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创造了“永徽之治”、承接贞观盛世的唐高宗李治,竟然亲手埋下了大唐动荡的祸根!他一辈子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两个嫡子身上,却让另外两个儿子沦为“富贵闲人”,连基本的帝王教育都没沾过边。可命运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被寄予厚望的俩太子接连出事,俩“半成品”皇子被迫顶上皇位,结果一个荒唐无能被老婆拿捏,一个懦弱胆小当傀儡,差点把李世民、李治攒下的盛世家业败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治为啥非要“偏心”到底?俩“废柴”皇帝又干了哪些糊涂事?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段让人哭笑不得又唏嘘不已的唐朝往事。
![]()
1 、盛世阴影:俩“糊涂皇帝”接连上线,大唐差点跑偏
提到唐朝,咱们脑海里都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辉煌,是李白的诗、杜甫的赋,是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盛世之间,竟然夹着两个接连登基的“糊涂皇帝”——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这兄弟俩前后当了四次皇帝(李显两次,李旦两次),却没干成一件正经事,反而把朝堂搅得鸡飞狗跳,让大唐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权力动荡。
先说说哥哥李显。公元683年,李治去世,李显继承皇位。可这哥们刚坐上龙椅没俩月,就迫不及待地想给老婆韦后的老爹封王。大臣们赶紧劝阻:“陛下,先帝留下的规矩,异姓不能封王啊!”李显倒好,直接拍着桌子怒吼:“我是皇帝!我把天下给我老丈人都行,何况一个王位?”这话一出口,满朝文武都惊呆了。结果没几天,他老妈武则天就一纸诏书把他废了,贬为庐陵王,扔到了房州。
被废后的李显,在房州吓得魂不守舍,一听到武则天派使者来,就想自杀,全靠韦后安慰才熬过来。可等他后来复位,不仅没吸取教训,反而更加荒唐。他把韦后宠上天,允许她垂帘听政,还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甚至让安乐公主直呼“皇阿叔”李旦为“奴”。最后,韦后和安乐公主为了夺权,竟然联手用毒饼毒死了他,可怜的李显,当了两回皇帝,最后落得个死于妻女之手的下场,还被后人戏称为“六味帝皇丸”——自己是皇帝,老爹是皇帝,老妈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子也是皇帝,唯独自己活得最窝囊。
再看弟弟李旦。李显被废后,武则天把李旦扶上皇位,可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傀儡。武则天临朝称制,李旦连皇宫都不能随便出,所有政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后来武则天想当皇帝,李旦识趣地主动让位,还请求老妈赐自己姓武,心甘情愿当起了“皇嗣”,连自己的儿子李隆基都差点被武则天杀了,他也不敢吭一声。
等到武则天去世,李显复位又被杀,李旦再次被推上皇位。可这次他还是没主见,朝政被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把持,两人明争暗斗,李旦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最后,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日子,干脆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当起了太上皇,躲起来养老去了。一辈子两次登基,两次让位,李旦就像个任人摆布的棋子,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皇权。
这兄弟俩,一个荒唐无能,一个懦弱胆小,按理说都是不合格的皇帝,可为啥偏偏是他们接连坐上龙椅?其实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他们的老爹——唐高宗李治身上。正是李治一辈子死磕嫡长子继承制,把所有资源都砸给了前两个嫡子,完全忽略了李显和李旦,才让这俩“没经过培训”的皇子,被迫接手了大唐的江山,最后把朝堂搅得一团糟。
2 、李治的执念:嫡长子继承制,我的太子必须是“嫡长顶配”
要想明白李治为啥这么“偏心”,首先得说说他心里的执念——嫡长子继承制。在古代,皇位继承讲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思就是正妻生的长子,不管贤能与否,都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这种制度本来是为了避免皇子争夺皇位,稳定政局,可到了李治这里,就变成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
