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产房里人声鼎沸,走廊上挤满了焦急等待的家属,一晚上连做八台剖腹产手术是家常便饭。
![]()
而现在,产科病房变得异常安静,这种安静,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诡异,整个晚上都没有一台手术,甚至在大年三十的夜晚,也听不到一声新生儿嘹亮的啼哭。
这种寂静,不仅是汪栗一个人的感受,一位在上海行医三十年的产科教授段涛,甚至为此发出了“救救产科”的呼吁。
![]()
这种寂静,有着冰冷的数据作为注脚,2023年,全国的新生儿数量定格在了902万。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意味着,当一个曾经被视为生命起点的摇篮被逐渐空置时,我们面临的,可能远不止是失去几声婴儿的啼哭那么简单。
![]()
冷下来的第一个地方
变化最早被感受到的地方是医院,在上海,一些原本热闹得排队都得靠号的综合性大医院,产科病房现在冷清得出奇。
![]()
医生说,分娩量比前几年最高峰时少了一半还多,床位经常空着,情况不止出现在大城市,在很多中小城市里,这就是现状。
过去产科医生忙得连饭都吃不上,现在有的医院干脆把产科并进别的科室,那种从“爆满”到“闲置”的落差,让人心里发凉。
![]()
一个社会最先“降温”的地方,往往就是医院,因为它最直观地反映出生的减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产房医生不得不面临三个选择。
一是继续等待,二是转行其它科室,三是离开医生行业。对于他们而言,这是无法改变的现状,紧接着,寂静从产房传到了教室。
![]()
孩子少,幼儿园、小学也跟着“降温”,2023年全国幼儿园减少1.48万所,2024年进一步减少 2.11万所,今年8月,在上海浦东的一所小学只有22个学生,可专职老师却有23个。
另一边,一家民办幼儿园每个班的孩子平均不到五个,家长少、学生少,老师们也怕哪天轮到自己“被整合”。
![]()
寒风除了刮向教育外,还蔓延到了产业链上游,专门生产产科设备、婴儿保健器械的厂子,接单量锐减。
机器闲着、人闲着,连厂房的灯都懒得开,那种“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熄灯”的场景,不只是现实,更像是一个象征——一个长期靠人口红利支撑的社会模式,正在悄然改变。
![]()
算不明白的账
很多人说造成这样的因素就是“年轻人不想生”,其实没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他们算了一笔账,算完后觉得这事“不划算”。
![]()
先看经济账,现在在一线城市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怎么也得六七十万元,还不算房子的钱。上海动辄几百万的首付、上万元的月供,能把一个普通家庭掏空。
孩子出生前的产检、分娩...孩子出生后的奶粉、尿布、早教……都是明晃晃的数字,此时,花销才真正开始。
![]()
婴儿阶段每月两三千,幼儿园起步三千,私立更贵,一年好几万,小学中学各种补课、兴趣班,年花五六万是常态。
有孩子的朋友常说一句话:“孩子不是在长大,是在烧钱。”除了钱,还有时间和职业的代价。特别是女性,生育带来的“隐形成本”巨大。
![]()
研究显示,一个女人生完一个孩子,收入平均会少掉17%,有的公司不明说,却会暗中调岗降薪。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想:如果自己连生活都没搞明白,怎么去对另一个生命负责?对他们来说,“不生”并不是任性,而是冷静的权衡。
![]()
发了糖也没人领
面对这股“少子化”寒流,除了国家开放的二孩三孩、育儿补贴外,各地政府的补贴、奖励也是一个接一个,甚至现在已经有7个省份实现“生娃几乎不花钱”。
![]()
但年轻人并不买账。网上的评论一句话就点穿了:“我们缺的不是那几千块,而是养孩子、买房子要花的几十上百万。”
政策的力度和现实的压力不在一个量级,效果自然有限,其实,全球都在面对同样的问题。
![]()
数据显示,全球生育率从1950年的5.0降到现在的2.3,韩国的生育率更惨,只有0.75,几乎全世界最低。
政府砸了天量的补贴,生育津贴、带薪产假应有尽有,但依旧没能让年轻人愿意多生,原因一样——房价太高、教育太卷、工作压力太大。
![]()
这也说明,光靠“撒钱”救不了生育,问题早已超越了“生几个孩子”的层面,它正在影响经济的根基,劳动人口减少,让工厂开始招不到人,甚至出现“用工荒”。
与此同时,养老金压力也在加大,一些省份的社保账户已经出现缺口,只能靠中央补贴来“兜底”。
![]()
这场“熄灯”的连锁反应,还在蔓延,从医院、学校,到工厂和社保系统,每一个环节都在变冷,这不是单纯的数字下滑,而是一个社会结构正在重组的信号。
那些空着的病房、半满的教室,和亮不起的工厂灯,都在提醒我们:人口的故事,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
参考资料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