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这回是真急了。不是因为导弹,不是因为芯片,而是因为稀土。
11月12日,在一份重达50页的国会报告里,美国“中国委员会”把我国稀土政策说得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经济战”,甚至用上了“子弹上膛”的比喻,直接将中国比作拿枪对准美国经济的敌人。
![]()
听起来挺吓人,但翻开报告细看,更多的是焦虑和不甘。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们发现,这个曾经在资源贸易里任人挑选的“甲方”,突然开始讲规矩、讲主权、讲市场逻辑了。这一变,西方老牌强国的“安全感”就没了。
![]()
不再“卖资源换好感”,中国开始讲条件了
过去几十年,我国在关键矿产领域是典型的“多产、少话语权”——稀土产得多,卖得便宜,但真正掌控加工和定价的,却是别人。咱们辛苦挖矿、污染环境、卖资源,赚的是微薄利润,还得看人脸色做生意。
可现在不一样了。我国出台出口管制措施,并不是“卡脖子”,而是立规矩。谁来买、怎么用、有没有安全风险——这些问题,不能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美国这边却坐不住了,立马开会出报告,说什么中国“操纵市场”“控制价格”“扰乱供应链”。说白了,就是以前占便宜惯了,现在突然不能随便薅羊毛了,开始觉得“世界不公平”了。
讽刺的是,美国自己对资源出口的限制可是一点不手软。最典型的就是先进光刻机被限制对华出口、芯片制造设备卡脖子,甚至连台岛的企业都被拉进了“技术封锁圈”。
轮到中国说“不”了,他们就指责咱们“不讲自由贸易”。这才是真正的双标。
别看美国总统嘴上强调“供应链安全”,实际上他们最怕的,是自己再也左右不了局势。
![]()
我们来看报告里提出的建议:什么将行政命令变成法律、联合盟友搞供应链重构、甚至设想要干预矿产价格。这些,哪个不是赤裸裸的政府干预?可在嘴上,他们还是高举“自由市场”大旗,说得比谁都理直气壮。
可现实是,他们的“自由”是一种选择性自由,别人自由就成了“威胁”;自己干预就叫“维护秩序”。
我国的稀土出口,照章办事,符合《出口管制法》,也没有封锁市场,更没有禁止出口,只是多问几句:你拿去干啥?拿给谁?有没有安全隐患?这不是“操控”,这是负责任。
![]()
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加强管控之后,全球供应链并没有“断裂”,反而更规范了。一些过去依赖低价资源的企业,也开始重视技术革新和储备机制,这其实是件好事。
一刀切的放开,其实才是对市场的不负责任。
![]()
谁才是“操盘手”?不是喊得最响的那个
美国这次搞出这份“子弹上膛”的报告,其实不是为了稀土,而是为了继续主导全球资源博弈的叙事权。
过去,他们通过控制技术、资本和规则,把自己放在“裁判”位置上,别人只能按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参与。但现在中国在资源端掌握了主动权,不再轻易妥协,他们就开始焦虑了。
他们不敢说的是:如果中国能用合法合规的方式保护自身利益,并赢得全球市场认同,那他们就再也不是唯一的“掌控者”了。这也正是他们的软肋。
![]()
中国不是要搞对抗,而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你说了算”的局面。我们不是不讲规矩,而是强调大家都得讲规矩。
说到底,谁都知道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产,控制得当是国家安全的基本要求。美国可以管控石油、限制技术、封锁设备,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对稀土说话算数?
“子弹上膛”?不如说是算盘打响。中国只是把该算的账算清楚了,把不合理的交易叫停了。
![]()
美国要是觉得不舒服,那只能说明他们太习惯于我们不吭声了。
世界在变,角色也该换换了。中国不再是那个被动的甲方,也不会再对“不平等的交易”默默忍让。
这场博弈,谁才是操控者,谁才是真正的“枪手”?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