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超过半数患者在确诊后2~6 年内会出现可检测到的器官损害。尽管糖皮质激素、抗疟药、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患者仍需要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日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北京协和医院张奉春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Ronald van Vollenhoven教授、同济大学房健民教授共同领衔的新药泰它西普(telitacicept)治疗SLE的18C010研究,数据显示,对于正在接受基础治疗的活动性SLE患者,加用泰它西普可将综合多项评估指标的临床应答率近乎翻倍,疗效持久。
![]()
截图来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B淋巴细胞在SLE的发病机制中扮演核心角色,已有药物通过中和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取得一定成功,但仍有相当比例患者应答不佳。此外,另一种细胞因子——APRIL(增殖诱导配体)也在SLE患者中异常升高。因此,同时抑制BLyS与APRIL可能带来更好的疗效。
泰它西普正是基于这一思路设计的一种融合蛋白,由IgG Fc段与TACI受体胞外域结合而成,可同时结合BLyS和APRIL受体,并抑制它们与多种B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在早期研究中,该药物已显示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初步疗效,本次3期试验进一步了确认其在中国SLE人群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这项名为“18C010”的研究在中国42家医院开展。共纳入335名活动性的SLE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组,分别接受每周一次皮下注射泰它西普(160 mg)或安慰剂,治疗为期52周,所有患者均继续接受稳定的标准背景治疗。
活动性定义为:SELENA-SLEDAI评分≥8分;或≥6分,且伴有补体低下或抗双链DNA抗体血清阳性。 SELENA-SLEDAI评分范围为0~105,分数越高,疾病活动性更严重。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第52周时达到“改良SLE应答指数4(SRI-4)”的患者比例。SRI-4是一个复合指标,要求患者同时达到以下3项改善:SELENA-SLEDAI评分降低≥4分,以BILAG指数(在4周内对8个器官进行疾病活动严重程序评分)评估未出现新的疾病活动,且医生总体评估(PGA)未恶化(PGA范围0-3分,分数越高越严重,未恶化定义为较基线增加<0.3分)。
泰它西普组在第52周时有67.1%患者达到主要终点,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2.7%,校正后组间差异达到34.5%。疗效从第4周起便开始显现,并持续至研究用药结束。
![]()
▲随治疗时间推移,泰它西普组和安慰剂组患者达到SRI-4应答的比例
在多个次要终点上,泰它西普也表现一致优势:
52周时,泰它西普组70.1%的患者实现SELENA-SLEDAI评分下降≥4分,优于安慰剂组的40.5%;两组患者SELENA-SLEDAI评分分别平均下降4.95分和1.00分;且泰它西普组更高比例患者在52周期间稳定保持SELENA-SLEDAI评分下降≥4分。
52周时,泰它西普组的医生总体评估的改善更明显,两组患者PGA评分分别平均下降0.79分和0.40分。
在第44-52周时,泰它西普组糖皮质激素减量至≤7.5 mg/天或较基线降低≥25%的患者比例也更高(44.9% vs 34.7%)。
在生物标志物层面,泰它西普治疗显著降低了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与CD19+ B细胞计数,同时提升了补体C3与C4水平,显示出其对B细胞通路的深度调控。
此外,泰它西普治疗还延长了至疾病复发的时间(198天 vs 115天),将疾病复发风险降低43%(HR 0.57,95%CI 0.44~0.74),并改善了部分伴有蛋白尿的患者的肾脏指标。
安全性方面,绝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至中度。研究者认为与试验方案相关的不良事件在替利西普组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74.9% vs. 50.0%),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31.7% vs. 19.0%)、血清IgG水平降低(15.6% vs. 1.2%)、血清IgM水平降低(15.0% vs. 0.6%)以及注射部位反应(12.6% vs. 0.6%)。然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泰它西普组中反而更低(7.2% vs 14.3%),未出现死亡病例。
泰它西普已于2021年在中国获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此次3期试验进一步验证了BLyS/APRIL双靶点抑制剂泰它西普对于SLE治疗的临床价值——不仅显著提升了治疗应答率,还在疾病控制持久性、激素减量等方面展现出综合优势,为SLE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尽管其在上呼吸道感染、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等风险方面需引起关注,但整体安全性在可控范围内。
参考资料:
[1]Ronald F. van Vollenhoven, et al., (2025). A Phase 3 Trial of Telitacicept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414719
来源 | 医学新视点
撰文 |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编辑 | 木白
版权说明:梅斯医学(MedSci)是国内领先的医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医疗质量的改进,为临床实践提供智慧、精准的决策支持,让医生与患者受益。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