李治自己的皇位来得就不容易。他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既不是长子,也不是最受宠的儿子。一开始,李世民立的太子是嫡长子李承乾,可李承乾后来谋反被废;李世民又想立嫡次子李泰,可李泰野心太大,最后李世民权衡再三,才立了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李治深知皇子争夺皇位的残酷,也知道自己这个太子当得有多侥幸,所以他登基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让自己的皇位传承顺顺利利,再也不能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李治的皇后是武则天,武则天为他生了四个嫡子:李弘、李贤、李显、李旦。有了正妻生的四个儿子,李治就更没有理由打破嫡长子继承制了。在他心里,皇位的继承人只有一个选择——嫡长子李弘,为了让李弘能顺利接班,他不惜倾注所有的心血和资源,把李弘打造成“完美储君”;而嫡次子李贤,就作为“备胎”,同样接受全套的帝王教育,以防万一;至于老三李显、老四李旦,在李治看来,他们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所以只需要把他们培养成安分守己的富贵王爷就行,治国理政那套东西,学了也没用。
这种想法在当时看来,其实也不算完全离谱。毕竟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是主流,大多数帝王都会重点培养嫡长子。可问题在于,李治的偏心实在太极端了,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前两个儿子身上,对后两个儿子几乎是“放养”状态,完全没有考虑过,万一前两个儿子出了意外,这俩“放养”长大的儿子,根本撑不起大唐的江山。
李治的这种偏执,还体现在他对李弘的宠爱和培养上。根据《旧唐书·孝敬皇帝传》记载,李弘刚满四岁,李治就迫不及待地立他为太子,还亲自挑选了当时最顶尖的学者当他的老师,比如大儒郭瑜、许敬宗,还有开国功臣李勣的儿子李震,甚至让宰相长孙无忌亲自指导他处理政务。反观李显和李旦,他们的老师都是些没什么名气的官员,学的也都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些“无用之学”,从来没有接触过治国、军事、法律这些帝王必备的知识。
李治的想法很简单:李弘是太子,未来的皇帝,必须什么都学最好的;李贤是备胎,也得会治国,万一李弘出事,他能顶上去;李显、李旦嘛,以后当个王爷,有爵位、有封地,一辈子吃喝不愁就行了,学那些治国理政的东西干嘛?纯属多余。可他万万没想到,命运竟然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精心培养的两个继承人,一个早逝,一个被废,最后只能让他最看不上的两个儿子,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
3 、嫡长子李弘: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完美储君”
提到李弘,历史上几乎全是好评。《新唐书》说他“仁孝谦谨,上甚爱之”,《资治通鉴》称他“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可以说,李弘就是李治心中“完美储君”的代名词,也是他倾注了所有心血培养出来的接班人。
李弘生于公元652年,是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李治刚登基不久,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所以李弘的出生,让李治欣喜若狂。公元656年,李弘刚满四岁,李治就不顾大臣们“太子年幼”的劝阻,正式立他为皇太子。从那一刻起,李弘的人生就被按下了“帝王培养”的快进键。
李治对李弘的培养,堪称“顶配级别”。首先是师资力量,李治挑选的老师都是当时的顶尖人才。比如郭瑜,是当时著名的大儒,精通《左传》《礼记》,专门负责教李弘儒家经典,培养他的帝王道德;许敬宗,是当时的宰相,文笔出众,负责教李弘公文写作和政治谋略;李震,是开国功臣李勣的儿子,武功高强,负责教李弘军事知识和骑马射箭;还有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舅舅、开国功臣,更是亲自指导李弘处理朝政,教他如何平衡各方势力。
除了师资,李治还让李弘早早地参与朝政,积累实战经验。公元661年,李弘刚满九岁,李治就下诏让他“监国”,也就是在自己外出的时候,代替自己处理国家大事。虽然当时有宰相辅佐,但很多重要的政务,李治都要求李弘亲自过问、亲自裁决。比如有一次,关中地区发生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李弘得知后,亲自上书李治,请求打开粮仓救济灾民,还建议减免当地的赋税。李治看到奏疏后,非常高兴,不仅批准了他的请求,还在朝堂上表扬他:“太子仁孝,能体恤百姓,真是朕的好儿子!”
