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群峰叠翠,资源丰富。在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上宅村委的群山之间,连片的中药材基地顺着起伏的山势铺展蔓延,绿意盎然间透着丰收的喜色。目前,正是五指毛桃采收的旺季,山坡上,挖掘机轰鸣着翻出粗壮的根茎,村民们围在一起,熟练地切割、打包,空气中弥漫着五指毛桃特有的椰香。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不仅孕育着优质的道地药材,更默默见证着李新桂、李国军父子两代人二十余年的坚守与传承。他们以初心为种、以匠心为肥,在桂北深山书写出一段药香满溢的富民传奇。
从一本旧图谱到一片“药材山”
“这本图谱,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75岁的李新桂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泛黄的《中药材图谱》,封面和封底早已破损,泛黄的书页和卷曲的页脚,记录着他二十多年来的寻药足迹。正是这本旧图谱,开启了上宅村委中药材种植的篇章。
![]()
在育苗的大棚里,村民正在种五指毛桃种苗。
时间倒回2001年,那时的上宅村委,村民们大多靠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为生,少数人尝试种植砂糖桔,但收益并不稳定。李新桂偶然认识了一位老中医,闲聊中,老中医提到“桂北山区多野生中药材,若是能人工培育,既能入药治病,又能帮衬生计”。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新桂当即萌生了种植中药材的想法。
“一开始什么也不懂,就抱着这本图谱,对照着上面的样子找。”李新桂回忆,最初他把目标锁定在千斤拔上。图谱中记载,千斤拔是一味常用中药材,药用价值高,且适合山区种植。为了找到优质的野生母本,李新桂每天天不亮就背着水壶、带着干粮上山,翻遍了上宅村委周边的山林,甚至跑到几十公里外的永福县境内。有时候为了确认一株植物是不是目标药材,他要在山里蹲大半天,对照图谱反复比对叶片、根茎的特征。
最让家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李新桂为了移植一株刚找到的药材的野生母本,错过了晚饭时间。“那天我们一家人把饭热了又热,天都黑透了还没见他回来,我们就拿着手电筒上山找。”李新桂的儿子李国军笑着说,最后在一处山坳里看到父亲的身影,当时他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锄头刨开土壤,把千斤拔连同周围的土团一起挖出来,生怕伤了根系。“他说这株母本品相好,得赶紧种到地里,晚了存活率就低了。”李国军回忆道。
就这样,靠着一股“钻劲”,李新桂终于成功培育出第一批千斤拔种苗,在自家的几亩地里试种。没有种植经验,他就自己摸索,什么时候浇水、施什么肥、怎么防治病虫害,每一步都记在笔记本上,遇到问题就去请教老中医,或者翻查图谱里的记载。第一年收获时,看着晾晒场上的千斤拔,李新桂心里有了底:“能行!这药材能种成!”
