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剧、AIGC、造梗、种草、跨界……每一天,我们都在被新的营销概念所包围。品牌方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琳琅满目的“策略超市”,但身处其中却是比任何时候都要感到迷茫。资源越来越有限,究竟该押注哪条赛道?趋势快速迭变,如何才能不被浪潮抛下,确保自己稳占牌桌?
当旧的航标失灵,新的罗盘往往就藏在用户本身。
可以说,这背后,是流量红利见顶后,粗放式增长阶段的终结。当“品效合一”从一句口号变为实实在在的生存底线,寻找一条可复用、可衡量、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已成为所有品牌共同的渴望与期许。
曾几何时,“曝光”和“声量”是营销人工作报告中的核心KPI。我们习惯于广撒网、高投入的“流量收割”模式,期待能用声量淹没用户。然而,经历市场的几度更迭,我们越发清晰地感受到,那个属于“所有人”的大一统市场,已然成为一个美丽的幻影。
如果宏大叙事已然失效,那品牌的坚实土壤究竟在何处?
答案,藏匿于每一个真实个体的生活细节之处。未来的品牌增长,源于对“小数据”的敏锐洞察和深耕,是小红书上一篇篇笔记里用户自发分享的“护肤Routine”,是垂类社群中关于“露营咖啡如何更便捷”的讨论,是所有具体、细微、未被充分满足的生活场景。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将用户从过去的营销对象,转变为今后共创的伙伴。我们不再仅仅向用户传递信息,单纯的「广而告之」,而是要与他们在共同的生活场景中,一同“种植”品牌于心智。
这就像一位耐心的园丁,选择适宜的土壤(细分场景),播下真诚的种子(优质内容),然后悉心培养,等待信任的根系自然生长。
自然,我们的营销策略就必须有所变动,关注点应从“带来了多少曝光”转向“沉淀了多少信任”。
在社群里当自己人
当品牌通过深度内容为用户构建了一个值得沉浸的世界,下一步,就是如何用‘人话’邀请他们进来逛逛。这便要求品牌在社会化营销中,放下身段,真正成为“自己人”。
今天的用户,抗拒生硬的灌输,却渴望在归属的社群中找到共鸣。社会化营销这一赛道的核心,便是推动品牌完成从“广播者”到“对话者”的身份蜕变。品牌要做的,是收起广播姿态,潜入不同平台的对话流域,用符合场景的语言参与其中。
而所谓的“对话”,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语言。
今年8月,亨氏番茄酱用一次在「电梯」里的场景化实践,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本。它没有选择投放那些循环播放的喊叫式广告,也没有张贴千篇一律的静态海报,而是把番茄酱产品包装成鞭炮礼花的喜庆造型,邀请居民自取 “喜糖” (亨氏番茄酱)沾沾喜气。那一份份迷你的亨氏番茄酱,在密闭的电梯空间中制造了一场温暖而意外的情绪触点。
![]()
图源:小红书@普通市民Vera
整个过程,品牌没有说话,却用行动说尽了“人话”。
电梯,本是都市人生活中最具过渡感的场景之一。人们在这里短暂共处,却常保持沉默、回避对视。亨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代生活切片,并选择在此植入一场“喜庆干预”。
这个Campaign之所以能够冲出电梯、在社交平台引发讨论,关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被分享的“社交情绪”,设计了一个大家“忍不住想说出去”的故事。
品牌未必需要去追逐或创造下一个网络热梗,先成为一个“活人”,在真实的物理世界,做出让用户觉得“这人能处”的实在事。这种“去广告化”的沟通,没有宣讲品牌历史,没有强调产品配方,而是用一个简单的动作,在用户每天必经的物理触点,送出一份不期而遇的善意。当用户为你主动证言,品牌便真正活在了社群之中。
![]()
亨氏的案例也告诉我们,品牌不能仅停留于信息的制造者,更应是场景的营造者、情绪的发起者。它用最轻量的创意介入日常生活,却收获了远超预期的社交回响。
![]()
有效的社会化营销,未必需要复杂的策划或是巨大的投入。更多时候,它要求品牌敏锐地发现那些被忽视的日常场景,并用恰当的创意将其转化为具有传播价值的社交时刻。
超越参数,销售一种“创造者”的人设
在Apple苹果的发布会上,你很少会听到关于芯片频率,或是传感器尺寸的冗长解说。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段用产品拍摄的短片,或是一张纸记录下珍贵瞬间的照片。这种呈现方式的背后,是苹果新品营销的核心逻辑:它销售的从来不是一件冰冷的科技产品,而是一种身份认同和创作的可能。
当用户拿起iPhone,他们被赋予的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一双发现美、表达态度的“眼睛”。
这种认同感,建立在无数个具体而微的使用场景中,成为了用户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对于许多iPhone用户而言,这一默契始于“Pro Raw”或“电影效果模式”这些功能,但更深层的共鸣,来自于一种“我懂,你也在用”的社群归属感。
当两位视频创作者在片场不约而同地亮出iPhone作为备用机时;当朋友看到你抓拍到的绝妙夕阳,下意识地问“这是用iPhone拍的?”时,此刻,设备便超越了其本身的工具属性,成为一种审美同频的“暗号”。
苹果最擅长的,就是为这种“默契”提供最动人的范本。
iPhone的每次新品上市,本质上都是一次对现有用户身份的强化,和对潜在用户社群的召唤。它通过绑定顶级创作力进行示范,通过放大普通用户的真实瞬间引发共鸣,最终让一款科技产品,沉淀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和群体认同的载体。
这套以用户为中心、以场景为载体的沟通逻辑,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从来不是产品的规格表,而是它能为生活带来的可能性与意义。
毕竟,当产品本身成为了用户表达的一部分,它的生命力,便远不止于一次换机周期。
![]()
![]()
![]()
![]()
![]()
![]()
![]()
![]()
不错过我们的每一篇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