李弘不仅仁孝,而且非常有主见。有一次,他发现宫中的宫女因为犯错,被武则天罚去掖庭宫做苦役,有的宫女甚至被关押了十几年,再也没有见过家人。李弘得知后,非常同情这些宫女,于是上书武则天,请求释放这些宫女,让她们出宫嫁人。武则天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知道李弘说得有道理,最后只能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件事之后,大臣们都称赞李弘“仁厚爱民”,对他更加信服。
更难得的是,李弘还非常谦虚谨慎,从不恃宠而骄。他身为太子,却从来没有摆过太子的架子,对待大臣和宫女太监都非常有礼貌。有一次,他和大臣们讨论政务,因为一个问题和宰相产生了分歧,他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是认真听取了宰相的看法,最后还主动道歉:“朕年幼无知,多亏宰相指点,才不至于犯错。”这样的性格,在皇子中非常难得,也让李治更加坚信,李弘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为了让李弘能顺利接班,李治还为他铺平了所有道路。他清除了朝堂上反对李弘的势力,把支持李弘的大臣都提拔到重要岗位;他还亲自带着李弘巡视各地,让他了解民间疾苦,积累声望;甚至在李弘成年后,李治还打算提前禅位给他,让他早点熟悉皇位。可以说,李治为了李弘,真的是做到了“为君父者,尽善尽美”。
当时的大臣们也都对李弘寄予厚望,认为他将来一定会继承贞观之治的遗风,把大唐的盛世推向新的高峰。就连一直觊觎权力的武则天,一开始也对李弘非常满意,毕竟李弘是她的亲生儿子,李弘当了皇帝,她作为太后,权力也能得到保障。可谁也没想到,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完美储君”,竟然会英年早逝,让李治的所有计划都化为泡影。
4 、备胎李贤:文武双全的“备选答案”,同样是重点培养
在李治的规划里,嫡次子李贤是仅次于李弘的“备选答案”。虽然李弘是太子,但李治也知道,皇家子嗣多有意外,所以他对李贤的培养,也丝毫没有松懈,几乎是按照“副太子”的标准来打造的。
李贤生于公元655年,比李弘小三岁。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旧唐书》记载他“容止端雅,深为高宗所爱”,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过目不忘。李治非常喜欢这个儿子,经常说:“李贤的才华,一点都不比李弘差,将来就算不能当皇帝,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和李弘一样,李贤也接受了全套的帝王教育。他的老师同样是当时的大儒和功臣,比如刘纳言、郝处俊等人。刘纳言是著名的经学家,负责教李贤儒家经典;郝处俊是宰相,曾经反对武则天摄政,为人正直,负责教李贤治国理政。在这些老师的教导下,李贤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而且对治国、军事都有自己的见解。
更难得的是,李贤还文武双全。他不仅读书厉害,骑马射箭也非常出色,曾经在皇家猎场上,一箭射中靶心,让李治和大臣们都赞不绝口。而且他还非常有文采,亲自召集了当时的学者,为《后汉书》做注,也就是著名的《章怀太子注后汉书》。这本书对《后汉书》的注释非常详细,纠正了很多以前的错误,至今都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能写出这样的著作,足以说明李贤的学识之渊博。
李治也让李贤早早地参与朝政,积累经验。公元669年,李贤被封为雍王,负责管理长安地区的事务。他在任期间,兢兢业业,把长安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得到了当地官员和百姓的一致好评。后来,李弘监国的时候,李治还让李贤协助李弘处理政务,兄弟俩配合得非常默契,从来没有因为权力产生过矛盾。
在李治看来,李贤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备胎”。如果李弘顺利继位,李贤就可以成为他的左膀右臂,辅佐他治理国家;如果李弘出了意外,李贤也能立刻顶上,不会让皇位传承出现断层。而且李贤和李弘的关系非常好,兄弟俩互相尊重、互相扶持,这也让李治非常放心,他觉得自己的皇位传承,一定能顺顺利利,不会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
可李治万万没想到,他精心培养的两个儿子,不仅没能顺利接班,反而陷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亲生母亲——武则天。武则天随着权力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膨胀,她不甘心只做一个皇后,想要成为掌控朝政的人。而李弘和李贤,作为李治培养的继承人,都非常有主见,而且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一旦他们继位,武则天就很难再掌控权力。所以,武则天开始把矛头对准了这两个亲生儿子。
![]()
5 、李显李旦:被遗忘的皇子,富贵王爷的“快乐童年”
就在李弘、李贤被李治当作未来的帝王精心培养的时候,老三李显、老四李旦,却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他们就像被父母遗忘的孩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帝王教育,唯一的目标,就是当一个安分守己的富贵王爷,一辈子吃喝不愁、逍遥快活。
李显生于公元656年,和李弘同岁(李弘生于年初,李显生于年末),是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李治的所有注意力都在太子李弘身上,对这个老三,几乎没怎么放在心上。李显小时候的老师,都是些没什么名气的官员,教的也都是些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从来没有教过他治国理政、军事法律这些东西。李治对他的要求也非常简单:只要不惹事、安分守己就行。
