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代帝王的御批颇为罕见,这些珍贵的批示极具价值,值得细细品味。单看 “知道了” 这短短三字,每位皇帝的御笔却各有千秋,风格迥异。有的笔触工整严谨,有的则尽显草书的洒脱奔放;有的字体端庄肃穆,有的又透着灵动飘逸。这些形态各异的御批,实在是让人感叹其艺术之美,观赏之后,只觉妙不可言 。
![]()
咱都知道,古代皇家那可是相当重视教育的。皇子们基本上五岁的时候,就被安排去读书临帖了。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那叫一个顶级,老师都是当时有名的鸿儒、大家。你想啊,有这么好的条件,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到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书法水平基本都很不错了。
不过呢,要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光靠后天努力可不行,天赋这东西起着关键作用。就拿乾隆来说吧,他活了好大岁数,而且也特别喜欢艺术,按道理讲,在书法上应该有所建树才对。可实际上呢,他写的字,那线条软趴趴的,看着就特别油滑,一点骨力都没有。要是把他的书法成就跟康熙和雍正比起来,那真的是差了一大截,逊色不少。
乾隆还有个让人头疼的坏毛病,就是不管到哪儿,都喜欢乱题字、乱盖印。他这一弄,好多文物古迹都遭了殃。就比如说下面这幅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原本那可是王羲之的传世佳作,结果被乾隆盖了一堆印章,题了好些字,好好的一幅作品,就这么被他给 “破坏” 了美感,实在是让人惋惜。
![]()
在《快雪时晴帖》之上,诸多印章乃是乾隆加盖。为彰显自身书法造诣,他特意题下醒目的 “神” 字,实则此举颇为冗余。
至于王献之的《中秋帖》,同样遭其肆意书写、胡乱钤印,使得原本精妙的作品变得杂乱不堪 。
![]()
最为糟糕的当属《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其上布满了乾隆密密麻麻的题字。乾隆对《富春山居图》喜爱至极,数次下江南都将其带在身旁。闲暇之时,他就展开画卷赏玩,但单纯观赏还觉得不够尽兴,非得胡乱题字才觉得有意思。于是,他拿起笔,在画卷上肆意书写,前前后后总共题了五十五处。那字迹行行道道,布满了山崖水畔、树梢石隙,将整幅画卷折腾得 “惨不忍睹,面目全非” 。到了后来,实在找不到空白地方下笔了,他才满心不舍地写下 “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好在乾隆看走了眼,这幅被他折腾得 “面目全非” 的《富春山居图》乃是一幅赝品,真正的《富春山居图》竟意外地保存了下来。不然,这绝世珍宝,恐怕就要断送在他手中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