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杨冰以版画立其筋骨,以雕塑铸其体量,以中国画养其气韵,以现代构成新其形式,最终在青花瓷的方寸天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个性与独特风格:那轮独一无二的“蓝色太阳(东方葵魂)”。
文|白鹿新闻首席艺术评论员洪巧俊
图|白鹿新闻首席摄影师 邓安
导读
“在中国陶瓷艺术的星穹之下,青花瓷是那颗永恒的行星,遵循着千年不变的轨道,从元明的苍莽,到清代的华赡,其光芒深邃而恒定。然而,轨道终是引力与速度的平衡,一旦速度超越,便是挣脱与新生。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杨冰教授,便是这样一位为古老青花加速,直至其挣脱传统引力,焕发出名为“蓝色太阳”的现代极光的艺术家。
艺术的真谛在于“破局”,而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杨冰近四十年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艺术“破局”才能焕发青春的魅力。
![]()
▲杨冰
解读杨冰的青花艺术,绝不能从其青花开始。她的艺术密码,深藏于其独特的学养脉络之中:版画的锤炼与雕塑的滋养。这双重背景,如同为她铸造了两支不同的画笔,一支负责解构平面,一支负责建构空间,最终合力劈开了青花艺术的崭新维度。
版画,是黑与白的艺术,是概括与力度的学问。它训练艺术家对画面进行最本质的提炼,于大疏大密间寻找视觉的支点。这种训练,为杨冰的青花注入了不可或缺的“筋骨”。
杨冰从小跟着父亲学刻版画,懂得版画艺术的核心特点,从“大白大黑”中寻找青花艺术的突破,比如巧妙的叠加手法,通过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的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后来读大学,她学的是雕塑,在她的作品中往往能看出“立体空间”的艺术效果。
![]()
▲银杏
当她面对素白瓷板,脑海中浮现的并非传统花鸟画的婉约填充,而是版画式的构成意志。看她的代表作《银杏》,便可窥见这“筋骨”之强健。画面右上方,银杏枝叶以浓密的青花点层层叠加,形成一片“密不透风”的蓝色云团,仿佛将整个秋天的重量都凝结在了釉下;而左侧,她则毅然“留白”,仅以纤纤枝干斜曳而过,营造出“疏可跑马”的辽阔气韵。
这种极致的对比,绝非偶然的笔墨趣味,而是深具现代形式感的刻意经营,是版画思维在瓷器上的灵魂转世。那只工笔细绘、栩栩如生的知了,恰如版画中最为精妙的“点睛”之刀,精准地落在视觉的黄金分割点上,瞬间激活了整个画面的叙事性与生命感。
倘若版画赋予其“筋骨”,那么雕塑则赠予她“体量”。雕塑是三维空间的艺术,关乎结构、转折与物质在空间中的存在感。杨冰将这种三维思维无缝植入二维的瓷绘,使她笔下的物象不再是平面的装饰,而是具有内在结构与空间深度的生命体。
![]()
▲向日葵
这在她的《向日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强化“分水落笔”,通过青花料色的排布与叠加,塑造出向日葵花盘与叶片如黄宾虹山水般“浑厚华滋”的肌理效果。那不再是单纯的蓝色,而是通过料色的浓淡、笔触的纵横,塑造出的具有明暗、凹凸的立体形态。尤为精妙的是她对“点”的雕塑化运用,那些描绘葵花的“蓝宝石般”的笔触,已从传统的点缀符号,升华为塑造体积、构建画面节奏的视觉单元。它们如同雕塑家手下一个个细小的刻面,层层累积,最终形成一个饱满、坚实、仿佛触手可及的花盘。这种处理,使得她的画面在气韵流动之外,更增添了一份可感的重量与力量。
这场始于版画与雕塑的跨界,让杨冰站在了一个迥异于传统瓷绘艺人的高地上。她的青花世界,从诞生之初,就同时流淌着东方笔墨的韵律与西方现代构成的血液,为她日后的创作,埋下了最深刻的伏笔。
这东方葵魂,难道不是与梵高的隔空对话与精神自立?向日葵,这一被梵高赋予了燃烧生命意志的母题,在艺术史上几乎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激情符号。任何后来者触碰此题材,都难免置身于这位荷兰大师的庞大身影之下。然而,杨冰以其东方的智慧与胆魄,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葵花变法”,她不仅成功与梵高进行了隔空对话,更在此对话中,确立了全然属于东方的、自我的精神标识。
梵高的葵,是“燃烧的生命”。那扭曲的笔触、炽热的色调,是个体灵魂在痛苦与狂喜中的剧烈喷薄,是西方表现主义式的呐喊。