李显从小就养尊处优,性格变得非常任性、荒唐。他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处理事务,每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和一群纨绔子弟混在一起,骑马打猎、喝酒赌博,无所不为。有一次,他因为赌博输了很多钱,竟然偷偷把皇宫里的珍宝拿出去变卖,被李治发现后,也只是轻描淡写地骂了几句,并没有过多责罚。在李治看来,李显将来只是个王爷,就算荒唐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不谋反、不惹祸,就不用管他。
老四李旦生于公元662年,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小儿子。他比李显还要惨,不仅没接受过帝王教育,而且性格非常懦弱。李旦从小就体弱多病,不喜欢和人交往,每天就躲在宫里看书、练字,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胆小。李治对这个小儿子,更是没什么要求,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长大,将来当个清闲的王爷就行。
李显和李旦的成长环境,完全没有一点“皇子该有的样子”。他们不用像李弘、李贤那样,每天早起读书、学习政务,不用面对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不用考虑国家的安危。他们的生活里,只有锦衣玉食、吃喝玩乐,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和磨难,也没有学到任何生存技能和治国本领。
举个例子,李显被封为周王的时候,负责管理一小块封地。李治让他处理封地的一些小事,比如税收、民生之类的,可李显根本就不会处理,要么把事情推给手下的官员,要么就胡乱批示,最后把封地搞得一团糟。李治得知后,也没有责备他,只是把他调回了京城,不让他再管理封地。从那以后,李治就更加确定,李显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也更加坚定了只培养李弘、李贤的想法。
而李旦,更是连封地都没怎么管过。他被封为相王的时候,李治只是给了他一块封地,让他派人去管理,自己根本不用出面。李旦每天就待在京城里,和一群文人墨客混在一起,吟诗作对、练字画画,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甚至连朝堂都很少去,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也根本不想知道。
在当时的朝堂上,李显和李旦就像两个“透明人”。大臣们都知道,他们将来只是王爷,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所以也没人愿意和他们结交,更没人愿意教他们治国理政。而李显和李旦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他们觉得当王爷挺好的,有吃有喝、不用操心,比当皇帝轻松多了。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命运会和他们开这么大的玩笑。几年后,他们的大哥李弘早逝,二哥李贤被废,原本根本没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他们,竟然被一步步推上了龙椅。而他们从小到大没学过的治国本领,没经历过的权力斗争,都在等着他们,把他们打得措手不及。
6 、天妒英才:李弘早逝,李治的悲痛与破例追封
公元675年,对于李治来说,是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这一年,他精心培养了十几年的太子李弘,在洛阳合璧宫突然去世,年仅24岁。这个消息传来,李治当场崩溃,哭得撕心裂肺,甚至一度昏厥过去。
关于李弘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有的说他是因病去世,因为李弘从小就体弱多病,经常生病,而且长期处理政务,过度劳累,最后病逝;也有的说他是被武则天毒死的,因为李弘多次反对武则天的做法,武则天为了权力,狠心毒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不管真相是哪一种,李弘的死,对李治来说都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李治对李弘的感情,不仅仅是父子之情,还有对未来的寄托。他一辈子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李弘身上,希望李弘能继承自己的皇位,把大唐的盛世延续下去。可现在,李弘突然去世,他的所有希望都化为了泡影。根据《旧唐书·孝敬皇帝传》记载,李弘去世后,李治连续几天几夜不吃不喝,整天以泪洗面,甚至说出了“朕的江山,以后谁来继承”这样的话。
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和对李弘的惋惜,李治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追封李弘为皇帝!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给活着的父亲追封皇帝很常见,比如刘邦追封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朱元璋追封父亲朱世珍为淳皇帝。但皇帝给亲生儿子追封皇帝,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李治不仅追封李弘为“孝敬皇帝”,还按照皇帝的规格,为他修建了豪华的陵墓——恭陵,并且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在碑文中详细记载了李弘的生平事迹和自己对他的宠爱与惋惜。为了修建恭陵,李治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了巨额的钱财,甚至让百姓们加班加点地干活,导致很多百姓怨声载道。大臣们纷纷上书劝阻,说这样太耗费国力了,可李治根本听不进去,他说:“朕的儿子,本该是皇帝,现在他走了,朕一定要让他风风光光地离开!”
