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唐朝最坑娃的爹?李治偏心培养俩太子,却让俩无才儿子接连毁盛世

0
分享至

你敢信吗?创造了“永徽之治”、承接贞观盛世的唐高宗李治,竟然亲手埋下了大唐动荡的祸根!他一辈子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两个嫡子身上,却让另外两个儿子沦为“富贵闲人”,连基本的帝王教育都没沾过边。可命运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被寄予厚望的俩太子接连出事,俩“半成品”皇子被迫顶上皇位,结果一个荒唐无能被老婆拿捏,一个懦弱胆小当傀儡,差点把李世民、李治攒下的盛世家业败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治为啥非要“偏心”到底?俩“废柴”皇帝又干了哪些糊涂事?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段让人哭笑不得又唏嘘不已的唐朝往事。



1 、盛世阴影:俩“糊涂皇帝”接连上线,大唐差点跑偏

提到唐朝,咱们脑海里都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辉煌,是李白的诗、杜甫的赋,是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盛世之间,竟然夹着两个接连登基的“糊涂皇帝”——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这兄弟俩前后当了四次皇帝(李显两次,李旦两次),却没干成一件正经事,反而把朝堂搅得鸡飞狗跳,让大唐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权力动荡。

先说说哥哥李显。公元683年,李治去世,李显继承皇位。可这哥们刚坐上龙椅没俩月,就迫不及待地想给老婆韦后的老爹封王。大臣们赶紧劝阻:“陛下,先帝留下的规矩,异姓不能封王啊!”李显倒好,直接拍着桌子怒吼:“我是皇帝!我把天下给我老丈人都行,何况一个王位?”这话一出口,满朝文武都惊呆了。结果没几天,他老妈武则天就一纸诏书把他废了,贬为庐陵王,扔到了房州。

被废后的李显,在房州吓得魂不守舍,一听到武则天派使者来,就想自杀,全靠韦后安慰才熬过来。可等他后来复位,不仅没吸取教训,反而更加荒唐。他把韦后宠上天,允许她垂帘听政,还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甚至让安乐公主直呼“皇阿叔”李旦为“奴”。最后,韦后和安乐公主为了夺权,竟然联手用毒饼毒死了他,可怜的李显,当了两回皇帝,最后落得个死于妻女之手的下场,还被后人戏称为“六味帝皇丸”——自己是皇帝,老爹是皇帝,老妈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子也是皇帝,唯独自己活得最窝囊。

再看弟弟李旦。李显被废后,武则天把李旦扶上皇位,可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傀儡。武则天临朝称制,李旦连皇宫都不能随便出,所有政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后来武则天想当皇帝,李旦识趣地主动让位,还请求老妈赐自己姓武,心甘情愿当起了“皇嗣”,连自己的儿子李隆基都差点被武则天杀了,他也不敢吭一声。

等到武则天去世,李显复位又被杀,李旦再次被推上皇位。可这次他还是没主见,朝政被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把持,两人明争暗斗,李旦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最后,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日子,干脆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当起了太上皇,躲起来养老去了。一辈子两次登基,两次让位,李旦就像个任人摆布的棋子,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皇权。

这兄弟俩,一个荒唐无能,一个懦弱胆小,按理说都是不合格的皇帝,可为啥偏偏是他们接连坐上龙椅?其实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他们的老爹——唐高宗李治身上。正是李治一辈子死磕嫡长子继承制,把所有资源都砸给了前两个嫡子,完全忽略了李显和李旦,才让这俩“没经过培训”的皇子,被迫接手了大唐的江山,最后把朝堂搅得一团糟。

2 、李治的执念:嫡长子继承制,我的太子必须是“嫡长顶配”

要想明白李治为啥这么“偏心”,首先得说说他心里的执念——嫡长子继承制。在古代,皇位继承讲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思就是正妻生的长子,不管贤能与否,都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这种制度本来是为了避免皇子争夺皇位,稳定政局,可到了李治这里,就变成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

李治自己的皇位来得就不容易。他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既不是长子,也不是最受宠的儿子。一开始,李世民立的太子是嫡长子李承乾,可李承乾后来谋反被废;李世民又想立嫡次子李泰,可李泰野心太大,最后李世民权衡再三,才立了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李治深知皇子争夺皇位的残酷,也知道自己这个太子当得有多侥幸,所以他登基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让自己的皇位传承顺顺利利,再也不能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李治的皇后是武则天,武则天为他生了四个嫡子:李弘、李贤、李显、李旦。有了正妻生的四个儿子,李治就更没有理由打破嫡长子继承制了。在他心里,皇位的继承人只有一个选择——嫡长子李弘,为了让李弘能顺利接班,他不惜倾注所有的心血和资源,把李弘打造成“完美储君”;而嫡次子李贤,就作为“备胎”,同样接受全套的帝王教育,以防万一;至于老三李显、老四李旦,在李治看来,他们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所以只需要把他们培养成安分守己的富贵王爷就行,治国理政那套东西,学了也没用。

