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
![]()
民生周刊记者 刘烨烨
今年50岁的阎晓川没想到,自己的高血脂、高血糖等症状居然在运动中不知不觉地“甩掉”了,“最初只是想减掉啤酒肚,就去社区新开的体重管理门诊看了看,没想到在工作人员专业指导下,我不仅体重控制得越来越好,各项指标也正常了,今年还跑了天津马拉松。”
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2023年,我们构建起一套具有推广价值和复制潜力的‘运动促健康’特色家医签约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今年,安定门中心及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提供专业健康管理服务,助力社区居民科学减重与体重控制。”安定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赵蒙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近年来,以科学运动预防疾病、促进康复的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模式备受关注。2021年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要求,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
安定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正是北京市东城区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体医融合”民生实事的一个生动缩影。东城区体育局通过整合体育与医疗资源,在预防、管理、康复全链条构建健康服务体系,让科学健身真正成为居民的“健康处方”。
当体育与医疗交汇,一个以预防为主导的健康新模式在东城区悄然生长。
体医融合: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赵蒙表示,随着慢性疾病负担的日益加重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体重管理作为慢性病防控的关键环节,正在经历从粗放式公共卫生服务向精准化、个性化干预模式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体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基层医疗功能互补模式在体重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老年体检,我们成功识别出体重异常人群,为其提供及时的干预服务;分级干预与服务衔接模式的实施,使得不同体重状况的居民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指导和管理,有效促进了体重的合理控制;同时,多元协同干预模式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拓宽了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将专业指导送到了居民身边。”赵蒙说。
![]()
东体运动康复中心康复师指导孩子做运动后的拉伸。(图/刘烨烨)
在她看来,医护人员不是监督居民运动,更多的是陪伴。赵蒙举例,出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但尚未患病的居民,通过家庭医生陪伴下的精准运动及生活方式干预,完全可以实现慢病早期管理。
预防关口前移:体检中心开具运动处方
在东城区,有个门诊只管运动不开药,真正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即北京市体检中心社区健康促进中心。
作为全国首个社区级体医融合实践基地,这里源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明确要求,2021年就发布了全国首个体医融合的地方标准《体医融合机构服务规范》,开创性地对运动促进健康的服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和规范。
“传统体检只给诊断书,我们要做的是给解决方案。”北京市体检中心主任医师王志凯告诉记者,这里已经形成了“体检测评—处方开具—干预指导”的闭环服务。
在中心的体适能测评区域,专业设备可以为居民进行各个项目的测试,数据能够与体检报告同步整合,构成个性化健康档案的核心内容。
运动处方师为居民解读报告,并制定精准的专属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强度、频率、时长、形式,均为个性化定制。现场还有专业营养科医师根据报告指导居民“怎么吃”。此外,运动指导区域有跑步机、椭圆机等设备,体能训练师现场根据运动处方指导患者如何科学运动、如何避免运动损伤。
作为国家体育科普基地,中心的服务早已突破机构边界,成为北京市卫健委的运动处方培训基地。在这里,有更多医护人员学习并掌握运动处方,为市民提供运动促健康服务。2018年至今,中心已举办13期运动处方培训班,接受培训的医护人员达到2800多名,课程内容涉及运动处方理论体系、体质测评理论及实操、慢病运动处方制定等,为北京市医疗行业在运动处方人才储备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康复闭环保障:连接治疗与健康的桥梁
作为东城区体医融合的实践点,东体运动康复中心专注于运动损伤康复与功能重建,填补了专业康复服务的民生缺口。
东体运动康复中心负责人邢志浩告诉记者,有200多名青少年在中心接受系统指导后治愈了脊柱侧弯。中心也为不同年龄段人群提供运动与健康科学指导,全面普及运动健康知识,推动群众健康素养的提高。
“医疗解决的是疾病问题,我们解决的是功能问题。”邢志浩介绍,有时候去医院看病,并没有达到手术指征,医生会建议多运动,到底怎么运动?“我们恰恰填补了从医疗到健康的中间地带。”
邢志浩说,有些疾病不需要手术解决,如青少年的脊柱侧弯问题,实践表明,大量脊柱侧弯案例可以通过运动治愈,而非外科手术介入。
东城区地坛体育中心的乐康仕体育负责人段学峰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实践,他们探索出一套体医结合的新运动模式。“乐康仕打破了传统健身房的概念,通过专业的体育训练和康复设备的融合,帮助从小学生到成年运动员乃至中老年群体在受伤或疼痛后更快恢复。我们在不断探索全生命周期医体未来。”
多个实践站点的创新举措,共同勾勒出东城区体医融合的民生图景。“十四五”期间,东城区体育局联合区卫健委等部门,推动体医融合实践落地:在服务体系上,形成“体检中心预防—社区门诊管理—康复中心保障”的全链条覆盖;在人才体系上,培养运动处方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才;在标准体系上,参与制定全国首部《体医融合机构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流程与质量要求。
体医融合是一场健康理念的革命,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东城区体育局副局长普照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体医融合不是简单的‘体育+医疗’,而是理念、机制、资源、技术和人才的全方位融合。我们正在努力打造‘运动是良医’的实践样板,让体育成为健康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十四五”以来,东城区体育局与区卫健委紧密协作,打破部门壁垒,整合优质资源,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体医融合服务体系。从社区健康促进中心到体重管理门诊,再到运动康复中心,一条体医融合的实践路径日益清晰。
感 言
201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当医生宣布我患有子宫内膜癌的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凝固了。手术后,本以为会迎来好转,谁知各项指标仍然在危险边缘徘徊,药物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时的我,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吞下一把药片,然后拖着沉重的身体开始又一天与病痛抗争的生活。2024年,安定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体重管理服务,如同一束光照进我灰暗的生活。
安定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赵蒙主任的一席话让我醍醐灌顶:“只要控制好体重,您的血糖、血压、血脂都能得到有效改善。”这句话点燃了我内心几乎熄灭的希望之火。是啊,与其被动地依赖药物,不如主动出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运动计划。
青年湖公园的实地训练成为我每周最期待的时刻。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阳光、新鲜空气、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些元素让运动从枯燥的任务变成享受。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依赖安眠药就能获得深度睡眠,清晨醒来的疲惫感也被神清气爽所取代。
经过半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变化开始显现。体重秤上的数字稳步下降,体检报告上的异常指标逐渐回归正常范围。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药物,但剂量已经大幅减少,医生甚至开始讨论逐步停药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我找回了久违的活力与自信,能够重新享受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参与孙辈的成长。这种生活质量的提升无法用数字衡量,却是我最为珍视的收获。
回望健康重生的历程,我深深体会到:疾病或许无法完全避免,但我们永远拥有改善健康的主动权。专业的指导、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的执行,三者的结合可以创造奇迹。现在的我,不再是那个被病痛定义的病人,而是一个掌握了健康密码的生活者。每天清晨,我不再机械地吞服药物,而是充满期待地穿上运动鞋,迎接新一天的朝阳。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社区居民杨燕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3期、11月10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主题)北京市东城区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体医融合服务体系(引题)体医融合,织密基层健康服务网》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