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蔚青学者说原创,部分素材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新闻周刊、小红书等网络公开渠道。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2025年院士增选已进入最后倒计时。根据往年惯例——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于11月22日公布——预计今年最终名单也将在11月中下旬正式揭晓。
值得关注的是,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评审现场出现了一个显著变化。根据相关消息,一批没有“帽子”的学者,正成为这场学术界“最高赛事”的重要裁判……
外部评审“入场”
今年8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如今,两个多月过去,评审工作已接近尾声。
![]()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回顾2023年之前的评审机制,院士评选主要依赖“院士评院士”的闭环模式。流程上分为两轮:第一轮在学部内部进行专业组和全体会议评审,形成正式候选人名单;第二轮则由全体院士进行等额投票,票数过半者当选。
这一机制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专业性,却也因“圈子文化”“论资排辈”等问题屡受诟病。
2023年,两院启动了一场“颠覆性”的评审制度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首次引入外部同行专家评审机制。两院分别建立外部专家数据库,将长江学者、“杰青”、海外华人学者等更广泛的学术群体纳入评审体系,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内部闭环”。
改革后,第一轮初选环节变为外部同行专家盲评。这一变化不仅是形式上的调整,更是理念上的回归:让院士评选从“身份导向”重回“学术导向”。
2025年,这一机制进一步巩固。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第十四条,外部专家将按照学科方向随机选取,对有效候选人进行评选,结果经院党组审定后提交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也在其《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明确,外部同行专家评选成为院士增选的正式环节。
![]()
图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2025年4月15日中国工程院主席团会议修订)
这一制度设计的背后,是对学术评价“去行政化、去人情化”的深刻反思。外部评审的“入场”,不仅是机制的补充,更是学术共同体自我净化、回归初心的关键一步。
“无帽学者”担重任
院士增选引入外部评审机制,核心目标之一是回归学术性,把更多真正对国家有学术贡献的人才选上来。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群在公众视野中并不显眼的“无帽学者”,悄然走向了评审台。
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在本届外部专家库的构建中,部分方向特别注重选择那些没有“帽子”、资历深厚且已过申请人才项目年龄的学者。这些“普通教授”,虽无“长江”“杰青”等头衔加持,却因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相对独立的地位,成为本次评审的中坚力量。
这类改革措施,巧妙地避开了可能的利益冲突。将评审权交给那些不再需要为“帽子”、项目、头衔奔波的学者,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更为纯粹的评价体系。
除此之外,据透露,不少青年科研人员也被纳入外部专家库。这可能是出于对学术活力与公正判断的双重考量:他们尚未被传统生态完全“格式化”,对前沿问题更敏感,对学术价值的判断也更为本真。青年学者参与评审决策,不仅是对其学术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唯帽子论”的一种纠偏。
从“谁评审”到“评审谁”,这一转变背后,是中国学术界对“什么是真正学术贡献”的再定义。“无帽学者”的登场,或许正是中国院士制度走向更加开放、更加务实的重要信号。
增选名额战略性调整
除了评审机制上的创新,今年院士增选在名额设置和分配上也同样看点十足。这些调整并非简单做做加减法,背后藏着不少深意。
2025年4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本年度的院士增选指南及提名候选人相关通知。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两院同时增加了院士增选的名额。
具体来看,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上限设定为100名,相较于2023年增加了至少21个名额。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获得最大增幅,新增5个名额;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各增加3个;信息技术科学部增加2个。特别推荐领域的名额也从6个增加至“不超过8个”。
中国工程院方面,同样将增选名额设定为不超过100名,较2023年增加至少10个名额。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专门设立了8个名额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另有5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在西部边远地区工作20年以上的候选人,7个名额用于特别通道候选人。这些名额将统筹使用,体现出国家对科技人才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
图源: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
从名额分布可以看出,西部边远地区、民营企业家、优秀中青年、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方向,仍是本次增选的重点关注领域。这不仅是对学科平衡的补充,更是对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短板的积极响应。
此外,推荐机制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根据新修订的两院章程,院士增选实行推荐制,但每位院士只能推荐一位候选人。对65岁以下的候选人,原本需要三位院士联合提名,现在只需一位来自本学部或专业相近的院士推荐即可。
这一变化,既提高了院士“推荐票”的含金量,也有效遏制了“凑数”现象,使提名更加审慎、更具权威。
![]()
图源: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从打破“院士评院士”,到“无帽学者担起评审重任”,再到名额分配的战略性倾斜……这一系列举措的核心,都在于让院士称号剥离过多的非学术光环,回归其学术贡献与荣誉的本质。
最终名单揭晓在即!哪些学者能在新的评价体系下脱颖而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审核:艾克旦
版权声明:本文经公众号“蔚青学者”授权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