这种想法在当时看来,其实也不算完全离谱。毕竟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是主流,大多数帝王都会重点培养嫡长子。可问题在于,李治的偏心实在太极端了,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前两个儿子身上,对后两个儿子几乎是“放养”状态,完全没有考虑过,万一前两个儿子出了意外,这俩“放养”长大的儿子,根本撑不起大唐的江山。

李治的这种偏执,还体现在他对李弘的宠爱和培养上。根据《旧唐书·孝敬皇帝传》记载,李弘刚满四岁,李治就迫不及待地立他为太子,还亲自挑选了当时最顶尖的学者当他的老师,比如大儒郭瑜、许敬宗,还有开国功臣李勣的儿子李震,甚至让宰相长孙无忌亲自指导他处理政务。反观李显和李旦,他们的老师都是些没什么名气的官员,学的也都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些“无用之学”,从来没有接触过治国、军事、法律这些帝王必备的知识。

李治的想法很简单:李弘是太子,未来的皇帝,必须什么都学最好的;李贤是备胎,也得会治国,万一李弘出事,他能顶上去;李显、李旦嘛,以后当个王爷,有爵位、有封地,一辈子吃喝不愁就行了,学那些治国理政的东西干嘛?纯属多余。可他万万没想到,命运竟然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精心培养的两个继承人,一个早逝,一个被废,最后只能让他最看不上的两个儿子,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3 、嫡长子李弘: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完美储君”

提到李弘,历史上几乎全是好评。《新唐书》说他“仁孝谦谨,上甚爱之”,《资治通鉴》称他“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可以说,李弘就是李治心中“完美储君”的代名词,也是他倾注了所有心血培养出来的接班人。

李弘生于公元652年,是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李治刚登基不久,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所以李弘的出生,让李治欣喜若狂。公元656年,李弘刚满四岁,李治就不顾大臣们“太子年幼”的劝阻,正式立他为皇太子。从那一刻起,李弘的人生就被按下了“帝王培养”的快进键。

李治对李弘的培养,堪称“顶配级别”。首先是师资力量,李治挑选的老师都是当时的顶尖人才。比如郭瑜,是当时著名的大儒,精通《左传》《礼记》,专门负责教李弘儒家经典,培养他的帝王道德;许敬宗,是当时的宰相,文笔出众,负责教李弘公文写作和政治谋略;李震,是开国功臣李勣的儿子,武功高强,负责教李弘军事知识和骑马射箭;还有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舅舅、开国功臣,更是亲自指导李弘处理朝政,教他如何平衡各方势力。

除了师资,李治还让李弘早早地参与朝政,积累实战经验。公元661年,李弘刚满九岁,李治就下诏让他“监国”,也就是在自己外出的时候,代替自己处理国家大事。虽然当时有宰相辅佐,但很多重要的政务,李治都要求李弘亲自过问、亲自裁决。比如有一次,关中地区发生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李弘得知后,亲自上书李治,请求打开粮仓救济灾民,还建议减免当地的赋税。李治看到奏疏后,非常高兴,不仅批准了他的请求,还在朝堂上表扬他:“太子仁孝,能体恤百姓,真是朕的好儿子!”

李弘不仅仁孝,而且非常有主见。有一次,他发现宫中的宫女因为犯错,被武则天罚去掖庭宫做苦役,有的宫女甚至被关押了十几年,再也没有见过家人。李弘得知后,非常同情这些宫女,于是上书武则天,请求释放这些宫女,让她们出宫嫁人。武则天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知道李弘说得有道理,最后只能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件事之后,大臣们都称赞李弘“仁厚爱民”,对他更加信服。

更难得的是,李弘还非常谦虚谨慎,从不恃宠而骄。他身为太子,却从来没有摆过太子的架子,对待大臣和宫女太监都非常有礼貌。有一次,他和大臣们讨论政务,因为一个问题和宰相产生了分歧,他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是认真听取了宰相的看法,最后还主动道歉:“朕年幼无知,多亏宰相指点,才不至于犯错。”这样的性格,在皇子中非常难得,也让李治更加坚信,李弘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为了让李弘能顺利接班,李治还为他铺平了所有道路。他清除了朝堂上反对李弘的势力,把支持李弘的大臣都提拔到重要岗位;他还亲自带着李弘巡视各地,让他了解民间疾苦,积累声望;甚至在李弘成年后,李治还打算提前禅位给他,让他早点熟悉皇位。可以说,李治为了李弘,真的是做到了“为君父者,尽善尽美”。

