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年,《水形物语》导演陀螺(吉尔莫·德尔·托罗)出新作了。
阵容很顶。
主演有金球奖影帝奥斯卡·伊萨克,奥斯卡最佳男配克里斯托弗·瓦尔兹,还有「恐怖片女王」米娅·高斯……
![]()
改编自经典IP,科幻小说鼻祖《弗兰肯斯坦》。
影片入围了今年威尼斯主竞赛,也是今年的冲奥热门。
被很多人选入年度十佳。
![]()
![]()
鱼叔也在上线后第一时间看完。
迫不及待和大家来聊一聊——
《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
![]()
![]()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对国内观众而言肯定不陌生。
从《潘神的迷宫》到《水形物语》,他的作品总少不了怪物、禁忌之爱、暗黑童话的元素。
![]()
这一切,其实都源于他对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的热爱。
「我一生都与玛丽·雪莱创造的角色们共同生活。对我来说,它们就像《圣经》一样重要。」
可想而知,这部电影他筹备已久,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尤其在网飞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亿)资金的加持下,从妆造、服装到布景都极为讲究,每一处都可谓精雕细琢,剧照都宛如一幅复古典雅的油画。
![]()
虽然科学怪人的故事早已为观众熟知,也被多次被影视改编。
但这部电影无论在叙事结构还是精神内核上,都公认是最贴近原著的一部。
开场,就和原作中一样——
通往北极冰封的海域上,一艘探险船被厚重的冰层困住。
船长是一个执着的探险家,渴望抵达北极,但眼前的困境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航行路线。
![]()
突然,一声巨响打破寂静的风雪。
船员循声发现了一个被冻伤,仅剩一条腿的男子。
他就是男主角弗兰肯斯坦。
![]()
船员打算将他带上船。
不远处,出现了一个体型庞大的人形怪物。
全身伤痕累累,刀枪不入,力气大到足以推动整艘船。

弗兰肯斯坦面色凝重地告诉船长:
「那是我创造的怪物。你们不必救我,把我交给它,你们就会获救。」
这是怎么回事?
之后,影片用双线叙事,让弗兰肯斯坦与怪物,分别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
弗兰肯斯坦的故事从童年开始。
他出生于贵族,生活在庞大的庄园里。
父亲是著名的外科医生,希望自己的名声能传到下一代,因此对儿子极为严格。
斥责、体罚都是家常便饭。

这也使得 弗兰肯斯坦 总是很惧怕父亲。
相较之下,他和母亲的关系更为亲近。
母爱是他童年的温暖港湾。
![]()
然而,母亲被疾病夺去了生命。
弗兰肯斯坦怨恨父亲未能挽救母亲,也开始思考医学能否真正对抗死亡。
自此,他开始致力于复活、永生之类的科学研究。
正好,一位绝症患者为他提供了资金和实验场地。
他从战死的士兵身上收集完好的身体部位,拼凑出完整的人体,并借助雷电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怪物。
![]()
可他没料到,这个怪物力大无穷、拥有惊人的自愈能力,完全超出他的掌控。
为不让怪物祸害人间,他想放火烧了它,却在最后一刻于心不忍,冲进去救它时,被突如其来的爆破推出,摔断了腿……

不过别忘了,上述只是 弗兰肯斯坦 的讲述版本。
怪物登上船后,影片切换到他的视角,呈现了它的遭遇。
他自被创造出来,就一直被用铁链锁在阴冷、黑暗的地下。
![]()
他没学会说话,就成了别人的替罪羊。
未主动伤害他人,却不断遭到打骂与虐凌。
弗兰肯斯坦与实验资助人发生争执,资助人意外死亡。
为了自保,他对外界声称是怪物所杀。
![]()
人们本就惧怕怪物的外形,得知他杀过人后更是退避三舍,恨不能斩草除根。
怪物逃到偏僻的村庄里,遇到了难得善待他的盲眼老人,并与其结为朋友。
没想到,一次外出时,老人遭狼群袭击丧命。
怪物再次被误解为凶手,遭到老人家人的追杀、枪击。

因为太过孤独,怪物找到 弗兰肯斯坦 ,请求他再创造一个怪物做他的朋友。
弗兰肯斯坦毫不犹豫拒绝了。
不仅如此,意外再次发生。
他冲着怪物开枪,失手杀死了主动靠近怪物、愿意理解怪物的女孩。
怪物失去了仅剩的朋友,又一次被当成了人人喊打的凶手。

弗兰肯斯坦还没有罢休,之后一直追着怪物,试图猎杀它。
一直追到了这不毛之地……

![]()
或许和很多人想象中的科学怪人的故事完全不同。
看完会发现,这部电影讲述的其实是父子关系。
从弗兰肯斯坦的童年,几乎按图索骥地复演了精神分析模板:恋母、弑父。
他对母亲有多依恋,对父亲就有多惧怕。
![]()
母亲的早逝,让他第一次直面生命的脆弱,也在孤独与痛苦中催生了对抗死亡的执念。
他由此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试图用知识与创造填补情感的空白。
父亲的严厉教育虽然让他心生恐惧,却也塑造了他傲慢、冷漠的一面。
为他日后成为傲慢自私的科学家埋下了伏笔。

