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梦霞亲见
当地时间11月12日,特朗普签署临时拨款法案的消息,让持续了43天的美国史上最长政府停摆,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
但对普通美国人来说,这份迟来的“重启通知”并没有带来多少踏实感。
两党那些扯不清的纷争还在,谁也说不准下次“关门”会在什么时候。
![]()
临时方案解近忧,重启背后藏隐忧
这次能结束停摆,关键是参议院11月10日通过了那份临时拨款法案。
核心内容很简单,就是把政府的资金支持延续到2026年1月30日。
这事儿说穿了,就像给快断粮的家庭临时借了点米,能解眼前的急,却管不了长远。
两个多月后的大限一到,要是两党还在预算问题上谈不拢,政府大概率还要面临“关门”的尴尬。
从9月底到11月初,参议院前后搞了14次表决,每次都没达成一致。
美国制度中原本的“权力制衡”,慢慢变成了两党互相拆台的“恶意制约”。
更无奈的是,这种“停摆闹剧”并不是第一次上演。
1976年以来,美国已经经历了10次正式的政府停摆,只是这次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
停摆影响无孔不入,民生经济双重承压
这次停摆的影响,早就渗透到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到航空出行,下到一口饱饭,几乎没人能置身事外。
超过100万联邦雇员成了直接受害者:大约75万人被强制“休假”,还有70多万人被要求继续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却一分钱工资都拿不到,只能每天盼着政府重启后补发。
CNN的镜头里,停摆期间,大量领不到薪水的政府雇员排着长队领救济食品,队伍绕着小区转了一圈,望不到头。
曾经让人羡慕的“体面工作”,如今,连一家人的温饱都保障不了。
更让人揪心的是全国4200万依赖食品券的民众,差点就断了基本口粮。
不少低收入家庭只能靠慈善机构的救济过日子。
大家忍不住吐槽:“我们就像两党博弈的棋子,饿着肚子为他们的政治斗争买单。”
航空业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空管人员和机场安检员大多属于“无薪上岗”的群体,长期没工资让不少人选择了缺勤。
全美40个繁忙机场被迫削减航班。
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就有近3000架次航班取消,上万个航班延误。
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实打实的。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停摆每持续4周,就会造成约70亿美元的损失,43天下来,总损失已经超过140亿美元。
专家估算,这会让今年四季度美国GDP增速拉低1到2个百分点,全年增长率可能从原本的2.1%跌到1.5%以下。
截至11月5日,旅游业已经损失了约50亿美元。
不少依赖政府订单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由于订单中断,资金回笼无望,就算政府重启,很多企业也因为现金流断裂,撑不下去了。
消费者信心也跌到了低谷。
11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50.3,是2022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38%的人推迟了购车、购房等大额消费计划,形成了“消费收缩—企业盈利下降”的连锁反应。
![]()
不止美国,多国曾陷“停摆”困境
很多人以为政府停摆是美国专属,其实不然,全球不少国家都曾遭遇过类似的政治僵局。
最极端的例子要数比利时。
2010年到2011年期间,这个国家整整589天没有民选政府执政,创下了世界纪录。
但神奇的是,比利时的社会秩序并没乱。
火车照常运行,商店正常营业,民众的生活几乎没受什么影响,不少人还调侃“没政府反而更安稳”。
加拿大也有过类似经历。
2011年,时任总理哈珀领导的保守党提出的预算案,被反对党联合否决,随后议会通过不信任动议,引发了新的选举。
不过和美国不同,加拿大的政府服务没中断,只是政策推进陷入了停滞,停摆的核心是“政治僵局”,而非“政府关门”。
2023年,加拿大又差点陷入停摆。
联邦政府的新财政预算遭到多个省份反对,他们觉得预算偏向大城市,忽视了农村地区的利益,双方在议会吵了好几个月,最后才勉强达成共识。
英国脱欧后也出现过类似状况。
2022年,新政府上台后,保守党内部对预算方案意见分裂:一部分人主张减税刺激经济,另一部分人坚持要先保障民生福利。
最后,这份预算案被工党和自由民主党联手否决,政府运作陷入停滞,直到重新调整方案才化解了危机。
这些国家的“停摆”和美国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多是议会制下的预算否决或政治僵局,很少出现美国这样“政府没钱就关门”的情况。
而且,多数国家会通过提前选举、跨党协商等方式化解危机,不会让僵局持续太久,更不会把普通民众的生计当成谈判筹码。
为啥政府停摆了,国家还能运转?