李治的这个决定,虽然引起了很多争议,但也足以看出他对李弘的感情有多深。在他心里,李弘永远是那个完美的太子,是他心中唯一的继承人。就算李弘死了,他也要给李弘一个皇帝的名分,让他在地下也能享受皇帝的尊荣。
可李弘的死,不仅让李治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也让大唐的皇位传承出现了断层。按照李治的规划,接下来应该由嫡次子李贤继位,可此时,武则天的野心已经越来越明显,她开始从中作梗,想要阻止李贤继位。一场围绕着皇位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
7 、连锁反应:李贤被废,俩“半成品”皇子被迫上位
李弘去世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治立嫡次子李贤为太子。一开始,李治还是像培养李弘一样,精心培养李贤,让他监国,处理朝政。李贤也没有辜负李治的期望,他在监国期间,表现得非常出色,处理政务有条不紊,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好评。《旧唐书》记载,李贤监国期间,“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李治也非常高兴,多次在朝堂上表扬他。
可武则天却对李贤越来越不满。李贤不仅有主见,而且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一旦他继位,武则天就很难再掌控权力。于是,武则天开始策划陷害李贤。她先是派人在李治面前说李贤的坏话,说李贤“心怀不轨,想要谋反”,然后又派人伪造证据,说李贤和宫女有染,还在他的东宫搜出了几百件铠甲,诬陷他想要谋反。
李治一开始根本不相信李贤会谋反,他知道李贤的性格,也知道他对自己非常孝顺。可在武则天的不断挑拨和伪造的证据面前,李治渐渐动摇了。尤其是当他看到搜出来的铠甲时,更是悲痛欲绝。他不愿意相信自己精心培养的儿子会谋反,可证据确凿,他也无能为力。
公元680年,李治下旨,废黜李贤的太子之位,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巴州。李贤被流放后,武则天并没有放过他。公元684年,武则天派酷吏丘神勣前往巴州,逼迫李贤自杀。李贤死后,武则天还下令将他的尸体草草埋葬,不准迁回长安。
李贤的被废和死亡,对李治来说,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他精心培养的两个继承人,一个早逝,一个被废,这让他彻底陷入了绝望。此时的李治,身体已经越来越差,常年卧病在床,根本没有精力再培养新的太子。而剩下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都是他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的“半成品”,根本没有能力继承皇位。可事已至此,他也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从这两个儿子中挑选一个作为继承人。
公元683年,李治病重,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下旨,立老三李显为太子。不久后,李治去世,李显继承皇位,成为唐中宗。可李治怎么也想不到,他这个无奈之下的选择,竟然让大唐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动荡。
李显登基后,因为从来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他不仅没有能力平衡朝堂上的势力,反而被老婆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拿捏得死死的。韦后想要效仿武则天,成为掌控朝政的人,安乐公主想要当皇太女,继承皇位。在她们的怂恿下,李显做了很多荒唐事,比如封韦后的父亲为王,允许韦后垂帘听政,纵容安乐公主卖官鬻爵。最后,韦后和安乐公主为了夺权,竟然联手毒死了李显。
李显死后,韦后想要独揽大权,可没想到,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旦再次登基。可李旦和李显一样,也是个“半成品”,性格懦弱,没有主见,根本掌控不了朝政。朝政很快就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把持,两人明争暗斗,朝堂再次陷入混乱。最后,李旦实在受不了,只能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才结束了这场混乱。
李治一辈子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想要让皇位传承顺顺利利,可最后却因为自己的偏心和武则天的野心,让两个“没经过培训”的儿子接连上位,把大唐的盛世搅得一团糟。如果李治当初能稍微公平一点,给李显和李旦也进行一些帝王教育,或许大唐的历史就会改写;如果李治能早点看清武则天的野心,或许李弘、李贤就不会落得那样的下场。可历史没有如果,李治的偏心,最终还是让他亲手埋下的祸根,毁掉了他和李世民辛苦攒下的盛世。
8 、李显的荒唐:被老婆女儿拿捏的“六味帝皇丸”
李显这辈子,堪称唐朝最荒唐的皇帝,没有之一。他两次登基,两次被废,最后还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毒死,被后人戏称为“六味帝皇丸”——自己是皇帝,老爹李治是皇帝,老妈武则天是皇帝,弟弟李旦是皇帝,儿子李重茂是皇帝(唐殇帝),侄子李隆基是皇帝(唐玄宗),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么“特殊”的皇帝了。
李显第一次登基是在公元683年,李治刚去世不久。他刚坐上龙椅,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韦玄贞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普州参军,李显竟然想要把他提拔为侍中(宰相)。大臣们纷纷劝阻,说韦玄贞没有任何功绩,突然提拔为宰相,会引起朝堂动荡。可李显却满不在乎地说:“我是皇帝!我把天下给我老丈人都行,何况一个侍中?”
