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基金经理互殴”的传闻,将鹏华基金推上热搜。网传“新能源女神”闫思倩与同事王子建在办公室发生肢体冲突,引发金融圈吃瓜狂潮。尽管鹏华基金火速辟谣,双方亦发朋友圈澄清,但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募基金行业在规模竞赛与价值创造之间的深层困境——当200亿美女基金经理闫思倩凭借“人形机器人”概念基金实现业绩大翻身时,鹏华基金却深陷规模停滞、投资者亏损、新旧基金冰火两重天的泥潭。从“互殴门”到“业绩过山车”,从“万亿规模”的执念到“基民亏钱、公司赚钱”的悖论,鹏华基金的困境,恰是整个公募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
【一、互殴门背后的管理暗流:基金经理冲突折射内部失衡】
“新能源女神”闫思倩与王子建的互殴传闻,虽被官方定性为“与事实不符”,但事件在社交媒体的迅速发酵,却暴露出鹏华基金内部管理的潜在裂痕。据网传细节,冲突起因于闫思倩在办公室情绪失控,王子建作为下属“忍无可忍”引发肢体冲突。尽管双方随后通过朋友圈澄清,但“事业部模式下的上下级矛盾”“性格冲突引发的团队摩擦”等猜测仍在业内流传。
闫思倩作为鹏华基金的“顶流”基金经理,其管理规模从2024年末的61.46亿元暴涨至2025年中的208.02亿元,成为公司“造星运动”的典型代表。而王子建作为共同管理鹏华创新未来混合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仅25.44亿元,在业绩与资源分配上的不对等,或许为冲突埋下伏笔。鹏华基金事业部模式下“大老板+下属基金经理”的团队架构,虽能快速响应市场热点,但也容易因业绩压力、利益分配不均滋生内部矛盾。
更深层的矛盾体现在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上。闫思倩在2022年加入鹏华后,曾因新能源板块调整遭遇业绩滑铁卢——其管理的鹏华新能源汽车混合A在2023年亏损超40%,被基民戏称为“新能源绞肉机”。但2025年凭借“押注人形机器人”实现逆袭,鹏华碳中和主题混合年内涨幅超86%,管理规模随之暴涨。这种“业绩大年吃肉、业绩小年挨骂”的极端波动,不仅考验基金经理的心理承受力,更放大了团队管理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鹏华基金近年来频发“内部摩擦”事件。除此次互殴传闻外,2024年曾有离职基金经理公开吐槽“公司考核机制过于激进”“资源分配不公”。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规模扩张与业绩考核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平衡基金经理的个体发展与团队稳定,成为鹏华基金必须直面的管理课题。
【鹏华的“万亿执念”:规模停滞、结构失衡与信任危机】
闫思倩的“过山车”业绩,只是鹏华基金整体困境的冰山一角。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老牌公募,正面临“规模原地踏步、结构严重失衡”的双重挑战。
从财务数据看,鹏华基金的“吸金能力”依然强劲。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36.05亿元,净利润率高达83.82%,管理人报酬占比超50%。但亮眼利润背后,是管理规模长达三年的停滞——自2022年二季度突破9000亿元后,总规模始终徘徊在9000-9400亿区间,迟迟未能叩开“万亿俱乐部”大门。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公司总份额9222.9亿份,较上期增7.76%;净资产9386.22亿元,增9.33%,但规模增长已明显钝化。
这种“环比增长”与“长期停滞”的矛盾,根源在于新发基金的“虚火”与存量产品的“失血”。在主动权益领域,鹏华混合型基金数量从2021年的近200只增至237只,但管理规模却从1577亿骤降至782亿,近乎腰斩。2020年至今,混合型基金累计募资1527亿,但业绩不佳导致投资者赎回潮,存量规模持续萎缩。
更严峻的是“债强股弱”的结构性失衡。2025年上半年,鹏华债券类基金收益31.8亿元,远高于股票类基金的8.1亿元,与其“发力权益”的战略宣示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依赖固定收益的结构,虽保障了公司利润,却难以满足投资者对权益类产品的收益期待。
高强度发行未能扭转颓势。2020-2025年,鹏华年均发行超30只基金,累计募资超3000亿,但“越发产品、规模越小”的反常局面持续上演。鹏华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上证180ETF等新品成立后即遭大规模赎回,部分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面临清盘风险。
深层问题在于“规模竞赛”模式的失效。鹏华旗下25只主动权益基金最大回撤超30%,17只超40%,鹏华创新未来产品回撤更达76%。这种普遍性业绩波动暴露风控体系薄弱——部分产品过度押注新能源、AI、机器人等热门板块,行情回调时净值大幅下滑。投资者信心受挫,赎回压力陡增,形成“业绩差-赎回-规模缩-继续发新产品”的恶性循环。
尤为讽刺的是“公司盈利、基民亏钱”的悖论。2025年上半年,鹏华管理人报酬收入158.99亿元,销售服务费48.14亿元,而同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87.58万元,显示部分资产估值下调。这种高固定费用结构,使得公司即使在基金亏损时仍能维持高利润率,却加剧了投资者对“利益不一致”的质疑。
从行业视角看,鹏华的困境折射公募基金转型阵痛。当市场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竞争”,当投资者对透明度与长期回报要求提高,依赖情绪周期推动的“爆款基金”已难以为继。鹏华的“增长悖论”——热销新基金与亏损旧基金并存、规模停滞与高利润共舞——正是公募行业浮躁周期的缩影。
真正的挑战在于重建信任。当“净值涨跌可被市场情绪放大,但投资者信任不会轻易重建”,鹏华需在盈利模式与投资者利益间找到平衡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