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西南昌观西村村民发现盗墓痕迹,考古人员随即对海昏侯墓展开抢救性发掘。2015年,这座西汉墓葬重见天日,出土简牍近5800枚,其中1200余枚为《诗经》简。2024年适逢考古成果公布十周年,在学术研讨会上,考古领队杨军确认这批竹简记载了“诗三百五篇”,是考古发现的首部秦汉时期全本《诗经》。
![]()
经专家研究,海昏简《诗经》应属汉代官学《鲁诗》体系,而现今流传的《诗经》版本为民间《毛诗》。两个版本虽然篇数相同,但海昏简比现行本少66章,在用字、文本结构和训诂注解方面也存在差异。遗憾的是,由于竹简残损严重,它对现行《诗经》版本的修订价值有限。目前预计到2026年,这批简牍才能完成脱水、修复等保护工作。
海昏侯墓的墓主为汉武帝之孙刘贺。他曾即位为帝,仅27天即因“淫乱”与政治失误被权臣霍光废黜,史称汉废帝。后来他被封为海昏侯,居于豫章郡。墓中随葬的《诗经》《齐论语》《孝经》等儒家典籍,反映出刘贺生前受过系统的儒学教育。据《汉书》记载,其师王式每日以《诗经》三百篇教授他,并反复讲解忠臣孝子篇章,而王式正是《鲁诗》一派的重要传人。
![]()
西汉时,《鲁诗》与齐、韩两家诗学并立官学,而《毛诗》流传于民间。东汉后“三家诗”渐趋失传,《毛诗》因郑玄作注而独传至今。海昏简的出土,不仅印证刘贺所学为《鲁诗》,也为认识西汉早期《诗经》文本提供了珍贵物证。
墓葬位于鄱阳湖畔,因公元318年地震导致湖水南侵,长期被地下水浸泡。正是这种饱水环境,使简牍得以存续两千年,但也造成其严重腐朽、残断。考古界素有“干千年,湿万年”之说,在此得到验证。
除《诗经》外,墓中还出土《礼记》《春秋》等文献,以及文房用具,还原了刘贺生前读书论学的场景,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这也让人重新审视刘贺的形象——他或许并非史书中所描绘的纯粹荒唐之人,而是一位具备儒学修养的贵族。
![]()
然而,儒学修养并未改变他的政治命运。刘贺被废时曾引用《孝经》“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显示出经典素养,却无法掩盖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幼稚与冒进。北京大学教授辛德勇在《海昏侯刘贺》中指出,其被废的表面理由是行为失检,根本原因却在于触动了霍光集团的权力布局。
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为汉代政治文化史补充了实物证据,也提醒我们:历史不宜以单一线索简单评定。实物可以提出新问题、丰富认知,却很少能直接推翻文献记载。理解历史,仍需在实证与记载之间谨慎求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