这句话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武则天勃然大怒。她本来就想掌控朝政,李显的荒唐正好给了她一个借口。公元684年,武则天召集大臣,在乾元殿召开会议,当众宣读了废黜李显的诏书。李显被废后,武则天把他贬为庐陵王,流放房州。
被流放的日子里,李显过得非常凄惨。他每天都活在恐惧中,一听到武则天派使者来,就以为是来杀他的,好几次都想自杀,全靠韦后安慰他:“福祸相依,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你再坚持一下,一定会有出头之日的。”李显非常感动,对韦后说:“如果将来我能重新登基,一定让你随心所欲,不会限制你。”
公元698年,武则天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想要把皇位还给李氏子孙,于是把李显从房州召回长安,立他为太子。公元705年,大臣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禅位给李显。李显第二次登基,再次成为唐中宗。
重新登基后,李显果然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对韦后言听计从,允许她垂帘听政,还把韦后的亲戚都提拔到重要岗位。韦后的野心越来越大,她想要效仿武则天,成为掌控朝政的女皇帝。而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更是野心勃勃,她想要当皇太女,将来继承皇位,经常在李显面前撒娇说:“父皇,你把皇位传给我吧,我要当皇太女!”李显虽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严厉拒绝,只是笑着说:“等以后再说吧。”
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的纵容下,李显变得越来越荒唐。他不仅不理朝政,每天就知道和韦后、安乐公主一起吃喝玩乐,还纵容他们卖官鬻爵。当时的朝堂上,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官做,不管你有没有才能、有没有品德。很多纨绔子弟、地痞流氓都通过买官进入了朝堂,导致朝政腐败不堪,百姓怨声载道。
更荒唐的是,李显还允许韦后和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私通。武三思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通过韦后,逐渐掌控了朝政,排挤张柬之等功臣。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李显惩治武三思,可李显根本不听,反而把上书的大臣贬官流放。
李显的荒唐和懦弱,让韦后和安乐公主越来越肆无忌惮。她们觉得李显已经成了一个绊脚石,想要除掉他,自己掌控权力。公元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联手,在李显的食物里下毒,把他毒死了。李显死的时候,年仅55岁,当了两次皇帝,最后却落得个死于妻女之手的下场,真是可悲又可笑。
李显的悲剧,根源就在于李治对他的“放养”。如果李治当初能给李显进行一些帝王教育,教他如何治国理政、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防范身边的人,或许李显就不会这么荒唐,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可李治一辈子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李弘、李贤身上,完全忽略了李显,最后只能让李显用自己的荒唐和悲剧,来为李治的偏心买单。
![]()
9 、李旦的懦弱:在强权中苟活的“傀儡皇帝”
和李显的荒唐不同,李旦的一辈子,都活在“懦弱”两个字里。他两次登基,两次让位,从来没有真正掌控过皇权,就像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在强权中苟延残喘。
李旦第一次登基是在公元684年,李显被武则天废黜后。武则天把李旦扶上皇位,并不是想让他当真正的皇帝,而是想让他当一个傀儡,为自己将来称帝铺路。李旦登基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所有政务都由武则天说了算,李旦连皇宫都不能随便出,更别说处理朝政了。
有一次,李旦的妃子刘氏和窦氏(李隆基的母亲)因为得罪了武则天,被武则天秘密杀害,尸体都不知道扔到了哪里。李旦得知后,悲痛欲绝,可他连质问武则天的勇气都没有,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每天照样吃喝玩乐,生怕引起武则天的不满,自己也小命不保。
公元690年,武则天觉得称帝的时机成熟了,于是让李旦主动让位。李旦识趣地照做了,还请求武则天赐自己姓武,心甘情愿地当起了“皇嗣”。此后的十几年里,李旦一直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过日子,生怕哪一天得罪了武则天,落得和李贤一样的下场。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禅位给李显,李旦被封为相王。李显复位后,朝政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把持,李旦依然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从来没有参与过朝政。
公元710年,李显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韦后想要独揽大权,效仿武则天称帝。就在这个时候,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旦再次登基。