当时的大臣们也都对李弘寄予厚望,认为他将来一定会继承贞观之治的遗风,把大唐的盛世推向新的高峰。就连一直觊觎权力的武则天,一开始也对李弘非常满意,毕竟李弘是她的亲生儿子,李弘当了皇帝,她作为太后,权力也能得到保障。可谁也没想到,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完美储君”,竟然会英年早逝,让李治的所有计划都化为泡影。

4 、备胎李贤:文武双全的“备选答案”,同样是重点培养

在李治的规划里,嫡次子李贤是仅次于李弘的“备选答案”。虽然李弘是太子,但李治也知道,皇家子嗣多有意外,所以他对李贤的培养,也丝毫没有松懈,几乎是按照“副太子”的标准来打造的。

李贤生于公元655年,比李弘小三岁。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旧唐书》记载他“容止端雅,深为高宗所爱”,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过目不忘。李治非常喜欢这个儿子,经常说:“李贤的才华,一点都不比李弘差,将来就算不能当皇帝,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和李弘一样,李贤也接受了全套的帝王教育。他的老师同样是当时的大儒和功臣,比如刘纳言、郝处俊等人。刘纳言是著名的经学家,负责教李贤儒家经典;郝处俊是宰相,曾经反对武则天摄政,为人正直,负责教李贤治国理政。在这些老师的教导下,李贤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而且对治国、军事都有自己的见解。

更难得的是,李贤还文武双全。他不仅读书厉害,骑马射箭也非常出色,曾经在皇家猎场上,一箭射中靶心,让李治和大臣们都赞不绝口。而且他还非常有文采,亲自召集了当时的学者,为《后汉书》做注,也就是著名的《章怀太子注后汉书》。这本书对《后汉书》的注释非常详细,纠正了很多以前的错误,至今都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能写出这样的著作,足以说明李贤的学识之渊博。

李治也让李贤早早地参与朝政,积累经验。公元669年,李贤被封为雍王,负责管理长安地区的事务。他在任期间,兢兢业业,把长安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得到了当地官员和百姓的一致好评。后来,李弘监国的时候,李治还让李贤协助李弘处理政务,兄弟俩配合得非常默契,从来没有因为权力产生过矛盾。

在李治看来,李贤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备胎”。如果李弘顺利继位,李贤就可以成为他的左膀右臂,辅佐他治理国家;如果李弘出了意外,李贤也能立刻顶上,不会让皇位传承出现断层。而且李贤和李弘的关系非常好,兄弟俩互相尊重、互相扶持,这也让李治非常放心,他觉得自己的皇位传承,一定能顺顺利利,不会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

可李治万万没想到,他精心培养的两个儿子,不仅没能顺利接班,反而陷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亲生母亲——武则天。武则天随着权力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膨胀,她不甘心只做一个皇后,想要成为掌控朝政的人。而李弘和李贤,作为李治培养的继承人,都非常有主见,而且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一旦他们继位,武则天就很难再掌控权力。所以,武则天开始把矛头对准了这两个亲生儿子。



5 、李显李旦:被遗忘的皇子,富贵王爷的“快乐童年”

就在李弘、李贤被李治当作未来的帝王精心培养的时候,老三李显、老四李旦,却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他们就像被父母遗忘的孩子,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帝王教育,唯一的目标,就是当一个安分守己的富贵王爷,一辈子吃喝不愁、逍遥快活。

李显生于公元656年,和李弘同岁(李弘生于年初,李显生于年末),是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李治的所有注意力都在太子李弘身上,对这个老三,几乎没怎么放在心上。李显小时候的老师,都是些没什么名气的官员,教的也都是些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从来没有教过他治国理政、军事法律这些东西。李治对他的要求也非常简单:只要不惹事、安分守己就行。

李显从小就养尊处优,性格变得非常任性、荒唐。他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处理事务,每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和一群纨绔子弟混在一起,骑马打猎、喝酒赌博,无所不为。有一次,他因为赌博输了很多钱,竟然偷偷把皇宫里的珍宝拿出去变卖,被李治发现后,也只是轻描淡写地骂了几句,并没有过多责罚。在李治看来,李显将来只是个王爷,就算荒唐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不谋反、不惹祸,就不用管他。

老四李旦生于公元662年,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小儿子。他比李显还要惨,不仅没接受过帝王教育,而且性格非常懦弱。李旦从小就体弱多病,不喜欢和人交往,每天就躲在宫里看书、练字,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胆小。李治对这个小儿子,更是没什么要求,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长大,将来当个清闲的王爷就行。

李显和李旦的成长环境,完全没有一点“皇子该有的样子”。他们不用像李弘、李贤那样,每天早起读书、学习政务,不用面对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不用考虑国家的安危。他们的生活里,只有锦衣玉食、吃喝玩乐,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和磨难,也没有学到任何生存技能和治国本领。

