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总体规模与布局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正科学有序推进总装机容量接近2000万千瓦的13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截至2023年底,三峡集团已投产抽水蓄能项目1个,装机容量210万千瓦;开工建设并完成投决的项目9个,装机容量1370万千瓦;另有3个项目处于前期规划阶段,全部13个项目合计装机规模约1930万千瓦,接近2000万千瓦目标。这些项目分布在湖北、江西、甘肃、浙江、四川等多个省份,形成“运行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开发格局,为国家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大规模灵活调节能力。
技术方案与机组参数
13个项目均采用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单机容量在300‑400兆瓦之间,额定水头范围280‑650米,综合效率不低于94.5%。机组转轮直径5.2‑6.8米,采用超低碳马氏体不锈钢整体铸造,叶片型线误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内。水泵工况最大扬程达680米,水轮机工况额定水头最高为630米,流量每秒90‑130立方米。机组设计寿命40年,大修周期8‑10年,可用率超过98%。配套的调速系统、高压油顶起装置、状态监测与智能运维平台全部实现国产化,具备远程诊断与负荷自适应调节功能,可在25%‑110%负荷范围内稳定运行。
主要项目进展与投资结构
已投产的湖北长阳清江抽水蓄能电站(装机210万千瓦)于2022年全部机组并网,年发电量约31.5亿千瓦时。在建项目中,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20万千瓦)已于2025年启动建设,计划2030年12月首台机组发电,2031年9月全容量投产,建成后年发电量15.1亿千瓦时,提升江西电网调峰能力300万千瓦。浙江乌溪江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20万千瓦)已完成施工准备阶段洞室及道路工程招标,进入主体施工阶段。甘肃纳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实施的抽水蓄能项目总装机1300万千瓦,其中由三峡集团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装机约600万千瓦,正在开展勘测设计与环评审批。项目投资以企业自有资金结合银行融资为主,自有资金比例不低于30%,总投资规模约1800‑2000亿元人民币,投资内部财务收益率普遍在6%‑8%之间。
工程难点与技术创新
多数项目位于复杂地质区域,如侏罗系碎屑岩、砂岩与泥岩互层地层,软硬不均导致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成为施工关键挑战。主厂房洞室跨度24‑28米,高度50‑60米,采用预应力锚杆+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侧墙设置系统锚杆与钢筋网,变形控制值小于20毫米。引水隧洞长度1.8‑2.5公里,开挖直径8.2‑9.0米,衬砌厚度50‑70厘米,使用C30W8F100抗渗混凝土,衬砌曲面误差不超过±3毫米。为应对岩层渗水,洞周布置深度60‑100米的防渗帷幕灌浆孔,灌浆压力4‑6兆帕,单孔注浆量每延米0.8‑1.2立方米。技术创新方面,三峡集团推广“宽负荷运行+远程智能诊断”技术路线,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水轮机振动预警模型,实现故障提前30天预警,提升机组非计划停运抑制率至99.5%以上。
产业链带动与国产化水平
13个项目所需水泵水轮机、调速器、主变压器、高压开关等主辅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5%。核心转轮、主轴、座环等大型锻件由二重装备、中国一重等国内企业供应;高压钢管钢板采用鞍钢、武钢生产的800兆帕级高强钢板;控制系统采用哈尔滨电气自动化、南瑞集团等自主可控PLC平台。项目拉动设计、制造、检测、安装等产业链上下游近300家企业参与,预计设备生产阶段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约1.2万个,带动关联产业产值约150亿元。
环境与社会效益
全部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约280亿千瓦时,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00万吨。上下水库通过植被恢复与鱼类增殖放流措施,累计移植本土珍稀植物超15万株,建设野生动物通道总长超过50公里,保障流域生态连续性。施工期间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噪声、粉尘、水质等指标达标率100%。项目还为当地提供约8000个运营维护岗位,并配套建设供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周边社区生活条件。
数据来源:三峡集团官方公告、国家能源局公开信息及权威媒体报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