第二次登基后,李旦依然没有摆脱傀儡的命运。朝政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把持,两人明争暗斗,互不相让。李旦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既不敢得罪李隆基,也不敢得罪太平公主。有一次,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因为一件小事产生了矛盾,李旦竟然哭着说:“你们别争了,再争我就退位!”
李旦的懦弱,让朝堂变得越来越混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最后甚至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公元712年,李旦实在受不了这种日子,干脆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当起了太上皇,躲在宫里养老去了。
退位后的李旦,依然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他从不干涉李隆基的朝政,每天就知道读书、练字、礼佛,生怕引起李隆基的不满。公元716年,李旦去世,享年55岁。他一辈子两次登基,两次让位,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皇权,就像一个棋子,被各方势力摆布来摆布去。
李旦的悲剧,和李显一样,根源也在于李治的“放养”。如果李治当初能给李旦进行一些帝王教育,教他如何坚强、如何掌控权力、如何平衡各方势力,或许李旦就不会这么懦弱,也不会一辈子当傀儡。可李治的偏心,让李旦从小就没有接受过任何帝王教育,性格变得越来越懦弱,最终只能在强权中苟活,成为了唐朝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之一。
10 、李治的“锅”:偏心教育埋下的亡国隐患
现在回头看,李显和李旦之所以会成为“不合格”的皇帝,把大唐搅得一团糟,李治要负主要责任。他一辈子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偏心到了极点,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李弘、李贤身上,完全忽略了李显、李旦,这种极端的偏心教育,不仅毁掉了李显、李旦的人生,也为大唐埋下了亡国的隐患。
首先,李治的偏心教育,导致了皇位传承的断层。他把所有的资源都砸给了李弘、李贤,却让李显、李旦成为了“半成品”,没有任何治国能力。可命运偏偏捉弄人,李弘早逝、李贤被废,最后只能让李显、李旦上位,这就导致了皇位传承的“断层”——没有合格的继承人,朝政自然会陷入混乱。
其次,李治的偏心教育,加剧了宫廷斗争。武则天之所以能顺利掌控朝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李治培养的继承人李弘、李贤都不在了,剩下的李显、李旦都是“软柿子”,容易拿捏。如果李弘或者李贤顺利继位,他们都非常有主见,而且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武则天根本没有机会掌控权力,宫廷斗争也不会这么激烈。
再次,李治的偏心教育,导致了朝政的腐败。李显、李旦都没有治国能力,只能任由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人掌控朝政,这些人只知道争权夺利、贪污腐败,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导致大唐的国力越来越弱,从“永徽之治”的盛世,一步步走向了衰落。
更重要的是,李治的偏心教育,破坏了大唐的政治生态。在李治之前,李世民虽然也重视嫡长子继承制,但也没有忽略其他儿子的教育,比如李泰、李治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李治却走向了极端,只培养前两个儿子,完全忽略后两个儿子,这种做法让大臣们也纷纷效仿,只巴结太子和有潜力的皇子,对其他皇子视而不见,导致朝堂上的风气越来越坏,拉帮结派、贪污腐败盛行。
李治的偏心,其实也是一种“自私”。他只考虑自己的皇位传承能顺顺利利,却没有考虑到如果前两个儿子出了意外,后两个儿子能不能撑起大唐的江山;他只想着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却没有考虑到这种制度的局限性,没有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最后,他的自私和偏心,不仅让自己精心培养的两个儿子落得悲惨下场,也让大唐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动荡,差点就走向了灭亡。
![]()
11 、历史回响:嫡长子继承制的利与弊,后世王朝的借鉴
李治和他四个儿子的故事,不仅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段悲剧,也给后世王朝敲响了警钟,让后世的帝王们开始反思嫡长子继承制的利与弊。
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明确了皇位的继承人,避免了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稳定了政局。在唐朝之前,很多王朝都因为没有明确的皇位继承制度,导致皇子争夺皇位,引发了大规模的内乱,比如西晋的“八王之乱”,就因为皇位继承问题,导致了西晋的灭亡。李治之所以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因为他深知皇子争夺皇位的残酷,想要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
