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广东省龙舟公开赛(恩平站)。
![]()
“村BA”篮球赛。
![]()
恩平体育公园。
![]()
2024恩平温泉半程马拉松。
![]()
十五运会自行车(山地)项目测试赛。
承办大赛事
出彩一座城
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山地自行车赛事筹备的紧锣密鼓,到“百强陶瓷杯”女篮挑战赛的人气爆棚;从“高端+本土”赛事矩阵的持续扩容,到“1+5+1”体育产业生态的加速构建,恩平正以体育为纽带,将千年古邑的文化底蕴与现代产业活力深度融合,推动体育从“活力象征”升级为“经济引擎”,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赛事经济
以赛为媒,构建“高端+本土”赛事矩阵
作为十五运会自行车(山地)项目的承办地,恩平已为这场国家级赛事做好充分准备。为保障赛事顺利推进,恩平专门成立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山地)项目竞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实现专人驻点、高效统筹。目前,十五运会自行车(山地)项目4.3公里专业赛道已通过验收,并于5月17日成功举办测试赛,吸引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冠军实地“试水”,被专家评价为“兼具竞技性与观赏性”。
这并非恩平首次拥抱高水平赛事。以赛事为媒,恩平市政府与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广东省自行车运动协会、广东省轮滑运动协会、广东省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协会、广东省运动防护协会、广东省篮球协会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办赛条件和办赛能力得到多方充分肯定。
近年来,恩平坚持“旅游为基、体育为轴”的发展思路,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持续引入省级以上品牌赛事,形成覆盖多元项目的赛事体系: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江门·恩平)每年吸引湾区多地选手参赛,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流动窗口;广东省篮球联赛、粤港澳大湾区摩托车大赛、广东省龙舟联赛(公开赛)凭借专业性与地域特色,积累起稳定的赛事受众;中国无人机竞速联赛总决赛、广东省速度轮滑公开赛(恩平站)则瞄准新兴体育领域,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在引入高端赛事的同时,恩平也注重培育扎根基层的本土赛事IP,遵循“群众体育大家搞、假日体育集中搞、周末体育基层搞”的理念,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常态化,每年组织超30项特色群众体育比赛。其中,凭借接地气的办赛模式,成为城乡居民最喜爱的体育活动,每场比赛都能吸引上千观众到场助威,有效激发了城乡活力;“侨BA”篮球联赛则紧扣恩平“侨乡”特色,邀请侨界人士与市民同场竞技,在运动中增强文化认同感。
赛事集聚效应持续转化为城市知名度提升、文旅消费增长的实际动能,恩平让“体育赛事”成为县域经济的“流量入口”。
体育消费
全民参与,释放“赛事+日常”消费潜力
体育消费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恩平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恩平先后培育出“飞人”何宝栋(第五届全运会短跑四金得主)、全运会参赛选手黄淑萍等优秀运动员,体育文化在市民心中根深蒂固。截至目前,恩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47.6%,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庞大的“运动人群”成为体育消费的支撑。
近年来,恩平通过承办超70项大型体育赛事,直接带动体育消费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恩平市接连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自行车城市挑战赛、广东省龙舟联赛(江门恩平站)、恩平首届温泉半程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累计参赛运动员超3万人,其中2023年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约1200万元,2024年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约350万元,2025年至今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约450万元。这些消费不仅集中在赛事期间的住宿、餐饮、交通领域,更延伸至体育装备购买、体育培训、赛后休闲等环节。以2025年“我要上全运”广东省速度轮滑公开赛(恩平站)为例,赛事吸引13个城市560名选手参赛,参赛家庭带动提升周边酒店入住率,进一步刺激消费;尤其是今年8月30日晚在恩平体育中心举办的“百强陶瓷杯”女篮挑战赛门票热销、场外人气火爆,更印证了粉丝经济与体育消费的叠加效应,让“全民参与”成为县域经济的“消费引擎”。