举个例子,李显被封为周王的时候,负责管理一小块封地。李治让他处理封地的一些小事,比如税收、民生之类的,可李显根本就不会处理,要么把事情推给手下的官员,要么就胡乱批示,最后把封地搞得一团糟。李治得知后,也没有责备他,只是把他调回了京城,不让他再管理封地。从那以后,李治就更加确定,李显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也更加坚定了只培养李弘、李贤的想法。

而李旦,更是连封地都没怎么管过。他被封为相王的时候,李治只是给了他一块封地,让他派人去管理,自己根本不用出面。李旦每天就待在京城里,和一群文人墨客混在一起,吟诗作对、练字画画,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甚至连朝堂都很少去,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也根本不想知道。

在当时的朝堂上,李显和李旦就像两个“透明人”。大臣们都知道,他们将来只是王爷,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所以也没人愿意和他们结交,更没人愿意教他们治国理政。而李显和李旦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他们觉得当王爷挺好的,有吃有喝、不用操心,比当皇帝轻松多了。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命运会和他们开这么大的玩笑。几年后,他们的大哥李弘早逝,二哥李贤被废,原本根本没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他们,竟然被一步步推上了龙椅。而他们从小到大没学过的治国本领,没经历过的权力斗争,都在等着他们,把他们打得措手不及。

6 、天妒英才:李弘早逝,李治的悲痛与破例追封

公元675年,对于李治来说,是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这一年,他精心培养了十几年的太子李弘,在洛阳合璧宫突然去世,年仅24岁。这个消息传来,李治当场崩溃,哭得撕心裂肺,甚至一度昏厥过去。

关于李弘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有的说他是因病去世,因为李弘从小就体弱多病,经常生病,而且长期处理政务,过度劳累,最后病逝;也有的说他是被武则天毒死的,因为李弘多次反对武则天的做法,武则天为了权力,狠心毒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不管真相是哪一种,李弘的死,对李治来说都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李治对李弘的感情,不仅仅是父子之情,还有对未来的寄托。他一辈子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李弘身上,希望李弘能继承自己的皇位,把大唐的盛世延续下去。可现在,李弘突然去世,他的所有希望都化为了泡影。根据《旧唐书·孝敬皇帝传》记载,李弘去世后,李治连续几天几夜不吃不喝,整天以泪洗面,甚至说出了“朕的江山,以后谁来继承”这样的话。

为了表达自己的悲痛和对李弘的惋惜,李治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追封李弘为皇帝!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给活着的父亲追封皇帝很常见,比如刘邦追封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朱元璋追封父亲朱世珍为淳皇帝。但皇帝给亲生儿子追封皇帝,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李治不仅追封李弘为“孝敬皇帝”,还按照皇帝的规格,为他修建了豪华的陵墓——恭陵,并且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在碑文中详细记载了李弘的生平事迹和自己对他的宠爱与惋惜。为了修建恭陵,李治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了巨额的钱财,甚至让百姓们加班加点地干活,导致很多百姓怨声载道。大臣们纷纷上书劝阻,说这样太耗费国力了,可李治根本听不进去,他说:“朕的儿子,本该是皇帝,现在他走了,朕一定要让他风风光光地离开!”

李治的这个决定,虽然引起了很多争议,但也足以看出他对李弘的感情有多深。在他心里,李弘永远是那个完美的太子,是他心中唯一的继承人。就算李弘死了,他也要给李弘一个皇帝的名分,让他在地下也能享受皇帝的尊荣。

可李弘的死,不仅让李治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也让大唐的皇位传承出现了断层。按照李治的规划,接下来应该由嫡次子李贤继位,可此时,武则天的野心已经越来越明显,她开始从中作梗,想要阻止李贤继位。一场围绕着皇位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7 、连锁反应:李贤被废,俩“半成品”皇子被迫上位

李弘去世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治立嫡次子李贤为太子。一开始,李治还是像培养李弘一样,精心培养李贤,让他监国,处理朝政。李贤也没有辜负李治的期望,他在监国期间,表现得非常出色,处理政务有条不紊,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好评。《旧唐书》记载,李贤监国期间,“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李治也非常高兴,多次在朝堂上表扬他。

可武则天却对李贤越来越不满。李贤不仅有主见,而且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一旦他继位,武则天就很难再掌控权力。于是,武则天开始策划陷害李贤。她先是派人在李治面前说李贤的坏话,说李贤“心怀不轨,想要谋反”,然后又派人伪造证据,说李贤和宫女有染,还在他的东宫搜出了几百件铠甲,诬陷他想要谋反。

李治一开始根本不相信李贤会谋反,他知道李贤的性格,也知道他对自己非常孝顺。可在武则天的不断挑拨和伪造的证据面前,李治渐渐动摇了。尤其是当他看到搜出来的铠甲时,更是悲痛欲绝。他不愿意相信自己精心培养的儿子会谋反,可证据确凿,他也无能为力。

