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一直让人好奇:1963年,贺龙元帅的独子贺鹏飞没考上清华,跑去找父亲求助,结果元帅只说了一句“我去学校找个人”。他这是要给儿子走后门吗?答案出乎意料,也恰恰映照出一个军人家庭的家风和父子情深。
说起来,贺龙的一生就像一部传奇。十九岁扛起菜刀闹革命,三次起义,独立创建一支军队,后来成了南昌起义的主力。战争年代,他先后失去两位夫人,一直没儿子。1942年,他和薛明结婚,那时膝下只有一个女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关向应是他多年战友,身患肺结核住在医院,听说薛明怀孕,扛着病体也要来取名。咳得厉害却还是说:“叫‘鹏飞’吧,岳飞的名与字各取一字,寓意振翅高飞。”薛明心里一暖,觉得很好。1946年那场久旱的陕北大雨中,薛明在雨声里生下男孩,关向应写信报喜,毛主席知道后亲自打电话祝贺。贺龙急忙赶回延安,手忙脚乱给儿子洗澡,就在众将领争着给起小名“雨生”“小龙”时,病重的关向应却坚持:“名字不能改,应该用我起的‘鹏飞’。”此后,贺鹏飞便背着一段深厚的革命友情长大。
![]()
建国后,贺龙调北京。1956年,刚上初中的贺鹏飞住进了育才学校。元帅父亲没有丝毫优待:他让儿子学骑车、骑马、打铁,甚至开摩托,只为了磨炼意志。一次踢足球把腿摔断打石膏,一个星期后,贺龙还是让他拄着拐棍坐着自己包的三轮车上学。有人说他不近人情,贺龙却说:“孩子是普通一员,要让他经得起考验。”
![]()
1962年,高中毕业该报大学。按当时规定,贺鹏飞完全可以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但他一心想去清华学机械。父亲尊重儿子意愿,让他自己去考。可结果差了几分,未被录取。失落的贺鹏飞忐忑地去找元帅:“爸,我没考上清华,可不可以帮帮我?”谁知贺龙沉思了一会,说:“我去学校找个人。”
![]()
这句话听得有点惊心。贺鹏飞连想:难道父亲要动用关系?等着急巴巴等着,元帅回来了。儿子问:“怎么样?”贺龙笑着把眼下的情况和流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你可以去附中复读一年,清华附中的学籍和考试流程我都问好了。别想着走捷径,想要改变命运,只有自己多读一年、多努力一年。”
![]()
那一刻,贺鹏飞心里热乎起来。他明白了父亲的用意:所谓“我去学校找个人”,并非开后门,而是在给他指路:自己努力才是真路。于是他在清华附中拼命苦读,一年后,堂堂正正考进了清华大学机械系。班里同学问他诀窍,他说:“就是再多跑一百圈。没有谁比谁低一等。”
![]()
在清华的四年,贺鹏飞没一点松懈。1970年毕业,分配到甘肃汽车修理厂当工人。这里离北京、离父亲远了,他甚至连一句家长里短的唠叨都听不到,冷风里自己学机械、学装配,每天十个小时都在车间。1974年调到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从跟单到外贸洽谈,他浸泡在陌生又充满挑战的国际市场中。那时他耳熟能详父亲的教导:节俭、吃饭不许讲话、掉一粒饭就捡起来吃,旧军服改成校服。凡是细节,都能看出一粒汗换一粒粮的重要。
![]()
1977年他又踏入军营,先后在总参谋部装备部任参谋长、副处长。1985年起担任装备部部长,他主导了多项武器研发和技术合作,解放军军备建设水平明显提升。1992年调任海军副司令员,专管装备建设,他主持制定了“九五”“十五”海军发展规划,让海军航空兵部队在跨越式发展中留下了他的印记。1988年,他获少将军衔;1994年晋升中将。
![]()
一路走来,父亲那句“我去学校找个人”始终在他脑海盘旋。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沉默却最有力的支持:不怕你考不上,就怕你信了捷径;不怕你跌倒,就怕你站不起来。世上没有天上掉下的馅饼,也没有用关系换来的真正实力。
![]()
2001年3月28日,贺鹏飞因心脏病突发遗憾离世,年仅五十五。他的逝去,让人怀念那个曾在风雨中出生的“小龙”,也让人铭记那位用一句“我去学校找个人”教育子女的元帅父亲。烈士遗孤靠自己的双手走出人生,也走出了军人家的家风:无论出身多么显赫,真正令你立身的是自己的汗水和坚持。
![]()
这份家风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面对挫折,你会选择“我去学校找个人”还是“给我开条方便之门”?答案或许就在你敢不敢再努力多做一件事、再走一步路的那一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