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道茶”工作法调解现场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把长达40年的宅基地纠纷解决。跑了这么多年没结果,综治中心3个月就让我们两家人握手言和。”临沧市云县茶房乡村民罗某的感慨,映射出临沧市基层治理的真实图景。
日前,云南省委政法委“锚定‘规范化’ 绘好‘新枫景’”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临沧市,包括云南法制报记者在内的专题采访团,深入了解临沧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成效,透过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的联动网络,看临沧市如何运用创新的“小支点”,撬动边疆治理的“大格局”,让平安和谐深植于这片土地。
体系筑基:织密“一张网”贯通治理末梢
临沧市精心构建的四级综治中心体系,如同强健的治理骨架。市级中心如“指挥所”,统揽全局、研判风险;县级中心是“主力军”,高效分流、精准调处;乡镇中心成为“主战场”,集结力量化解矛盾;村级中心则是最灵敏的“前哨站”,依托村干部等力量,将隐患化解在萌芽。
为实现治理资源高效整合,临沧市创新“四个一”工作机制,将司法、信访、公安等多部门力量拧成“一股绳”。这张“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治理网络,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群众诉求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解决的“终点站”,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特色赋能:本土智慧激发新活力
边疆治理的核心在于“接地气”。临沧市充分激发本土智慧,让化解矛盾既有法理的力度,更有人情的温度。
“自然村长”:行走的“民情笔记”。临沧市共有2466名“自然村长”活跃在村寨乡间。永德县崇岗乡的周朝相,靠温情劝说,化解了阻碍集体蓄水池建设的僵局;班卡乡松坡村的笪定彪,用“走心说情+法理辅助”融化了积怨10年的邻里坚冰;德党镇户乃社区的徐雄声,则让17户村民自愿让地,坑洼土路变通途。仅永德县,“自然村长”们就收集解决民生问题逾2000件,调处纠纷3400余起,成功率高达87%,成为群众最信赖的“身边人”。
“五道茶”:调解的“艺术品茗”。在耿马县勐撒镇综治中心,一杯热茶便是调解的开始。“醒茶”倾听诉求,“洗茶”梳理事实,“润杯”疏导情绪,“品茶”协商解决,“回味”跟踪回访——这“五道茶”工作法,让调解过程如品茗般从容。年初两家茶农因茶园边界剑拔弩张,正是这“五道茶”,让他们不仅矛盾冰释,而且相约共同防虫卖茶。今年以来,该综治中心用“五道茶”工作法化解纠纷超300起,成功率近99%,茶香氤氲中尽显调解智慧。
民俗融合:治理的“新鲜血液”。永德县123支“客事总管”队伍,巧妙地将移风易俗与政策宣传结合;乌木龙人民法庭设立“帕帕窝”(俐侎语“好好说”)调解室,利用双语调解和民族特色,将司法职能延伸到治理最前沿,让矛盾“消化于基层,消化于萌芽”。
科技助跑:打造指尖上“解纷高速路”
当一位远在外省的农民工为讨薪发愁时,云县涌宝人民法庭给出了便捷方案:登录“无讼临沧”平台。通过视频连线,调解员当天就组织双方在线达成协议。“没想到打个视频电话就解决了,还不用交费。”农民工的心声,道出了数字赋能的便捷。
自2022年6月运行以来,“无讼临沧”平台汇聚了跨区域的优质调解资源。群众微信扫码即可登记纠纷,平台通过智能“派单”或调解员“接单”,就近精准分配。调解过程支持在线提交证据、生成协议、办理司法确认,还能发起跨部门联调。调解不成,一键推送法院立案。
技术驱动下,平台已成功调解纠纷1.26万件,平均用时不到18天,让司法服务跨越时空,大幅降低群众维权与社会治理成本。
在临沧,综治中心并非冰冷的站点,而是温暖的港湾。勐堆乡融合综治中心与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双中心”,仅用一套人马便高效处理了棘手的林地纠纷;临翔区织就一张拥有116个枢纽的“平安网”,数千名网格员、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穿行于田间巷陌,“敲门入户”感知隐患,让风险早发现、早化解。
一杯调解室的热茶,一本“自然村长”记满民情的笔记,一次“无讼临沧”平台的视频连线——这些鲜活的实践,正是临沧市将民俗文化融入现代治理、赋予边疆治理温度与力度的生动诠释。平安的种子,已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抽枝展叶,结出和谐稳定的果实。
记者 杨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