公元680年,李治下旨,废黜李贤的太子之位,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巴州。李贤被流放后,武则天并没有放过他。公元684年,武则天派酷吏丘神勣前往巴州,逼迫李贤自杀。李贤死后,武则天还下令将他的尸体草草埋葬,不准迁回长安。

李贤的被废和死亡,对李治来说,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他精心培养的两个继承人,一个早逝,一个被废,这让他彻底陷入了绝望。此时的李治,身体已经越来越差,常年卧病在床,根本没有精力再培养新的太子。而剩下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都是他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的“半成品”,根本没有能力继承皇位。可事已至此,他也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从这两个儿子中挑选一个作为继承人。

公元683年,李治病重,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下旨,立老三李显为太子。不久后,李治去世,李显继承皇位,成为唐中宗。可李治怎么也想不到,他这个无奈之下的选择,竟然让大唐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动荡。

李显登基后,因为从来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他不仅没有能力平衡朝堂上的势力,反而被老婆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拿捏得死死的。韦后想要效仿武则天,成为掌控朝政的人,安乐公主想要当皇太女,继承皇位。在她们的怂恿下,李显做了很多荒唐事,比如封韦后的父亲为王,允许韦后垂帘听政,纵容安乐公主卖官鬻爵。最后,韦后和安乐公主为了夺权,竟然联手毒死了李显。

李显死后,韦后想要独揽大权,可没想到,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旦再次登基。可李旦和李显一样,也是个“半成品”,性格懦弱,没有主见,根本掌控不了朝政。朝政很快就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把持,两人明争暗斗,朝堂再次陷入混乱。最后,李旦实在受不了,只能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才结束了这场混乱。

李治一辈子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想要让皇位传承顺顺利利,可最后却因为自己的偏心和武则天的野心,让两个“没经过培训”的儿子接连上位,把大唐的盛世搅得一团糟。如果李治当初能稍微公平一点,给李显和李旦也进行一些帝王教育,或许大唐的历史就会改写;如果李治能早点看清武则天的野心,或许李弘、李贤就不会落得那样的下场。可历史没有如果,李治的偏心,最终还是让他亲手埋下的祸根,毁掉了他和李世民辛苦攒下的盛世。

8 、李显的荒唐:被老婆女儿拿捏的“六味帝皇丸”

李显这辈子,堪称唐朝最荒唐的皇帝,没有之一。他两次登基,两次被废,最后还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毒死,被后人戏称为“六味帝皇丸”——自己是皇帝,老爹李治是皇帝,老妈武则天是皇帝,弟弟李旦是皇帝,儿子李重茂是皇帝(唐殇帝),侄子李隆基是皇帝(唐玄宗),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么“特殊”的皇帝了。

李显第一次登基是在公元683年,李治刚去世不久。他刚坐上龙椅,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韦玄贞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普州参军,李显竟然想要把他提拔为侍中(宰相)。大臣们纷纷劝阻,说韦玄贞没有任何功绩,突然提拔为宰相,会引起朝堂动荡。可李显却满不在乎地说:“我是皇帝!我把天下给我老丈人都行,何况一个侍中?”

这句话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武则天勃然大怒。她本来就想掌控朝政,李显的荒唐正好给了她一个借口。公元684年,武则天召集大臣,在乾元殿召开会议,当众宣读了废黜李显的诏书。李显被废后,武则天把他贬为庐陵王,流放房州。

被流放的日子里,李显过得非常凄惨。他每天都活在恐惧中,一听到武则天派使者来,就以为是来杀他的,好几次都想自杀,全靠韦后安慰他:“福祸相依,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你再坚持一下,一定会有出头之日的。”李显非常感动,对韦后说:“如果将来我能重新登基,一定让你随心所欲,不会限制你。”

公元698年,武则天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想要把皇位还给李氏子孙,于是把李显从房州召回长安,立他为太子。公元705年,大臣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禅位给李显。李显第二次登基,再次成为唐中宗。

重新登基后,李显果然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对韦后言听计从,允许她垂帘听政,还把韦后的亲戚都提拔到重要岗位。韦后的野心越来越大,她想要效仿武则天,成为掌控朝政的女皇帝。而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更是野心勃勃,她想要当皇太女,将来继承皇位,经常在李显面前撒娇说:“父皇,你把皇位传给我吧,我要当皇太女!”李显虽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严厉拒绝,只是笑着说:“等以后再说吧。”

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的纵容下,李显变得越来越荒唐。他不仅不理朝政,每天就知道和韦后、安乐公主一起吃喝玩乐,还纵容他们卖官鬻爵。当时的朝堂上,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官做,不管你有没有才能、有没有品德。很多纨绔子弟、地痞流氓都通过买官进入了朝堂,导致朝政腐败不堪,百姓怨声载道。

更荒唐的是,李显还允许韦后和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私通。武三思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通过韦后,逐渐掌控了朝政,排挤张柬之等功臣。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李显惩治武三思,可李显根本不听,反而把上书的大臣贬官流放。

