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记者从泉州市教育局获悉,《泉州市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已正式印发,围绕“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出系统性改革方案,从课程、师资、活动、保障、评价五大方面为中小学体育工作划定“硬标准”。
亮点一:
课程“刚性锁定”,每天一节体育课
《措施》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实现“每天1节体育课”的目标,未达标的学校须在“十五五”期间制定分步实施计划;高中每周体育课不少于4节,无体育课当天须安排45分钟以上锻炼,未来还将探索高中每天1节体育课。同时,以“刚性要求”杜绝体育课被挤占,切实解决“课表有体育,实际被占用”的问题。
在时间保障上,学生每天校内综合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大课间不低于30分钟。针对课间15分钟,《措施》特别强调“杜绝华而不实”,鼓励学生真正“动起来”,而非形式化活动。
在内容上,推行“基础+特色”双轨教学。“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成为义务教育必修课,高中阶段须选两项;游泳项目将逐步普及,鼓励小学生在暑期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各地要按“一县一品”开发校本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8课时,推动闽南武术、非遗体育等项目进校园。
教学模式上,提出“学练赛一体化”,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不低于75%,个体密度不低于50%。学段分层明确:1—2年级以兴趣为主,3—9年级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专项化培养。
亮点二:
师资“扩容提质”,待遇与主科看齐
针对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专业不强的问题,《措施》打出“扩容+提质+激励”组合拳。
人员补充方面,除加大招聘力度外,还创新推出“兼职教师制度”,鼓励有体育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转型。省级及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须在3年内新增1个专职教练员编制,并招聘一级及以上退役运动员。
能力提升方面,建立周期性全员培训机制,每所省级特色校每年至少获得1次培训机会。同时,通过展示交流、专家示范课等方式拓宽教师视野。
待遇保障方面,明确课间活动每天计1课时、课外体育活动每周计2课时,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服装费每人每学年不低于500元。
亮点三:
活动“全员覆盖”,构建三级赛事体系
《措施》推动校园体育从“少数参与”走向“全员覆盖”,构建“市—县—校”三级竞赛体系。市教育局、体育局每年举办单项赛事,各县(市、区)打造“一县一品”特色赛事,学校每学年须举办2场运动会——1场田径运动会、1场全员参与的体质健康测试。
班级赛事也将常态化:小学每班每学年不少于3场,初中不少于2场,高中不少于1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上场机会。
此外,充分发挥泉州“家校社协同育人试验区”优势,推动专业运动队、职业俱乐部进校指导,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还将建设“县级学生体质健康智慧监测中心”,每年对学生体适能、视力进行全覆盖监测。
亮点四:
保障“托底赋能”,推进场地共享与体教融合
硬件方面,加大体育场地投入,鼓励建设“智慧操场”“智慧体测室”,并探索“校校共享、校社共享”机制,盘活闲置游泳馆等资源。对长期闲置造成浪费的学校将严肃追责。
经费与安全方面,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鼓励社会资助。体育课程须融入安全教育,定期排查器材隐患,鼓励学校为参赛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措施》还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市队校办”试点,允许试点中学自主招生,畅通体育特长生升学通道。
亮点五:
评价“硬核督导”,引入AI体测系统
《措施》建立全维度评价体系,将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技能、课程开设、教师教学质量等作为核心指标,引入“AI体测识别系统”为学生建立“一生一档”电子档案。
督导方面,将体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重点,对“阴阳课表”、政策落实不力的学校“一经查实,通报问责”,以严监督确保政策落地。
《措施》结合泉州特色,推出“可操作、可考核、可追溯”的实施方案,旨在让体育真正融入学生日常,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育人目标,为泉州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运动基石”。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点亮和
转发告诉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