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刘,你最近是不是又没精神?怎么话也懒得说了?”
夜幕降临,52岁的刘师傅“例行”躺在沙发上,看着新闻却打不起精神。妻子在一旁数落,他苦笑着摆摆手,内心却隐隐担忧:难道自己真是“老”了吗?
其实,年过五旬的男人,常常在不经意间感觉力不从心、腰膝乏力、记忆力差,甚至脾气也变得莫名急躁。有人调侃这是“男人更年期”,可背后的健康秘密,你真的了解吗?
![]()
都说青春不再只是外貌的变化,其实雄激素的下降,尤其是睾酮的减少,才是中老年男性健康的一道“分水岭”。但很多人觉得这不过是正常衰老,犯不着太紧张。
可你知道吗?雄激素下降不仅影响“男人味”,还与心血管、代谢、骨骼等多种疾病风险密切相关,甚至决定了生活质量和寿命。
那么,50岁后雄激素越来越少,到底怎么办?医生提醒,这3个关键方法,或许正是你“逆转”走下坡路的转机。尤其是第2招,不少男人都忽视了……
不少中年男性自嘲“人到中年油腻,动力熄火”,其实这是体内雄激素(睾酮)水平逐年下降的外在表现。
研究显示:40岁之后,男性体内睾酮每年以1%~2%的速度递减。而超过一半的50岁男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男科更年期”问题,如精神萎靡、性欲减退、易疲劳、睡眠差、腹部肥胖。
为什么雄激素如此重要?它被誉为“男人的黄金激素”,不仅决定着性功能,更影响着肌肉力量、骨密度、脂肪分布、精神活力,以及心血管和血糖代谢。
北京协和医院的数据显示,睾酮低下的中老年男性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提升了27.8%,骨质疏松率则高于正常人群约16%。
遗憾的是,很多人以为只有性功能差才算“缺雄激素”,却忽略了它全方位调控健康。其实,莫名的焦虑、记忆力下降、小肚腩,都可能与雄激素减少有关。
而且,肥胖、压力、慢性疾病、熬夜等生活方式因素,会进一步加速睾酮下降,成了恶性循环。
看似普通的“老化”,其实暗藏着健康隐患。所以,别把雄激素减少当成没事,及时行动才是真的“养生”。
很多男人一发现体力不济、兴趣缺乏,就想着买点补品或药物“增强男性力”。但医学专家提醒,盲目补充并非良策,科学改善才最关键,这3个细节值得你现在就做:
适量运动,尤其是力量训练
哈佛大学健康老龄化研究指出,每周坚持3-4次中度力量训练(如哑铃、俯卧撑、深蹲),可显著提高体内自然睾酮分泌,平均提升幅度达12.5%。
与仅做有氧锻炼相比,力量训练更能激活肌肉生长和身体代谢,更好刺激雄激素分泌。建议以每次30-45分钟、间隔一天为宜,控制好负荷,循序渐进。哪怕是家里做做深蹲、俯卧撑,也胜过不动如山。
![]()
调整作息,远离熬夜、压力控制
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50岁以上男性的大于40%存在慢性睡眠障碍。而美国内分泌学会发现,长期熬夜、慢性高压,能使男性睾酮分泌降低15%~20%。
充足睡眠和情绪管理,是刺激“黄金激素”分泌的天然密码。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坚持午休,学会心理疏解、适度减压。
有趣的是,一项针对2000名中老年男性为期12个月的跟踪分析发现,规律作息+深度睡眠组,雄激素下降速度比对照组慢27%!
饮食均衡,重点补充优质蛋白和锌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雄激素合成离不开蛋白质、锌、维生素D等关键营养素。如蛋类、瘦牛肉、海鲜(尤其是牡蛎)、坚果,以及乳制品、豆类,都是日常餐桌的“补料”。
权威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每公斤体重1.2克)与富含锌食物,能让中老年男性睾酮水平较低摄入者高出13%。
![]()
需要警示的是,盲目大补药酒、不合适的保健品,非但无益反而增加肝肾负担。比“补药”更有效的,是细水长流的日常饮食调养。
进入50岁,的确意味着睾酮水平的逐步下行,但并不是只能被动接受“衰老”。运动、睡眠、饮食,是目前已被大量权威数据证实、最安全有效的“雄激素守护法宝”。
需要提醒的是,雄激素低下症的具体诊断和干预方法,需由专业医生通过激素水平检测和综合评估决定,切忌自行服用所谓补充睾酮的药物。
具体是否能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达到理想效果,还需结合个人体质、基础疾病等实际情况,规范管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