李显的荒唐和懦弱,让韦后和安乐公主越来越肆无忌惮。她们觉得李显已经成了一个绊脚石,想要除掉他,自己掌控权力。公元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联手,在李显的食物里下毒,把他毒死了。李显死的时候,年仅55岁,当了两次皇帝,最后却落得个死于妻女之手的下场,真是可悲又可笑。

李显的悲剧,根源就在于李治对他的“放养”。如果李治当初能给李显进行一些帝王教育,教他如何治国理政、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防范身边的人,或许李显就不会这么荒唐,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可李治一辈子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李弘、李贤身上,完全忽略了李显,最后只能让李显用自己的荒唐和悲剧,来为李治的偏心买单。



9 、李旦的懦弱:在强权中苟活的“傀儡皇帝”

和李显的荒唐不同,李旦的一辈子,都活在“懦弱”两个字里。他两次登基,两次让位,从来没有真正掌控过皇权,就像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在强权中苟延残喘。

李旦第一次登基是在公元684年,李显被武则天废黜后。武则天把李旦扶上皇位,并不是想让他当真正的皇帝,而是想让他当一个傀儡,为自己将来称帝铺路。李旦登基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所有政务都由武则天说了算,李旦连皇宫都不能随便出,更别说处理朝政了。

有一次,李旦的妃子刘氏和窦氏(李隆基的母亲)因为得罪了武则天,被武则天秘密杀害,尸体都不知道扔到了哪里。李旦得知后,悲痛欲绝,可他连质问武则天的勇气都没有,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每天照样吃喝玩乐,生怕引起武则天的不满,自己也小命不保。

公元690年,武则天觉得称帝的时机成熟了,于是让李旦主动让位。李旦识趣地照做了,还请求武则天赐自己姓武,心甘情愿地当起了“皇嗣”。此后的十几年里,李旦一直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过日子,生怕哪一天得罪了武则天,落得和李贤一样的下场。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禅位给李显,李旦被封为相王。李显复位后,朝政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把持,李旦依然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从来没有参与过朝政。

公元710年,李显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韦后想要独揽大权,效仿武则天称帝。就在这个时候,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旦再次登基。

第二次登基后,李旦依然没有摆脱傀儡的命运。朝政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把持,两人明争暗斗,互不相让。李旦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既不敢得罪李隆基,也不敢得罪太平公主。有一次,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因为一件小事产生了矛盾,李旦竟然哭着说:“你们别争了,再争我就退位!”

李旦的懦弱,让朝堂变得越来越混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最后甚至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公元712年,李旦实在受不了这种日子,干脆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当起了太上皇,躲在宫里养老去了。

退位后的李旦,依然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他从不干涉李隆基的朝政,每天就知道读书、练字、礼佛,生怕引起李隆基的不满。公元716年,李旦去世,享年55岁。他一辈子两次登基,两次让位,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皇权,就像一个棋子,被各方势力摆布来摆布去。

李旦的悲剧,和李显一样,根源也在于李治的“放养”。如果李治当初能给李旦进行一些帝王教育,教他如何坚强、如何掌控权力、如何平衡各方势力,或许李旦就不会这么懦弱,也不会一辈子当傀儡。可李治的偏心,让李旦从小就没有接受过任何帝王教育,性格变得越来越懦弱,最终只能在强权中苟活,成为了唐朝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之一。

10 、李治的“锅”:偏心教育埋下的亡国隐患

现在回头看,李显和李旦之所以会成为“不合格”的皇帝,把大唐搅得一团糟,李治要负主要责任。他一辈子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偏心到了极点,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李弘、李贤身上,完全忽略了李显、李旦,这种极端的偏心教育,不仅毁掉了李显、李旦的人生,也为大唐埋下了亡国的隐患。

首先,李治的偏心教育,导致了皇位传承的断层。他把所有的资源都砸给了李弘、李贤,却让李显、李旦成为了“半成品”,没有任何治国能力。可命运偏偏捉弄人,李弘早逝、李贤被废,最后只能让李显、李旦上位,这就导致了皇位传承的“断层”——没有合格的继承人,朝政自然会陷入混乱。

其次,李治的偏心教育,加剧了宫廷斗争。武则天之所以能顺利掌控朝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李治培养的继承人李弘、李贤都不在了,剩下的李显、李旦都是“软柿子”,容易拿捏。如果李弘或者李贤顺利继位,他们都非常有主见,而且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武则天根本没有机会掌控权力,宫廷斗争也不会这么激烈。

再次,李治的偏心教育,导致了朝政的腐败。李显、李旦都没有治国能力,只能任由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人掌控朝政,这些人只知道争权夺利、贪污腐败,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导致大唐的国力越来越弱,从“永徽之治”的盛世,一步步走向了衰落。

