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当“小男孩”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时,日本军部某些知情人内心可能充满绝望的讽刺——他们曾距离制造这种终极武器如此之近,却又失之交臂。这一切,都源于一种看似普通的“石头”:铀矿石。如果让日本先找到,那恐怕历史或将改写。
![]()
早在1930年代,日本物理学家仁科芳雄就向军方提出:铀元素可制造“具有前所未有破坏力的武器”。1941年,日本陆军正式启动“二号研究”,集中了包括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朝永振一郎在内的顶尖科学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搜寻铀矿。
他们的行动堪称疯狂。勘探队跑遍了福岛、岛根等地的矿山,甚至把主意打到中国和朝鲜半岛。有记载显示,他们在朝鲜平安道采集了若干铀矿石样本,还从德国盟友那里争取到一吨铀矿石的承诺(虽然这批货始终未送达)。
日本海军同时推进“F研究”,试图从海水中提取铀——这个超前的构想直到今天都难以实现。
![]()
尽管投入大量资源,日本的原子弹计划始终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关键障碍正是铀资源的极度匮乏。
日本列岛本身铀矿储量有限,且品位低、埋藏深,战时条件难以大规模开采。曾在石川县发现少量沥青铀矿,但远不够武器级浓缩所需。
制造原子弹需要从铀238中分离出仅占0.7%的铀235,这要求建造庞大的气体扩散厂或离心机群。而到1944年,日本连维持常规军需生产都已捉襟见肘。
军方更倾向于短平快的武器研发,对需要长期投入的核计划缺乏耐心。当1945年6月最终报告“两年内不可能造出原子弹”时,项目实质上已被放弃。
![]()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即便日本获得足够铀矿石,在战争结束前造出原子弹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但假设性推演仍令人后怕:
如果他们在占领的东南亚地区发现高品位铀矿;如果德国那艘运送铀矿石的潜艇成功抵达;如果更早从德国获得离心机技术资料...
任何一个“如果”成立,都可能让太平洋战场出现更残酷的核对抗。不过现实是,当美军的轰炸机摧毁了东京的“二号研究”实验室,当仁科芳雄看着被炸毁的回旋加速器,日本的核武梦就彻底破灭了。
![]()
日本疯狂寻找铀矿石的这段往事,留给后世深刻警示:尖端武器的研发需要完整的工业体系、充足的资源保障和持续的战略投入。
更重要的是,当人类掌握了足以毁灭文明的技术时,每一个相关决策都关乎存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