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景观的提出和概念
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作曲家雷蒙德·默里·谢弗在《音景:我们的声音环境以及为世界调音》一书中提出了“声音景观”这一概念,提醒人们从声学的角度看待人类的生活环境。“‘声景’成为继‘风景’之后,另一个展现区域社会、文化特征的概念。”
“声景是一种强调个体及社会感知和理解方式的声音环境,是作为一种社会化事件来理解,是通过声音来理解人们在特定时代中与环境作用的方式。”声景概念提出者谢弗组建了“世界声景计划”团队,通过采集欧洲城市和乡村的声景样本,关注附着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栖居的声音,从声音生态学视角研究考察“听者——声音——环境”的相互关联,强调声音的社会属性和文化价值。
![]()
![]()
声音景观的感知方式
无论作为一种“景观”,还是文化生产的特定方式,声音都必须面向听觉主体才具有现实可能性。概括而言,声音景观的感知方式至少可以从历史性、社会性和意义生产性三重相辅相成的维度体现出来。
![]()
①听觉感知具有显著的历史生成性。
![]()
听觉感知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从宏观层面来看,它映射出由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共同勾勒出的时代风貌;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它则关联着个体通过特定媒介方式感知声音的日常生活点滴。这些感知不仅是对声音的接收,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体悟。
![]()
②听觉感知展现社会属性。
![]()
听觉感知的社会性既深藏于历史性之中,又通过个体感知实践所展现的身份认同、阶层定位、性别政治、文化品位等社会属性得以彰显。我们听什么音乐、为何听、如何听,这些选择和行为都深受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和塑造。例如,金属乐、摇滚乐、说唱乐等带有强烈社会反叛色彩的音乐形式,往往与“令人震撼的、道德挑战的、深沉批判的、讽刺意味的审美体验”紧密相连,它们不仅传递着音乐本身的力量,更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体验和情感共鸣。
![]()
③听觉感知的意义生产性。
![]()
它可以看作其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必然结果和呈现方式。听觉感知总是和建立在过往知觉经验基础上的理解活动息息相关。知觉经验的积累过程既决定了主体对声音景观的感知与理解,又包含着声音之外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
新闻与传播
微信号 : media-power
网站:media-learning.com
▇ 新传考研智库 洞察社会脉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