更重要的是,李治的偏心教育,破坏了大唐的政治生态。在李治之前,李世民虽然也重视嫡长子继承制,但也没有忽略其他儿子的教育,比如李泰、李治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李治却走向了极端,只培养前两个儿子,完全忽略后两个儿子,这种做法让大臣们也纷纷效仿,只巴结太子和有潜力的皇子,对其他皇子视而不见,导致朝堂上的风气越来越坏,拉帮结派、贪污腐败盛行。

李治的偏心,其实也是一种“自私”。他只考虑自己的皇位传承能顺顺利利,却没有考虑到如果前两个儿子出了意外,后两个儿子能不能撑起大唐的江山;他只想着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却没有考虑到这种制度的局限性,没有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最后,他的自私和偏心,不仅让自己精心培养的两个儿子落得悲惨下场,也让大唐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动荡,差点就走向了灭亡。



11 、历史回响:嫡长子继承制的利与弊,后世王朝的借鉴

李治和他四个儿子的故事,不仅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段悲剧,也给后世王朝敲响了警钟,让后世的帝王们开始反思嫡长子继承制的利与弊。

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明确了皇位的继承人,避免了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稳定了政局。在唐朝之前,很多王朝都因为没有明确的皇位继承制度,导致皇子争夺皇位,引发了大规模的内乱,比如西晋的“八王之乱”,就因为皇位继承问题,导致了西晋的灭亡。李治之所以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因为他深知皇子争夺皇位的残酷,想要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

可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也同样明显:它只看重“嫡长”,不看重“贤能”,很容易出现“不合格”的继承人。就像李治的情况,他虽然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立了李弘、李贤为继承人,可他们都没能顺利继位,最后只能让不合格的李显、李旦上位,导致了朝政的混乱。再比如明朝的万历皇帝,他的嫡长子朱常洛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万历皇帝不想立他为太子,想要立自己喜欢的儿子朱常洵,可因为大臣们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万历皇帝只能妥协。朱常洛继位后,果然是一个不合格的皇帝,只当了一个月就去世了,导致明朝的朝政越来越混乱。

李治的故事,让后世的帝王们意识到,嫡长子继承制并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味地坚持,还要考虑继承人的贤能。于是,后世的王朝开始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清朝,就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采取了“秘密立储”的制度,皇帝生前不立太子,而是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密诏里,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去世后,大臣们再取出密诏,拥立继承人。这种制度,既避免了皇子之间的争夺,又能让皇帝选择贤能的儿子作为继承人,比如康熙皇帝就没有立嫡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雍正皇帝,雍正皇帝虽然手段残忍,但确实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除了对皇位继承制度的影响,李治的故事也让后世的帝王们意识到,对皇子的教育不能偏心,每个皇子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不管他是不是嫡长子、是不是有机会继承皇位。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今天的“备胎”,可能就是明天的继承人。如果因为偏心而忽略了对某些皇子的教育,一旦他们被迫上位,就很可能会像李显、李旦那样,成为不合格的皇帝,把国家带入深渊。

李治和他四个儿子的故事,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依然非常深刻。它告诉我们,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工作中,都不能过于偏心,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给每个人都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因为谁也不知道,今天你忽略的人,明天可能会成为你最需要的人;今天你埋下的祸根,明天可能会给你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2、结语:偏心的代价,盛世的裂痕

唐高宗李治,一个创造了“永徽之治”的帝王,一个承接贞观盛世的君主,却因为自己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偏执和对儿子们的偏心,亲手为大唐埋下了动荡的祸根。他精心培养的两个继承人,一个早逝,一个被废;他忽略的两个儿子,被迫上位,却因为没有接受过任何帝王教育,一个荒唐无能,一个懦弱胆小,把大唐的盛世搅得一团糟。

李显和李旦的悲剧,是李治偏心教育的直接后果。他们就像两个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的员工,面对复杂的工作,只能手足无措,最后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而李治的悲剧,在于他过于执念于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看到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也没有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攒下的盛世,一步步走向衰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李治和他四个儿子的故事,已经成为了过去。但这段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它提醒我们,偏心是一种多么可怕的东西,它不仅会毁掉一个人的人生,还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无论是帝王还是普通人,都应该学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给每个人都提供平等的机会,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才能让家庭和睦、国家繁荣。

大唐的盛世虽然因为李治的偏心出现了裂痕,但幸运的是,后来李隆基登基,开创了“开元盛世”,让大唐的盛世得以延续。可李治的故事,依然是唐朝历史上一段无法抹去的遗憾。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弱点和制度的缺陷,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公平与正义。愿我们都能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摒弃偏心,公平待人,让悲剧不再重演。

全文完!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重估吉利,不能再等了

重估吉利,不能再等了

市值Observation
2025-11-14 16:44:25
小海绵和杨颖现身上海!杨颖打扮朴素,小海绵长高了也长胖了!

