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刚过54岁,一向自诩身体硬朗,每天早晨习惯散步后泡一壶热茶。最近,他却被一件小事困扰:上厕所时发现“大便样子有些怪”,时而变细,时而带点鲜红,偶尔还会拉肚子。家里人都说可能是吃坏肚子,让他别太紧张。
可王大爷越想越不踏实:“这些变化,真的只是肠胃闹点小情绪吗?”带着满腹疑惑,他来到医院。医生听完描述,神色凝重地提醒:“排便有三种异常情况,千万别忽视,尤其是长时间持续,可能是肠癌的信号!”
![]()
王大爷顿时愣住了。究竟,便便能不能看出肠道问题,哪些症状需要警惕?接下来的内容,也许会让你彻底改变对“如厕小事”的看法。
便便的变化,仅仅是饮食波动?其实不少“大病”都藏在这些细节里。到底什么信号很要紧?第2点,很多人都曾经忽略。别等真的出事,才追悔莫及。
提起“癌症信号”,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剧痛、出血、消瘦。肠癌的早期“报警器”往往很隐蔽,临床数据显示80%早期肠癌患者,首发症状仅仅是排便改变。那么,如厕时该留意哪些变化?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指出:
![]()
大便变细”:原本粗壮,突然呈现“铅笔状”或比平常明显变细,提示肠道可能被肿瘤、“占位”或狭窄堵塞。据《中华内科杂志》报道,30%-40%早期肠癌患者,会出现便形变细。
排便带血+黏液”:偶尔粪便上沾有鲜红血或黏液,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痔疮。但医学上,无痛性间歇便血、粘液便是结直肠癌的典型表现。
据《柳叶刀·肿瘤学》统计,约28.9%肠癌病例,最早只有大便出血或混有黏液。
“排便规律骤变”:比如原本一天1次,突然出现频繁便秘与腹泻交替、解不尽感或腹部隐痛。当肠道内出现肿物,常会引起机械性阻塞与功能失调,影响排便节律。
这些“小变化”,如果超过2周仍未缓解,务必引起重视。专家提醒:“肠癌不像感冒,早发现、早治疗,5年生存率能提高到90%以上。”
很多人以为,大便问题都是肠炎、消化不良,自己忍忍就过去。其实,身体变坏总有前兆。坚持观察,尤其是出现以下3种信号,千万别拖:
大便形状持久变细:肠道被占据或受压迫
研究证实,肠腔内不断增生的肿瘤会让粪便通道变窄,便便随之变细。一项针对北京市150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回顾性调查表明,高达34%的患者首发为“便条样变细”,伴随着腹胀和排便不畅。若大便变细同时合并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需优先排查大肠肿瘤。
![]()
反复便血、粘液便:肠粘膜慢性损伤所致
健康的结直肠粘膜像一层光滑的“瓷砖”,肿瘤侵袭则破坏这一屏障,易引起轻微出血与渗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相关统计显示,便血或粘液出现的肠癌患者,占比超过四成。如果大便颜色鲜红(靠近肛门)、暗红或带暗色凝块(位置较深),并与饮食无关,及时就医尤为关键。
排便节律紊乱或腹胀腹痛:肠道功能“报警”
大便规律突然被打破,经常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经常肚子胀、隐隐作痛但无法用饮食解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的临床数据表明,20%-30%肠癌患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并伴腹部不适,且随着病灶发展,症状愈发明显。
![]()
这些信号,并非每次都有。但如果长时间反复或合并两种以上症状,就不再只是“小毛病”,而有可能是肠癌早期的重要“窗口”。正如专家所言:“肠癌的‘蛛丝马迹’,多藏于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健康的肠道才能守护全身。对于担心“肠癌信号”、想提前自查的中老年朋友,权威建议:
定期筛查:别把肠镜当“洪水猛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3—5年应常规行一次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家族史、长期慢性便秘、出血)更要及早排查。无创粪便潜血检测、肠道CT也是早期发现肠息肉或癌变的重要辅助手段。
![]()
饮食调整+生活管理:多吃膳食纤维,少红肉
海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蔬菜全谷类膳食纤维摄入量每增加10g,每日患结直肠癌风险可下降12.6%,而长期大量红肉、加工肉摄入则可使肠癌发病率提升18.4%。建议餐桌常见,糙米、全麦面包、新鲜蔬果、坚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