影片里有几处耐人寻味的象征细节。
男主的母亲和他成年后心仪的女性,由同一演员饰演。
视觉上的呼应,暗示了潜在的恋母情结。
![]()
![]()
成年后的弗兰肯斯坦,依旧像孩童般喝牛奶。
透露他内心从未真正长大,也注定了他无法承担父亲的责任。
![]()
![]()
他制造出怪物后的情景,完全是一个教育失败的典型画面。
怪物降生后,他满心欢喜,激动不已,一遍遍教其说话、走路。

但因为怪物的悟性不高,学得很慢。
他越来越失去耐心,失控后开始辱骂、殴打。
怪物对他产生恐惧心理,更难以吸收任何知识。
最后,弗兰肯斯坦觉得自己失败了,便放弃了他,想要一把火毁掉他。

逃走的怪物成了无家可归的弃婴,满世界寻找自己的栖身之所。
终于,在一个智慧的视障老人那里,体味到了缺失的温暖。
由此才开始学习表达情感,培养起同理心,开始真正成长。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弗兰肯斯坦始终未能面对自己的情感缺失,他的逃避与傲慢,也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中。
![]()
影片后段,弗兰肯斯坦的弟弟临死前对他说,你才是怪物。
至此,也点出了这个故事的本质——
不是科学家制造怪物的故事,而是怪物被创造后,又制造了新怪物的故事。
指向的是,父权的循环和逃避责任的代价。
一个根本没有准备好成为父亲的人,仅凭自我满足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生命,却在事后完全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将自身的悲剧延续到了下一代身上。
![]()
影片结尾,在驶向北极的船上,病入膏肓、无处可逃的弗兰肯斯坦,才终于向怪物坦承:
他是一个父亲,一个失职的父亲。
这一刻,他直面了责任,也直面了生命的重量。
![]()
![]()
电影和原作最大的不同,在于情感底色的差异。
原作《弗兰肯斯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暗黑悲剧:弗兰肯斯坦死在北极,怪物也随之自焚,故事在绝望和无解中收束。
而托罗的版本,则为悲剧注入了新的情感可能。
影片结尾,弗兰肯斯坦忏悔,怪物选择原谅,父子达成和解。
怪物帮忙将船只推向温暖的海域后,迎着北极的晨光,也迈向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很多人表示这场和解戏是最大败笔。
但在鱼叔看来,这一幕恰巧呼应了视障老人给怪物的教诲。
老人曾说,他之前犯过错杀过人,所以他一直在赎罪。
他告诉怪物,应该先看清伤害的来处与去处,然后试着原谅、试着忘记、试着往前走。
![]()
怪物或许在那个时刻就理解到,人无完人,人是会变的。
他最后执意要和自己的造物主坦面对面,不是为了杀死他,只是想为自己所受的伤害讨要一个回答。
弗兰肯斯坦临死前,真正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悔过,承认了自己的失职。
怪物也选择原谅了他。
他学会了原谅,他没有在绝望后失去爱的能力,也因此更接近于一个人。
托罗在这部作品里,为原本绝望的悲剧开辟了一个人性与希望的出口。
就像拜伦写下的诗句——「心会破碎,但破碎后依然跳动。」
![]()
这种情感处理,其实延续了托罗一贯的创作逻辑。
他的作品总是围绕怪物、死亡、畸形与战争展开。
但从没有沉溺于表面的恐怖,而是将其作为温柔和孤独的外壳,一直在黑暗里找寻光明。
《地狱男爵》让一个来自地狱的存在,用幽默、忠诚和人性去对抗命运、守护他人,证明真正的光明来自选择善良而非出身。
![]()
《潘神的迷宫》通过奥菲利亚与地底怪物的互动,探讨童年的孤独与幻想世界的救赎。
![]()
《水形物语》中,女孩与「怪物」跨越种族的爱情,则在异化的社会背景下呈现温柔的人性光芒。
![]()
所以,哪怕他拍这部人生之作,几乎是命中注定的项目。
他无意于延续玛丽·雪莱作品中的悲观态度,也没有重复以往电影更侧重惊悚、科学怪人的奇观元素。
相反,他抓住原作对造物者傲慢态度的批判这一角度。
把故事的重心放在父子关系与情感成长上,并赋予暗黑故事以坚韧与温暖的情感张力。
![]()
不仅让这一经典IP重焕光彩,又在今天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让我们重新去反思生命和死亡,创造与责任。
当我们能创造新的存在,却无法承担相应责任,悲剧就可能在新的形式中重演。
真正的「怪物」,从来不是外表可怖的存在,而是那些逃避责任,因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而将利刃对准他人的人。
![]()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