而杨冰的葵,名为“蓝色太阳”,其内核是“沉静的生长”。她以最冷静、最幽深的青花蓝,来表现最热烈、最光明的向日葵与太阳,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东方哲思的意象转换。太阳是至阳至刚的,她却以至阴至柔的蓝来承载;向日葵本是追逐太阳的臣民,她却将其升华为太阳本身,这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升华。
![]()
▲向日葵·待放
再看她的《向日葵·待放》或《向日葵》,花瓣舒展却内含韧劲,形态饱满却气息含蓄。没有梵高那种近乎爆裂的外放张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向内求索的、静谧的、却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她的葵花,花瓣是“柔腴、羞涩、委婉、缠绵”的,仿佛浸润了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女子,仪态万方而风骨内敛。梵高诉诸情感的瞬间撞击,杨冰则致力于精神的绵长浸润。前者是酒神的狂欢,后者是禅宗的静观。
这场对话,清晰地标定了杨冰艺术的文化坐标。她的根,从未离开过东方美学的土壤。她运用传统中国画的笔意勾勒枝干,坚守着青花“素肌玉骨”的纯正气质,却又在“分水”的疆域里策马奔腾。她将青花料当作水墨与油彩的结合体,在瓷板上营造出兼具黄宾虹山水之“浑厚华滋”与现代抽象构成之张力的独特境界。
那些“蓝宝石般”的葵花籽,既是写意的笔触,又是抽象的符号,在浑厚的背景上跳跃,如同古琴曲中清越的泛音,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又点亮了精神的内核。
笔墨新境是传统青花的现代转译,杨冰艺术最可贵之处,在于她并非一个简单的“革命者”,而是一位富有创新的“转译者”。她的工作,不是推倒传统的殿堂,而是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开凿新的窗户,让现代的光线照进其间,从而焕发出全新的光彩。她完成的,是一场对青花语言的系统性、创造性转译。
她首先是一位传统的守护者。她深知,青花之魂,在于其清润、雅致、宁静的审美品格。因此,她在不断地探索和深化传统青花的核心技艺——“墨分五色”的“分水”之道。
在她的作品中,青花的料色从最清浅的影青,到最浓郁的靛蓝,其间层次丰富,过渡微妙,将中国画论中深浅、浓淡、虚实的美学法则,在晶莹的釉下演绎得炉火纯青。画面格调始终保持着一种“雅致宁静的脱俗气质”,这是青花瓷刻在基因里的高贵,杨冰从未丢弃。
![]()
▲含苞
然而,她的转译之笔,正落于形式构成的现代化重构上。她是一位对绘画语言要素进行高度“提炼”与“强化”的艺术家。她敏锐地抓住了传统笔法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点”,并将其放大、重复、秩序化,使之从附属的装饰性笔触,升华为支撑整个画面结构的核心要素与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形式符号。在她的《含苞》与《鱼儿悠悠》等作品中,无论是组成荷叶的“小绿块”,还是分割水面的线条,抑或是悠然自得的鱼群,点、线、面已不再是物象的附庸,而是自身就成为画面的主角。它们按照现代构成的法则相互交织、碰撞、呼应,形成一种充满节奏感与音乐性的视觉交响。
![]()
▲鱼儿悠悠
这种“传统的魂”与“现代的形”的精妙化合,使得她的作品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张力:它既是古典的,又是当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在当下这个许多艺术家为创新而创新,导致作品不伦不类、精神贫瘠的时代,杨冰的探索路径无疑具有灯塔般的意义。从她的作品可以看出,传统的深度与现代的锐度,非但不是敌人,反而可以彼此滋养,共同抵达一个更为高远的艺术境界。
心画合一是艺术品格与生命状态的同构。中国古典画论向来崇尚“画如其人”。谢赫“六法”首重“气韵生动”,其根源在于艺术家的内在修养与生命状态。杨冰的艺术,是她善良、纯粹、阳光的生命本然的流露,是“心画合一”中的那种境界。
她的画,主题永远是“明亮与清澈、积极与向上、欢乐与舒展”。她笔下的花卉,无论是盛放的葵,还是待放的荷,都豪放大气而无霸悍之气,舒展自如而无轻浮之态。那看似“炸裂”的花瓣,喷涌而出的并非狂躁,而是生命本然的欢畅与热情,如同地心深处“惊天动地喷泻的岩浆”,最终凝结成的却是蓝宝石般璀璨而沉静的美。这是一种经过淬炼的、升华了的生命激情。
![]()
▲吻
她与丈夫陆军(已故,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共同创作的作品《吻》与《阳春三月》,更是其生命状态的艺术外化。《吻》中拟人化的莲蓬相依相偎,是陆军画的,而那大片充满生命张力的荷叶,是杨冰画的,画面爱意浓浓,心心相印。《阳春三月》中,她绘制的两片一大一小的叶子,如同一个家庭的守护,中间夹着陆军所画的紫藤花,寓意温馨,充满了“家的春天”。这些作品,技巧已退居其次,真挚的情感与和谐的生命关系成为画面的绝对主角。
