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绘艺学:二分法,不止黑与白,是“受光”与“背光”的光影骨架
提到二分法,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 “一半黑、一半白” 的简单色块划分,结果画出来的光影僵硬割裂,既不符合真实光影规律,又让画面缺乏层次。其实,二分法的核心不是 “黑与白的机械分割”,而是对物体 “受光面” 与 “背光面” 的精准界定 —— 它是为画面搭建光影骨架的基础方法,通过明确光线照射的 “正面” 与 “反面”,让物体快速摆脱扁平,呈现出最直观的立体形态。
![]()
二分法的本质:用 “受光面” 与 “背光面” 建立光影逻辑。真实世界中,任何物体被光线照射时,都会自然分为两部分:直接被光线照射的 “受光面”(亮部),和被物体自身遮挡、无法直接受光的 “背光面”(暗部)。二分法就是用简洁的色块,先确定这两个区域的边界(即明暗交界线),再在此基础上细化光影层次。比如画一个苹果:先根据光源方向(如右侧光),确定苹果右侧为受光面,左侧为背光面,用稍亮的固有色铺受光面,稍暗的固有色铺背光面,中间用清晰的明暗交界线分隔 —— 这一步不追求细节,只追求 “先把亮暗区域分清楚”,为后续添加高光、反光、阴影打好基础。若一开始就陷入 “黑与白的极端对比”,用纯白画受光面、纯黑画背光面,会让苹果像 “卡通贴纸”,失去真实的体积感。
第一步:明确光源方向,让 “受” 与 “背” 有清晰依据。二分法的关键是 “光线决定亮暗”,而非 “随意分割”。动笔前必须先确定主光源方向(如正面光、侧光、逆光),再根据光源方向划分受光面与背光面:正面光下,物体大部分区域是受光面,背光面仅集中在物体底部或边缘;侧光下,受光面与背光面各占约一半,明暗交界线清晰;逆光下,物体表面大部分是背光面,受光面仅出现在边缘(形成轮廓光)。比如画人物面部:若光源从左上方来,左侧额头、颧骨、鼻尖是受光面,右侧眼窝、鼻底、下巴是背光面,明暗交界线从额头延伸至颧骨再到下巴 —— 这样的划分符合光线照射规律,让亮暗区域显得 “有理有据”。若不考虑光源,随意将面部左右各分一半画亮暗,会让面部光影混乱,失去立体逻辑。
![]()
第二步:拒绝 “纯黑纯白”,让 “受” 与 “背” 有色彩过渡。二分法的受光面与背光面,需用 “带色彩倾向的色块” 而非 “极端黑白”。受光面的颜色应融入光源色(暖光下偏暖、冷光下偏冷),背光面的颜色应融入环境色(如周围物体的反射色)。比如画 “暖光下的红色苹果”:受光面用 “红 + 暖黄”(融入阳光的暖色调),背光面用 “红 + 淡蓝”(融入天空的冷环境色),明暗交界线用 “深红” 过渡 —— 这样的亮暗对比既有色彩层次,又符合 “暖光冷影” 的规律,比纯黑纯白更真实。再比如画 “冷光下的蓝色杯子”:受光面用 “蓝 + 冷白”(融入天光的冷色调),背光面用 “蓝 + 淡橙”(融入桌面的暖环境色),避免受光面用纯白、背光面用纯黑,让杯子的亮暗区域更通透,有 “呼吸感”。
第三步:保留 “交界线细节”,让 “受” 与 “背” 过渡自然。明暗交界线是受光面与背光面的 “分界线”,也是物体体积感的 “核心支撑”,不能画成 “一刀切” 的直线。需根据物体的形态调整交界线的弧度:圆形物体(如苹果、球体)的明暗交界线是流畅的曲线;方形物体(如盒子、书本)的明暗交界线是带棱角的直线;不规则物体(如人物面部)的明暗交界线则随骨骼轮廓起伏(如颧骨处凸起、眼窝处凹陷)。比如画人物侧脸:明暗交界线从额头沿眉骨向下,在眼窝处稍向内凹,再沿颧骨向外凸,最后延伸至下巴 —— 这样的交界线贴合面部骨骼结构,让受光面与背光面的过渡更自然,避免 “生硬割裂”。同时,交界线附近需做轻微的色彩渐变(受光面向交界线逐渐变暗,背光面向交界线逐渐变亮),让亮暗衔接更柔和。
二分法是光影塑造的 “入门钥匙”,它的价值在于 “先建立大的亮暗逻辑,再填充细节”。无论是画简单的静物、复杂的人物,还是宏大的场景,先通过二分法明确受光面与背光面,就能快速抓住物体的体积核心,再在此基础上添加高光、反光、阴影等细节,画面的光影层次会更清晰、更有逻辑。记住:二分法不是 “黑与白的游戏”,而是 “受光与背光的科学划分”—— 掌握这一核心,就能让你的光影塑造从 “混乱无序” 走向 “清晰有序”,为后续的专业光影刻画打下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