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云低垂,天色渐暗。
风越来越强,
吹得树木摇晃,树枝互相碰撞。
小岛上,一场暴风雨即将到访。
居民们已经囤好食物,封好窗户。
大家匆忙往家赶。
但有两个孩子,选择了相反的方向。
他们想要去看海。
![]()
![]()
线上购买
书展现场购买
![]()
![]()
绘本《小岛上的暴风雨》将两个孩子迎向风暴的冒险,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
它的两位创作者,文字作者是凯迪克金奖得主布莱恩·弗洛卡,插画作者是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西德尼·史密斯。
他们一个以严谨著称,一个以诗意闻名。一个讲述机械与秩序,一个捕捉光影与情绪。
而在这本书里,他们相遇在风暴中——文字克制、画面奔放,故事安静又汹涌。
![]()
我们也来跟着两个孩子向前走吧。
走过通往海滩的碎石路,走过谷仓,穿过树林。
我们站在岩石上,它们像横卧的巨大骸骨……
我们看到海浪涌来,从海里涌向岸边,
猛烈撞击,
在礁石上轰然炸裂……
![]()
弗洛卡的文字清晰明了,层次分明。寥寥数语便已敲打出急迫的节奏,让浪花在我们耳畔炸裂。
![]()
史密斯擅长将水彩与多媒材混用,自由奔放的同时有精致的细节考量。天空被刷出层层灰蓝,浪花一笔一笔叠起,孩子的外套在风中鼓起……在我们面前打开一个“可感的自然”。
![]()
孩子们手拉着手向前走,一边不断自问:
这就够了吗?还是再往前一些?
然后用行动回答:
我们决定继续往前。
![]()
就这样,一边是巨大的危险悄然接近,另一边,是“去远方”的决心明确又坚定。我们这些读者的心哪,忽而如风暴,止不住地翻腾,忽而如两个孩子的脚步,充满好奇,跃跃欲试。我们很少被一本书搅动起如此强烈而丰富的情绪。
![]()
据说这个故事的缘起是作者弗洛卡多年前在缅因州海岸附近的小岛上遭遇暴风雨来袭的经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触电般的感觉,”他回忆道,“暴风雨降至时纯粹的感官体验,那风,那浪,所有自然力量都在向小岛倾泻。那种感觉令人神往,但同时又让人心生——这样安全吗?我真的应该待在这里吗?——的感受”。
![]()
那次难忘的体验成为弗洛卡创作这个故事的基础。他说——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我们在生命的某个时刻,都曾产生过某种想要伸手摸一摸滚热的炉子的冲动。这本书某种程度上,就是关于这样的冲动。”
但它又绝不仅仅是个一意孤行的冒险故事。两位创作者将自己对童年的回望和对成长的祝福交织在一起,为这个故事投注了温柔与深情。
当轰隆隆的雷声在天空炸响,两个孩子拉着手,回头跑向家的方向。 他们又冷又湿,但是终于看见窗户里的光亮,终于,扑进妈妈焦急等待的怀抱。
![]()
西德尼·史密斯曾在一次访谈中说——
“我想这本书承认了这样的事实:童年的就是远行(哪怕有时会走的太远),然后回归,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发现。你有权拥有这样的自由。”
他的画面像呼吸一样有节奏:从温柔的浅蓝,到风暴前的阴影,再到光线重新铺满海面的那一刻。
![]()
他画的不只是天气的变化,而是孩子的心——那个从“我可以”到“原来我也会害怕”的瞬间。
弗洛卡也在采访中补充:“这本书的目的不是鼓励孩子去追风暴,而是鼓励他们做个孩子。”
这是他与史密斯达成的共识:
孩子的幸福是:每一趟冒险都被祝福,也都有归途。
曾有记者在采访弗洛卡时将这本书与莫里斯·桑达克的代表作,经典绘本《野兽国》做比较。因为《野兽国》也讲述了一个孩子出走,但最终回归的故事。
弗洛卡说:不一样的是,在《野兽国》中,男孩麦克斯回家时,妈妈并不在场。而在这个故事里,两个孩子扑进了妈妈的怀抱。
![]()
我特别喜欢结尾处这段对家的描述
家!
有爱的,让人安心的家。
可能会被责备的家!
也会被原谅的家。
有毛巾,干衣服和晚餐的家。
有温暖床铺和毯子的家。
故事最后,阳光重新洒在海面上。海浪退去,沙滩重新露出,脚印重新显现。
![]()
一切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但孩子的心已经悄然改变。他们知道自己曾经离开,也知道总有人在等他们回来。
《小岛上的暴风雨》不仅仅在讲一次探险,它讲的是被允许去冒险的幸福。它的每一页,都像是成人世界给童年的一个温柔许可:
——你可以去看风暴,去跑远一点,去犯错。
——但你要记得,总有一条回家的路。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