![]()
▲阳春三月
正如熟悉她的人所言,“她画向日葵,她也像向日葵一样做人”。这种艺术与生命的高度统一,使得她的创作超越了技巧的层面,进入了“物我合一”“得之自然”的境界。她的作品,不是观念的图解,也不是风格的竞赛,而是她内在生命之光透过青花材质的自然显影。
长期以来,陶瓷绘画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工艺装饰,是器物的附庸。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与绘画性,未能得到与纸绢绘画同等的重视。杨冰的青花艺术,以其强烈而完整的“绘画性”,有力地冲击了这一陈旧观念。无论是方直的瓷板,还是圆融的器型,其上的绘画本身都已构成了一个自足的艺术世界,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与精神表达。
正如景德镇陶瓷大学钟莲生教授所指出的,她的这种绘画性“同时又深切地关联着归属于‘青花’的材料性和工艺性”。她没有为了追求绘画效果而牺牲青花特有的材质美感与工艺魅力。相反,她将窑火赋予青花的种种不确定性,料色的浸润、釉面的晶莹、烧成后的微妙肌理,全部转化为自己艺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
她不仅将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翻译”成了青花的语言,更将青花这门古老技艺本身,“翻译”出新颖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杨冰,这位从版画与雕塑的十字路口走来的寻道者,最终在青花瓷的方寸天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个性与独特风格。她以版画立其筋骨,以雕塑铸其体量,以中国画养其气韵,以现代构成新其形式,最终熔铸成那宁静而炽烈的“东方葵魂”:那轮独一无二的“蓝色太阳”。
正如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吕品田所说:“杨冰用传统青花技艺创造了一个堪比梵高却充分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葵韵’艺术世界。扎实的艺术功底,对青花本体语言的深度把握,现代艺术构成手法的应用以及深切的当代审美体验和切合青花艺术特质的创新追求,在她的作品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完美的交融,以至呈现出一种既富青花艺术韵致,又有强烈时代气息和创作个性的美学风貌,别开景德镇青花瓷艺的生面,让人耳目一新。杨冰的作为,为景德镇瓷艺的当代推进提示了一种尊重传统、不违瓷艺自身特质拓展开新的成功经验,也为陶瓷绘画艺术相对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范例,具有不局限于个人艺术价值创造的表率性意义。”
![]()
▲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向日葵》
她的作品屡获全国大奖,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等重要机构永久收藏,足迹从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延伸到英国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
2024年,她在景德镇三宝瓷源境举办的“蓝色太阳·青花瓷画”个展及其在巴黎的展出,正是其艺术生命力的最新明证。
杨冰的艺术道路告诉我们:传统的生命力,永远在于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真正的突破,不是对过去的背叛,而是对过去最深刻的理解与最勇敢的超越。她让那颗穿越了千年时光的青花星辰,不仅继续讲述着古老的传说,更发出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清越而悠扬的新声。
白鹿新闻《大国工匠》主编:洪巧俊
白鹿新闻投稿邮箱:blbl2025@163.com
宁钢: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带向世界的人|大国工匠
刘远长:一个被誉为“国宝级大师”的艺术家|大国工匠
王现锋:引领钧瓷之峰的艺术家|大国工匠
孙军:复烧柴窑瓷第一人|大国工匠
吴光让:被誉于“女娲在民间”的人|大国工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