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丁珊 吕诗蒙 通讯员 谢雯艳 张弛 王琳惠
11月12日,浙北湖州,广袤的田野上方,一条千伏高压线横贯天际。就在这离地数十米的高空,一台红棕色的机器人正在“智能诊疗”:只见它舒展双臂,左手稳稳握住风筝线,右臂末端的刀具轻转,缠绕多时的风筝应声脱落,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这是具身智能双臂机器人,首次在特高压线路高空清障作业场景的应用。该项目由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研发,西湖大学、西湖交互机器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标志着我国在特高压智慧运维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
作业现场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供图
浙江电力消费需求旺盛,特高压电网作为“能源主动脉”,在能源优化配置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此同时,特高压通道外部运行环境正越来越复杂,面临着易飘物、低空飞行无人机等异物悬挂风险。
“传统方法下,我们主要依赖人工攀爬、费时费力。”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技术员王云锋说,一旦遇到复杂异物时,往往需要停电处理,影响着供电的可靠性。今年8月起,国网湖州供电公司、西湖大学、西湖交互联合展开技术攻关,共同攻克特高压电网运维难题。
特高压线有8根子导线,线与线之间活动空间狭小。机器人如何做到既精准作业,又不触碰导线?西湖交互团队模拟了训练机器人的安全沙盘,将多分裂导线的现实环境完整建模在电脑里。同时,用大模型工具集去规划最优路径,在成千上万条路径中,筛选出最安全、最平稳、最高效的路线,从而完美绕开所有的导线。
特高压线场景动辄数十米高,如何为机械臂减重,让它在高空身轻如燕?西湖交互研发团队想了个办法,让“大脑”——控制核心系统外挂在地面站,让机器人本体得以“轻装上阵”,从而降低高空的负重和能耗。当无人机运载机器人抵达高空时,地面的操作人员依托“数字孪生+实时遥操作”系统,对照实时回传的高清画面与数字孪生模型,远程操控机械臂协同作业。
![]()
作业现场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供图
经过3个月的技术攻坚,研发团队突破机械系统轻量化设计、超视距低延时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出具身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由轻量化的协作双臂、灵巧手、深度视觉相机等组成,通过无人机挂载上线,其负载能力超过5公斤,工作半径近1米,可以在300米外实现毫米级精细操作。
“未来,除了高空清障,该机器人还更换末端执行器,用于安装螺母、应急修补等多典型带电检修任务,我们正在往通用性、泛化性的方向继续研发。”西湖交互研发团队李晓文博士说,此次高空清障的成功,不仅实现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迈向复杂工业场景的关键跨越,也意味着我国特高压电网运维有望迎来更加智能、安全、高效的新阶段。
近年来,西湖大学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目前,该校已成功构建起“教科人一体、校内外合力、上下游贯通”的开放创新平台,累计培育并孵化了53家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以西湖交互为例,其研发的“荟宝”等系列产品,今年以来已在养老场景中实现落地应用。一批源自西湖大学的创新成果,正不断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