为扩大体育消费场景,恩平还积极探索“体育+”融合模式。如“‘益’步向善,与爱同行”公益健步行创新“慈善+体育”模式,既推动全民健身,又为公益事业注入活力。今年除办好十五运会山地自行车项目外,恩平还将举办温泉半程马拉松赛等一系列赛事,并策划“跟着十五运游恩平”系列活动,通过“赛事引流-消费留客”的闭环,让体育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
体育投入
基建先行,织密“城乡一体”健身网络
体育经济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恩平始终将体育场地建设作为民生工程重点推进,2025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恩平体育公园,成为该市体育基建的标志性项目。该公园总投资约2.7亿元,总用地面积148678平方米,核心包含体育公园板块(37786平方米)与全民健身中心(9445平方米),是江门市级重点民生工程。其中,体育公园设有羽毛球馆、攀岩馆、篮球馆等专业场馆,具备赛事、展览、教育、旅游等多功能运营能力;全民健身中心则配备12个羽毛球场、3个篮球场、2个网球场、12张乒乓球台,以及武术区、跆拳道区、攀岩区、舞蹈室等多元运动空间,可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身需求。
目前,恩平全市23个社区全部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体育活动场地和配有体育设施,151个行政村(村委会)全部建有体育活动点,城乡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为139.1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场地面积达2.88平方米。
为进一步提升体育设施利用效率与服务质量,将对现有体育场馆、社区体育广场(公园)全面升级改造,推动资源整合与集约化运营;根据正在编制的《恩平市锦江河岸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恩平市将贯通锦江河岸全线碧道,建设一批户外运动游迳,推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立体育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农村指导居民科学健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明确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范,要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体育设施,未来城区大型新建楼盘须配建游泳池,既满足市民健身需求,也为青少年游泳安全提供保障。同时,恩平还将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最大化释放体育设施的公共服务价值。
体育制造
规划引领,打造“1+5+1”产业生态
凭借多年的深耕细作,恩平市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在国家划定的41个工业大类中,无论是规模以上工业还是规模以下工业,恩平已覆盖其中34个门类,产业覆盖面广、基础扎实。在创新与专精发展层面,恩平同样成果丰硕:目前拥有16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更有5家本土企业成功跻身“广东制造业500强”榜单,彰显出强劲的企业竞争力与产业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恩平还手握“中国演艺装备产业基地”“中国纳米碳酸钙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品牌,在细分领域树立起鲜明的产业标识。正是这些雄厚的制造业“家底”,为恩平市进军“体育制造”赛道、抢占产业新机遇,奠定了坚实可靠的产业根基。
在体育经济的全链条布局中,恩平将“体育制造”作为核心增长点,积极编制《恩平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构建“1+5+1”体育产业体系,推动“赛事经济”向“产业经济”延伸。
“1+5+1”体系的第一个“1”,是依托现有优质体育设施打造国家级训练基地。恩平已建成山地自行车国家标准赛道、轮滑滑板国际标准赛场、广东大河马卡丁车(摩托车)国家标准赛道,这些专业场地不仅可承办高水平赛事,更具备运动员集训、装备测试等功能。恩平市依托良好体育设施和优质生态资源,全力推动创建“轮无界”为主题的高质量户外轮上运动目的地。“5”是指积极引进山地自行车、轮滑、滑板、卡丁车、骑行装备等5类体育装备制造产业;后一个“1”是指拓展“体育+旅游”产业链,打造恩平体育公园、恩平泉林户外体育特色小镇、恩平簕菜文化创意园房车露营地等消费新场景。
产业发展,项目为王。目前,恩平市已经初步编制了山地自行车、轮滑、滑板、卡丁车和骑行装备等5类体育装备产业招商图谱,将联合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协会、广东省运动防护协会等行业协会、商会开展精准招商。为承接体育装备制造产业企业落户,恩平市加快开发建设江门恩平产业园区新龙片区,计划年内完成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以约300亩熟地作为启动区,重点招引体育装备制造产业。恩平智谷工业厂房也同步推出进行体育产业招商。
如今,恩平正以“只争朝夕”的姿态推进体育制造业发展,将其写入市委报告与政府工作报告,作为落实江门市委“建设体育经济强市”部署的核心举措。随着招商工作的推进与产业载体的完善,恩平有望在未来形成特色体育装备制造集群,为体育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采写:南都记者 严亮 通讯员 冯春华 受访者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