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城县始终聚焦基层治理痛点难点,以问题导向破局、以法治思维赋能,牢牢坚守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实战化推进、实效化落地”的核心定位,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抓手,实现治理资源向下沉淀、服务力量向基层集聚,让矛盾纠纷化解更高效、民生服务供给更精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没想到综治中心的人十几分钟就到了,还把事情捋得明明白白,一天就有了结果。”近日,南城县洪门镇邓某毛的家属再次回忆起6月那场纠纷仍难掩感慨。今年6月,邓某毛因肝囊肿入住当地某医院,后在手术中突发大出血休克,经抢救后昏迷入住ICU治疗,两天后死亡。
家属认为系医护人员手术操作不当致患者死亡,向院方索赔,并请求洪门镇综治中心介入协调。
接到诉求后,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出发,15分钟便抵达现场,一边安抚群众情绪,记录诉求,一边联系医院核查诊疗细节。
考虑到医疗纠纷专业性强,综治中心当即启动联动机制,联系南城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中心)。半小时后,医调中心调解组进驻,引导双方依规沟通,协助梳理纠纷焦点、明确责任与赔偿依据,从安抚到启动调解仅用3小时。次日,医患双方达成赔偿协议。7天后,家属到综治中心签停访息诉承诺书。家属坦言,这场纠纷的化解,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综治速度”带来的安全感。
构建基层治理“一站式”平台
群众感叹的“综治速度”,是南城县对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的系统化打造。当地通过“多中心合一、多部门联动”,彻底改变了过去“部门分散、各自为战”的治理困境。
走进南城县综治中心,一楼大厅的导询工作人员正热情地为群众指引方向,设置“导询台、信访登记、综合受理”三个窗口,便民服务区还提供群众休息座椅,墙上张贴的矛盾纠纷调解流程一目了然。
“我们要让群众‘进门不迷路,办事少跑腿’。”工作人员介绍,中心采用“多中心合一”模式,整合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服务中心五大平台,44个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分别以“常驻、轮驻、随驻”形式入驻。其中,南城县委信访局成建制入驻,司法行政、人社、住建和城管等部门为“常驻部门”,每天安排工作人员坐班;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为“轮驻部门”,每周入驻;其他“随驻部门”则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远程响应,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二楼的调度指挥区里,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全县所有网格的动态信息,网格员上报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数据不断更新。“这是我们的‘智慧治理大脑’,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了治理力量的精准下沉。”中心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介绍,每个网格都配备“1名网格长+1名专属网格员+数名兼职网格员”,同时吸纳退休干部、小区物业保安、快递外卖小哥等作为兼职网格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三楼的信访局,领导视频接访室总是保持着随时可用的状态。“这样设置是为了让信访问题能就近化解。”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县委安排,每个工作日及重点敏感时期,都有1名县领导在视频接访室坐班,通过“面对面”或“屏对屏”的方式接待群众。
整个综治中心严格遵循“一厅四区”(群众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处区、调度指挥区、网格化管理区、心理服务区)的功能布局,构建起“一个窗口受理服务、一个平台处置反馈、一套制度议事管事、一支队伍服务网格”的运行模式,让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实现“只跑一次、只进一门”。
这一高效治理体系的背后,是南城县“南事好办、城事有我”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该县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推行“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同时推动多部门力量向网格集聚,促进治理力量深度融合。此外,南城县还依托各级综治中心,结合“党建联建+睦邻议事”机制,充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共治,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多亏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多次跑腿协调,帮我讨回了土地权益。”近日,在南城县龙湖镇池源村综治中心,村民程某某握着调解员的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程某某出生并长期生活在池源村印山组,因工作人员疏忽,户口被误登至同镇的严和村。今年初,印山组进行土地、山林重新分配时,以“程某某户口不在本村”为由,拒绝为其分配相关权益。程某某多次与村组干部协商,却因“户籍制度规定”与“实际居住情况”的矛盾,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甚至产生冲突。
池源村综治中心得知情况后,立即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村调解员、法律顾问、老党员组成的调解组。在查阅程某某生活记录、核实户口错登情况后,调解组组织双方调解。
然而,首次调解并不顺利。部分村民代表以其他村民利益受损为由提出反对意见,程某某则要求尽快解决。面对僵局,调解组一方面逐户走访反对的村民,讲解法规中关于村民权益的规定;另一方面,与程某某及其家人沟通,说明村组分配工作的复杂性,争取理解。
经过多次调解,调解组最终提出折中方案:程某某向印山组支付7000元统筹补偿款,用于弥补集体资源分配的差额;自方案生效之日起,程某某与其他村民享有同等的土地、山林权益,该方案得到双方一致认可。
“基层矛盾调解,既要讲法理,也要通情理。”调解人员说,为了提高调解成功率,池源村综治中心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加入调解队伍,26名兼职调解员覆盖全镇14个村(居),用“乡音乡情”化解矛盾。
在南城县综治中心,专业力量的加持让调解更具公信力。医调中心入驻2名有经验的专职工作人员,运行至今,未出现因医疗纠纷未解决而上访的事件;妇女儿童维权站则是综治中心里的“温暖角落”,建站以来共帮助25名妇女儿童维护合法权益,还定期开展“反家暴”“未成年人保护”等主题宣传活动;退休法官游肃的工作室更是成为群众信赖的“法律靠山”。有着30年民事审判经验的游肃,退休后受聘担任南城县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员与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2023年至今年5月,游肃已接待群众法律咨询2450人次。“群众不懂法律程序,我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他们分析案情,引导他们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游肃说。2024年,游肃被抚州市司法局评为全市优秀“法律明白人”。
此外,该中心践行“法院+工会+人社+N”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开展劳动争议纠纷化解和诉调对接工作,2025年以来,该中心共受理争议166件欠薪纠纷,依法调处纠纷136起,涉及劳动者1065人,涉案金额846.6796万元。
让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现在调解纠纷更方便了,就算当事人不在县城,也能通过‘e法庭’远程参与。”工作人员介绍,综治中心设立的速裁庭与先行调解工作室,不仅可以开展现场调解,还能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调解、线上开庭。今年以来,工作室已通过“e法庭”审理案件125件,缩短审理周期,大幅节省了群众的时间与成本。
科技赋能还延伸到基层治理各环节:护路护线办公室新增4个智慧监控点位、6个公共视频,覆盖重点路段,实时监控铁路、公路安全,及时处置隐患;调度指挥中心全面接入省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平台、基层态势感知平台、南城县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平台,网格员更新基础信息,联合平安志愿者排查纠纷隐患,均可以通过平台实时上报。中心依托大数据分析研判、动态监测,快速流转部门处理,将隐患化解在源头。
从15分钟响应的速度,到“法理情理兼顾”的温度,再到科技赋能的力度,南城县综治中心正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让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真正实现“只跑一次、只进一门”。(陈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