此后,李新桂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成立了中药材基地,基地从最初的几亩地,到2010年时已发展到30多亩,种植品种也从千斤拔扩展到土茯苓、山栀子等。而此时,在外工作的李国军,也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帮父亲打理药材地。“那时候我一边在市里上班,一边周末回村帮忙,看着父亲每天在丘陵山坡的地里忙碌,心里既佩服又心疼。”李国军说,2012年,随着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已达到百余亩,父亲身体渐渐吃不消,他毅然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打理这片“药材山”。如今,李国军的兄弟也加入进来,一家两代人齐心协力,把中药材种植做成了村里的特色产业。
![]()
五指毛桃的育苗大棚。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亩产翻番
“你看这五指毛桃,根须又多又长,普通的品种根须只有5到10根,我们培育的能有10到20根,产量和品质都不一样。”在五指毛桃种植区,李国军蹲下身,拿起一株刚采收的五指毛桃向记者介绍,今年,他们基地的五指毛桃亩产量达到了4500斤,而在2014年刚开始种植时,亩产量只有2000斤,十年间实现了产量翻番。
这样的“飞跃”,并非一蹴而就。李国军刚回村时,虽然有父亲积累的经验,但面对扩大的种植规模和新增的品种,依然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五指毛桃,一开始我们按照传统方法种植,产量一直上不去,品质也不稳定。”李国军说,他意识到必须要培育出好的种苗,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反复试验,才能使产量增长。
在不断的试验和摸索中,基地的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以施肥为例,他们通过反复试验,总结出了“少量多次、按需施肥”的方法,根据不同药材的生长阶段,搭配不同比例的有机肥和复合肥,既避免了肥料过多导致的“烧根”,又防止了肥料不足影响药材生长。“之前有农户种植时,因为施肥不当,导致五指毛桃长势差,我们就把自己总结的施肥经验分享给他们,帮他们调整方案。”李国军说。
与此同时,李国军也经常“拜师学艺”,与农户交流学习种植经验,还向桂林市林科所、广西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所的专家请教中药材知识,交流种植技术。邀请专家到基地实地指导,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调整施肥方案;和团队一起开展育种试验,从野生母本中筛选出长势好、抗性强、药用成分高的优良品种进行培育。“我们会在不同的地块试种不同的种苗,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比如发芽率、生长周期、抗病能力,然后择优推广。”李国军说。
![]()
李新桂(右)和李国军一起翻看药材图谱。
今年秋收时节,基地还创下了一项纪录——在收购农户种植的五指毛桃时,1.65亩地收获了8050斤,亩产量远超平均水平。“看到农户有这样的好收成,我们比自己丰收还高兴。”李国军说,他们也会跟种植户交流经验,邀请产量高、品质好的农户分享心得,同时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帮助更多农户提高种植水平。
如今,基地种植的十余种中药材,全部源自野生母本培育,其中五指毛桃、牛大力、千斤拔等品种的亩产量都实现了大幅提升:牛大力从最初的1500—2000斤/亩,提高到现在的近4000斤/亩;千斤拔从1500—2000斤/亩,增长到4000多斤/亩;百部更是从6000斤/亩,达到了14000斤/亩。“每一个品种的增产,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李国军说,虽然过程辛苦,但看到药材长势越来越好,心里满是成就感。
从“一户种植”到“万亩联盟”
“在家门口干活,每天能挣100多块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正在基地打包五指毛桃的村民李大姐笑着说,她家里也种了5亩中药材,既有基地提供的种苗和技术指导,收获后还能由基地统一收购,不用愁销路。
在两江镇上宅村委,像李大姐这样受益于中药材产业的村民还有很多。从李新桂最初的“一户种植”,到如今,除了自有的450余亩基地,他们还带动上宅村委40多户农户种植中药材,面积约500亩,辐射整个两江镇300余户农户,种植面积达2300亩,甚至将品种推广到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周边省份,种植面积约30000亩。
“我们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模式,给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收购‘一条龙’服务。”李国军介绍,2024年,他们在原先桂林桂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还联合科研院所、中医医疗机构成立了桂林中医药产业联盟,并组建了一家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了从中药材育苗、种植、收购、加工到大健康产品研发的全产业链布局。
对于农户来说,加入这个“联盟”,意味着“零风险”种植。“农户不用自己找种苗,我们提供的都是经过培育的优质种苗;不用自己摸索技术,我们有专门的技术团队上门指导;收获后也不用自己找销路,公司会按照保底价收购,确保农户有收益。”李国军说,仅2024年,基地直接带动当地种植户每年增收2万余元,每天用工30多人,村民每月增收3000多元。
![]()
村民正在把捆好的五指毛桃装车运输出去。
“我父亲常说,种药材要讲良心,既要种出好药材,也要带动大家一起富。”李国军望着漫山的中药材基地,眼神坚定。从李新桂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十余年间,他不仅让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更让“道地、生态、绿色”的理念深入人心。
临桂区两江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阳微表示,如今,中药材产业已成为两江镇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户“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难题,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两江镇将继续强化服务保障,优化产业环境,支持产业链延伸,让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生态产业,为两江镇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周子琪)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