不少人看美国停摆43天、比利时近600天没民选政府,却依然能正常运转,就觉得“停摆也没什么大不了”。
其实这背后,有特殊的制度和社会原因。
首先是“分权体制”在起作用。
像美国是联邦制,地方政府在教育、治安、消防等民生事务上有高度自治权。
联邦政府停摆,只影响国土安全部、NASA这些联邦机构,地方的警察、学校、医院照样运作,基层治理不受影响。
其次是“必要服务”不会断。
美国《反缺陷法案》规定,边境巡逻、空管、军队、邮政、社保发放这些关键岗位,就算停摆也要无薪上岗。
这些核心职能不中断,就守住了社会运转的底线,就不会出现“全面瘫痪”的情况。
再一个就是市场和社会组织够发达。
很多公共服务不是政府独揽,而是由私营企业或者慈善机构承担。
比如美国的国家公园,停摆后可能由州政府接管,或者靠志愿者维护。
低收入家庭缺粮,就会有食物银行、教会等慈善组织补位,形成了一个“缓冲带”。
还有就是,老百姓已经习惯了。
美国自1980年以来已经停摆20多次,大家见怪不怪,觉得“迟早会恢复”,不会恐慌。
而且联邦雇员虽然停薪,但历史上每次都会补发工资,这也减少了社会动荡的风险。
但这绝不意味着“停摆无所谓”。
这种运转只是“被动维持”,而非“主动发展”,经济损失、民生困扰、国际信誉受损,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代价。
![]()
国际信誉遭冲击,两党博弈未停止
这场由美国国内政治引发的风波,还闹到了国际上,让美国的信誉打了折扣,连盟友都开始对它产生质疑。
首当其冲的是驻欧洲多国的美军基地当地雇员。
特朗普政府动用紧急资金保障了现役军人工资,却把这些当地雇员排除在外,导致他们10月份的薪资被拖欠。
意大利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美军在意大利设有多处军事基地,常年雇用超过4000名意大利籍工作人员。
欠薪事件引发意大利朝野哗然,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塔亚尼紧急要求美方补发欠薪。
代表基地员工的工会协调员痛批此事“荒诞离奇”,不少雇员背负着房贷,连上班的油费都凑不齐。
工会甚至宣布进入“紧急动员状态”,不排除罢工的可能。
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也没能幸免。
驻德美军基地有近1.1万名德国籍雇员、西班牙基地有大约1000名当地雇员,都面临着欠薪困境。
无奈之下,欧洲多国只能自己掏腰包替美国垫薪:
德国启动了“特别开支”保障员工薪资。
葡萄牙亚速尔自治区政府贷款120万欧元为雇员提供支持。
西班牙政府则直接向美方施压,才勉强让员工拿到了工资。
这些操作让盟友们心里犯起了嘀咕:连员工工资都保障不了,美国的履约能力还能信吗?
德国《明镜》周刊评论指出,美国政客让欧洲盟国人民为其内部僵局付出代价,是对伙伴的不公。
这场欠薪风波,也让跨大西洋关系蒙上了阴影。
美国长期要求欧洲盟友增加军费,却让盟国为自己的内部问题“埋单”。
越来越多欧洲国家开始讨论,要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欧洲战略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美国国内的隐患依然没有消除。
这次通过的临时法案,只解决了3项年度拨款,还有9项没敲定,两党之间的分歧根本没弥合。
1月30日的大限一到,只要任何一方不肯妥协,停摆的剧本很可能会再次上演。
美国政府就像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两党的拉扯下,走得磕磕绊绊。
这场持续43天的停摆,留下的不只是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还有民众对政治体系深深的失望。
当政府关门成为常态,当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之上,美国想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