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刘治学 王晓勇
初冬时节,宕昌县北部乡镇的田野间一派繁忙景象。黄芪、党参、当归、大黄等道地中药材进入采挖加工销售旺季,饱满壮实的根茎裹着泥土,在阳光下折射出丰收的希望,也奏响了当地以科技赋能产业的奋进乐章。
近年来,宕昌县锚定中药材资源优势,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让一株株“药条子”成为鼓起群众“钱袋子”、激活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夯实产业根基,该县牵头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搭建技术指导平台,组织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提供种植培训、病虫害防治等“保姆式”服务;阿坞、哈达铺等乡镇打造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农户试种优良品种、推广科学技术,推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40万亩。
科技赋能,让丰收更有“效率”。在拉路梁、木耳梁等种植基地,采收机械穿梭往返,轰鸣声与药农的笑声交织。木耳梁基地里,大型挖掘机高效作业,药农紧随其后分拣装袋,两三个小时便可完成一亩地采挖,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数十倍。更值得一提的是,木耳乡联合省农科院,以植物春化机制为突破,历经多年攻关研发“当归设施单体育苗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并在木耳梁建成105亩示范基地。如今,试验田当归长势喜人,不仅早期抽薹率大幅降低,出苗整齐度也显著提升,为药农增收筑牢了技术根基。据统计,2025年全县中药材采挖面积达28万亩,预计产出12万吨,丰收图景愈发清晰。
从田间到车间,产业链延伸让“好药材”变身“好产品”。眼下,各晾晒场、加工车间热潮涌动:合作社与种植大户忙着收购药材,分拣、去土、清洗、打串等工序有条不紊,晾晒场里当归成行、脚手架上党参大黄挂满,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哈达铺镇华昌药材城内,多家企业(合作社)开足马力,职工坚守岗位,药材清洗、切片、烘干等初加工有序推进;老何中药材加工点坚持传统人工手搓工艺,最大程度保留药材药性与品质。与此同时,宕昌黄芪茶、中药饲料等精深加工项目相继落地投产,推动中药材从“原字号”向“精制品”“终端品”跨越,产品附加值节节攀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产销对接顺畅,让“丰收硕果”变成“真金白银”。在理川镇、哈达铺镇等核心交易市场,红色遮阳棚下,道地药材整齐陈列,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志愿者为药农与采购商搭建对接桥梁,市场内讨价还价声、称重打包声此起彼伏,“供销两旺”的火爆态势尽显。得益于品牌培育工程,“宕昌药材”以高有效成分含量赢得市场广泛认可,回头客源源不断。不久前,竹院乡举办的南阳片中药材“产销直通”大集热闹开市,凌晨赶来的种植户、穿梭考察的收购商、忙着推介的乡干部,让集市充满烟火气与增收希望。大草坡村村支书罗满中忙着推介羌活、纹党,接待一波又一波客商;木竹院村村支书王高奎带来的1800公斤纹党,顺利与礼县收购商敲定定价和供货协议,为村里药材销路吃下“定心丸”。“产销直通”机制有效缩短了流通链条,实现农户与市场精准对接,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
2025年,宕昌县中药材全产业链综合产值预计达55亿元。如今,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和群众稳定增收的“当家产业”,在科技赋能与党建引领下,宕昌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