可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也同样明显:它只看重“嫡长”,不看重“贤能”,很容易出现“不合格”的继承人。就像李治的情况,他虽然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立了李弘、李贤为继承人,可他们都没能顺利继位,最后只能让不合格的李显、李旦上位,导致了朝政的混乱。再比如明朝的万历皇帝,他的嫡长子朱常洛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万历皇帝不想立他为太子,想要立自己喜欢的儿子朱常洵,可因为大臣们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万历皇帝只能妥协。朱常洛继位后,果然是一个不合格的皇帝,只当了一个月就去世了,导致明朝的朝政越来越混乱。
李治的故事,让后世的帝王们意识到,嫡长子继承制并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味地坚持,还要考虑继承人的贤能。于是,后世的王朝开始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清朝,就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采取了“秘密立储”的制度,皇帝生前不立太子,而是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密诏里,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去世后,大臣们再取出密诏,拥立继承人。这种制度,既避免了皇子之间的争夺,又能让皇帝选择贤能的儿子作为继承人,比如康熙皇帝就没有立嫡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雍正皇帝,雍正皇帝虽然手段残忍,但确实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除了对皇位继承制度的影响,李治的故事也让后世的帝王们意识到,对皇子的教育不能偏心,每个皇子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不管他是不是嫡长子、是不是有机会继承皇位。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今天的“备胎”,可能就是明天的继承人。如果因为偏心而忽略了对某些皇子的教育,一旦他们被迫上位,就很可能会像李显、李旦那样,成为不合格的皇帝,把国家带入深渊。
李治和他四个儿子的故事,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依然非常深刻。它告诉我们,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不能过于偏心,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给每个人都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因为谁也不知道,今天你忽略的人,明天可能会成为你最需要的人;今天你埋下的祸根,明天可能会给你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2、结语:偏心的代价,盛世的裂痕
唐高宗李治,一个创造了“永徽之治”的帝王,一个承接贞观盛世的君主,却因为自己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偏执和对儿子们的偏心,亲手为大唐埋下了动荡的祸根。他精心培养的两个继承人,一个早逝,一个被废;他忽略的两个儿子,被迫上位,却因为没有接受过任何帝王教育,一个荒唐无能,一个懦弱胆小,把大唐的盛世搅得一团糟。
李显和李旦的悲剧,是李治偏心教育的直接后果。他们就像两个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的员工,面对复杂的工作,只能手足无措,最后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而李治的悲剧,在于他过于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看到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也没有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攒下的盛世,一步步走向衰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李治和他四个儿子的故事,已经成为了过去。但这段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它提醒我们,偏心是一种多么可怕的东西,它不仅会毁掉一个人的人生,还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无论是帝王还是普通人,都应该学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给每个人都提供平等的机会,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才能让家庭和睦、国家繁荣。
大唐的盛世虽然因为李治的偏心出现了裂痕,但幸运的是,后来李隆基登基,开创了“开元盛世”,让大唐的盛世得以延续。可李治的故事,依然是唐朝历史上一段无法抹去的遗憾。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弱点和制度的缺陷,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公平与正义。愿我们都能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摒弃偏心,公平待人,让悲剧不再重演。
全文完!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