上演:美联储加息时,全球资本回流美国,新兴市场企业因资金短缺被迫低价出售资产;美联储降息时,美元流动性宽松,资本又流向全球收购优质资产,欧美企业借此赚取巨额差价。而当前中国市场发生的事情,只是这场潮汐的"反向版本"——由于外汇管制,美元潮汐的影响被限定在中国境内,低价出售资产的变成了欧美企业的中国分公司。
随着全球经济周期调整,欧美迟早会回归低息环境。此前欧洲曾实行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未来当欧美利率再次降至低位,全球资本将重新陷入"资产荒",大量资金会四处寻找优质资产。届时,中国资本现在低价收购的这些外资品牌中国业务,完全有可能在未来以更高价格出售,实现资产增值。
从更长远来看,这种股权变更对双方都是共赢:外资品牌母公司获得了急需的现金,得以在高息环境下锁定稳定收益;中国资本获得了优质的本土资产,借助品牌影响力和本土运营优势提升收益;而消费者也能受益于更懂本土需求的运营策略,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结语
外资品牌密集出售中国业务股权,不是对中国市场的放弃,而是全球经济周期、利率差变动与中国市场实力提升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破除了我们对欧美企业的"强者滤镜",也展现了中国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中国资本的实力增长。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股权变更本就是常态。这些外资品牌的"中国化"转型,不仅能让它们更好地适应本土市场,也能让中国资本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积累经验。随着经济周期的轮转,类似的市场变动还会继续上演,但不变的是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外资品牌与本土资本的深度合作,而这正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实力持续提升的生动写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