小海绵和杨颖现身上海!杨颖打扮朴素,小海绵长高了也长胖了!

乐悠悠娱乐
2025-11-16 11:33:26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张升民简历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张升民简历

上观新闻
2025-10-23 18:17:07
2025年,5国被踢出发达国家行列,分别都是谁?

2025年,5国被踢出发达国家行列,分别都是谁?

泠泠说史
2025-10-12 17:40:53
二次战役后,志愿军打扫战场,遍地“洋落”,捡回了多少呢?

二次战役后,志愿军打扫战场,遍地“洋落”,捡回了多少呢?

鹤羽说个事
2025-11-15 11:40:07
一个败家子毁全家,57岁李克勤被曝为小舅子还债多年,苦不堪言

一个败家子毁全家,57岁李克勤被曝为小舅子还债多年,苦不堪言

冷紫葉
2025-11-14 20:00:23
如果日本同中国爆发战争,日本将被毁灭

如果日本同中国爆发战争,日本将被毁灭

观察者网
2025-11-16 09:09:19
高市早苗做最坏打算,可她没想到:解放军没出手,最强帮手就来了

高市早苗做最坏打算,可她没想到:解放军没出手,最强帮手就来了

靓仔情感
2025-11-15 12:22:11
张伟丽升重挑战UFC蝇量级冠军失败,张伟丽回应不敌舍甫琴科:没能赢下比赛非常抱歉,我已经尽力了

张伟丽升重挑战UFC蝇量级冠军失败,张伟丽回应不敌舍甫琴科:没能赢下比赛非常抱歉,我已经尽力了

极目新闻
2025-11-16 13:37:28
“战时大老虎”,被查前离境出走了

“战时大老虎”,被查前离境出走了

中国新闻周刊
2025-11-16 09:20:27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雷尼尔效应(让一个人爱你且精神上舍不得离开你,只需记住雷尼尔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雷尼尔效应(让一个人爱你且精神上舍不得离开你,只需记住雷尼尔效应)

壹心理
2025-11-11 11:03:50
多地关店!曾火爆无锡

多地关店!曾火爆无锡

江南晚报
2025-11-15 19:36:33
妹子“把胸放桌上休息”被拍走红!女菩萨们不服发照片PK:最后这波赢麻了

妹子“把胸放桌上休息”被拍走红!女菩萨们不服发照片PK:最后这波赢麻了

经典段子
2025-10-11 22:34:42
不顾央视警告顶风作案,与刘涛传出绯闻的杨烁,究竟是谁给的底气

不顾央视警告顶风作案,与刘涛传出绯闻的杨烁,究竟是谁给的底气

芳芳历史烩
2025-09-24 20:13:19
严查非机动车非法改装违法行为!

严查非机动车非法改装违法行为!

上海交警
2025-11-13 16:19:09
幼儿园老师上传“午睡照”到家长群,妈妈发怒斥责:必须给个说法

幼儿园老师上传“午睡照”到家长群,妈妈发怒斥责:必须给个说法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2025-11-16 10:52:40
刚刚,交易所重拳出击:重点监控!释放什么信号?下周要变天了?

刚刚,交易所重拳出击:重点监控!释放什么信号?下周要变天了?

云鹏叙事
2025-11-16 08:05:02
100万架军机对付中国!南海若交战,结局只有6字,美防长突然下令

100万架军机对付中国!南海若交战,结局只有6字,美防长突然下令

墨兰史书
2025-11-11 19:05:03
莱因克尔:梅西是历史第一人、什么都有!C罗也是个射手!

莱因克尔:梅西是历史第一人、什么都有!C罗也是个射手!

氧气是个地铁
2025-11-15 16:13:53
熊猫杯:0-1,闪电丢球酿苦果,越南不敌中亚劲旅,无缘2连胜

熊猫杯:0-1,闪电丢球酿苦果,越南不敌中亚劲旅,无缘2连胜

凌空倒钩
2025-11-15 21:37:39
2025-11-16 14:44:49
花仙历史说
花仙历史说
每日分享历史
584文章数 1440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毛宁援引《中日联合声明》 发英日双语海报提醒日方

头条要闻

毛宁援引《中日联合声明》 发英日双语海报提醒日方

体育要闻

最佳新秀候选!2028美国男篮有他一个位置

娱乐要闻

宋佳二封,易烊千玺拿奖张艺谋乐开花

财经要闻

涉三宗罪 释永信被批准逮捕

科技要闻

谁在炒作全固态电池?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游戏
健康
教育
时尚
军事航空

《燕云十六声》海外版上线 Steam首发峰值超16万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教育要闻

中国教育部发布赴日留学预警

提升冬日幸福感的8件小事,放松又治愈

军事要闻

解放军报:武力介入台海 日本全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