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孩子”游戏充值10万元,家长崩溃求退款!
某地,一名12岁男孩在短短一个月内,竟然在手机游戏中充值了10万元!当家长发现时瞬间傻眼,急忙联系游戏平台要求退款,没想到客服却说:“需要您证明确实不是孩子本人操作!”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1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事情要从上个月说起,刘先生因为工作繁忙,为了方便联系,给12岁的儿子小明配了一部智能手机。
小明平时学习成绩不错,刘先生也比较放心,只是叮嘱他不要沉迷游戏。谁知道,这部手机竟成了“吞金兽”!
这天,刘先生像往常一样查看银行卡余额,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卡里的10万元存款竟然只剩下几千块!
他瞬间瞪大眼睛,赶紧查看消费记录,发现从上个月开始,几乎每天都有游戏充值记录,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最高的一次竟然充值了8888元!
“这是什么情况?我从来不玩游戏啊!”刘先生当即意识到可能是儿子干的好事。
经过一番“审问”,小明终于承认了:“爸爸,我就是想买几个皮肤,没想到花了这么多钱......”
原来,小明在同学推荐下开始玩一款热门手机游戏,看到其他同学都有各种炫酷皮肤和装备,自己心里痒痒的。
起初他只是充值了几十块钱,但游戏里的“限时优惠”和“充值返利”让他越充越多。
更要命的是,刘先生的手机绑定了免密支付,小明只需要输入指纹就能完成充值,整个过程简单得像买零食一样!
刘先生彻底崩溃了:“10万块钱啊!这够我们家生活好几年了!”
他当即联系游戏平台客服,要求全额退款。
没想到客服的回复让他更加愤怒:“先生,我们需要您提供证据,证明这些充值确实不是您本人操作的。”
“什么叫证明不是我操作的?难道我还能自己给自己作证吗?!”刘先生感觉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客服继续解释:“根据我们的规定,用户充值时使用的是您的支付密码或指纹验证,从技术角度看就是您本人操作。如果要申请退款,需要提供未成年人身份证明、监护关系证明,以及能证明确实是未成年人操作的相关证据。”
“这不是明摆着为难人吗?!”刘先生当场质疑道:“你们明知道有未成年人用户,为什么不设置更严格的充值限制?”
客服表示:“我们已经设置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但如果使用成年人账号登录,系统无法识别实际操作者是未成年人。”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10万块充游戏?这孩子是要上天吗?”
“游戏平台这是明摆着割韭菜!”
“家长也有责任,怎么能让孩子接触到支付密码?”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2
本案核心争议:未成年人大额游戏充值,家长是否有权要求退款?
根据《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专业人士这么看:
本案中的小明年仅12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虽然他能够进行与年龄相适应的消费行为,但10万元的游戏充值明显超出了其年龄和认知能力范围。
根据《民法典》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关键问题在于:什么算“与年龄相适应”的消费?
法律界普遍认为,未成年人单次充值数千元,累计充值10万元,明显超出了12岁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消费水平,应当认定为无效行为。
游戏平台是否应承担责任?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机制。
本案中,虽然平台设置了防沉迷系统,但在技术上仍存在漏洞:
1.未能有效识别未成年人身份 2.充值金额限制不够严格 3.缺乏家长同意的验证机制
最终双方协商:游戏平台同意退还80%的充值金额,即8万元,剩余2万元作为平台运营成本和家长监管不力的分摊责任。平台承诺将加强未成年人充值限制机制。
3
10万元游戏充值,“熊孩子”背后的监管漏洞触目惊心!
未成年人巨额充值屡见不鲜,究竟谁该负责?
有网友热议:“游戏平台就是故意设套,专门收割未成年人的零花钱!”
也有网友表示:“家长也有责任,手机支付密码怎么能让孩子知道?”
专业人士提醒:
1.家长方面:设置独立的支付密码,定期检查消费记录,加强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 2.平台方面:完善实名认证机制,设置更严格的未成年人充值限制,建立家长监管功能 3.监管方面:加强对游戏平台的监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防范建议:
手机支付设置独立密码,不要使用孩子能够接触到的验证方式 定期查看银行卡和支付软件的消费记录 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让他们了解金钱的价值 选择有良好口碑和严格管控机制的游戏平台
损失已经造成,教训却是深刻的。在数字化时代,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消费陷阱伤害,需要家长、平台、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