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25年,储能需求大爆发,二线厂商一改往日颓势,远景动力、瑞浦兰钧、楚能、中创新航等纷纷启动百亿级扩产项目。
有人全面扩产,有人聚焦高端,还有人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未来,二线电芯厂的生存发展将取决于三大核心能力。
一是细分市场的深度运营能力,能否在储能、海外新兴市场等领域建立客户粘性与品牌认知;二是技术转化能力,能否将研发投入快速转化为量产产品与市场份额;三是供应链管理能力,能否在原材料价格波动周期中稳定成本、保障供应。
以下是正文:
2024年时,动力电池行业还在讨论寒冬。彼时,二线电芯厂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50%,部分企业因连续亏损陷入资金链断裂边缘,电芯价格在0.5元/Wh的低位持续徘徊。
进入2025年,储能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与动力电池市场的回暖提供了另一种信号,市场行情上演戏剧性逆转,远景动力、瑞浦兰钧、楚能、中创新航等二线厂商都纷纷启动了百亿级扩产项目,拉开突围的序幕。
01
楚能全面扩产、远景聚焦高端
在众多二线厂商中,楚能新能源是2025年扩产最为激进的。
2025年9月6日,楚能与宜昌市政府签订二期投资协议,规划建设80GWh新能源电池生产项目,用地面积达1730亩,涵盖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PACK模组全链条,达产后将新增6000个就业岗位。
一个月后,楚能襄阳70GWh锂电池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其中50GWh聚焦储能电池、20GWh布局动力电池,同步配套Pack与预制舱生产线。
截至目前,楚能已在武汉、孝感、宜昌、襄阳形成四大生产基地,现有有效产能超110GWh,在建产能突破400GWh,总规划产能直指500GWh以上,也印证了公司董事长代德明提出的“三年达成500GWh有效产能"的目标。
产能的爆发直接转化为市场成果,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储能电池出货量超25GWh,其中仅9月单月出货就突破9GWh,跃居行业第三,先后入围中国电建、中核汇能等央国企集采,并斩获英国、保加利亚等海外订单,新增储能订单累计超60GWh。
为支撑产能释放,楚能年内先后与杉杉科技、新宙邦、科达利签订超百亿元的材料采购与结构件合作协议,构建起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与其产生明显差异的是远景动力,公司愈发将目光聚焦于高规格储能电池产能建设,凸显高端定位。
10月27日,远景动力在湖北宜昌产投产业园启动智能锂电池生产基地,总投资242亿元,规划年产能40GWh,预计2026年7月实现首颗电芯下线。
该项目占地504亩,构建了电极、电芯、电池包全产业链生产线,核心产品为700+Ah储能电池,专门供应全球头部储能客户,目标为高端市场。
作为较早布局储能的二线厂商,远景动力的扩产逻辑紧扣技术迭代节奏,其宜昌基地生产的超大容量电芯在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上实现突破,与宁德时代587Ah、楚能588Ah产品形成技术错位竞争,使公司在龙头云集的高端市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02
海内外协同布局:瑞浦兰钧&中创新航
与楚能新能源和远景动力将产能布局在国内不同,瑞浦兰钧和中创新航纷纷开启了海内外双线协同策略。
2025年开年,瑞浦兰钧即打响二线厂商扩产第一枪,旗下兰钧新能源10GWh储能系统集成项目正式开工,这也是其国内首个储能系统集成项目,标志着从电芯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的战略转型。
9月,瑞浦兰钧印尼8GWh电池厂启动建设,一期产能聚焦动力与储能电池及系统,预计2025年内即可投产,瞄准东南亚新能源市场增量。
中创新航方面,公司2025年累计新增规划产能超75GWh,构建起覆盖华东、西南、华北及海外的产能网络。
3月,成都基地二期项目开工,总投资120亿元建设30GWh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与一期形成50GWh总产能,同步配套先进技术研究院。
8月,中创新航邯郸51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系统项目获批,一期投资54亿元建设12GWh产能,由持股60%的合资公司主导实施,深度绑定地方资源。
此外,厦门30GWh高性能锂电池项目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建成后厦门基地总产能将达60GWh;合肥基地三期项目稳步推进,最终将形成50GWh产能规模。
海外市场方面,欧洲葡萄牙基地建设同步启动,为开拓欧洲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布局前置产能,使公司能够快速响应海外市场的客户需求,提升供应链灵活性。
03
行情逆转:需求端和供给端双重优化
二线厂商纷纷扩产的背后,是市场需求的超预期增长。
国内市场方面,2025年前8个月,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5.9GWh,同比增长42%;第三季度储能锂电池出货量飙升至165GWh,同比增幅65%,全年预计出货量将达580GWh,增速超75%。
海外市场方面,增量更为显著。欧美市场由于政府出台新政,例如欧洲电网升级计划,推动户储需求增长40%;其他新兴市场方面,中东、澳大利亚等市场订单激增,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前9月斩获海外储能订单超160GWh。
储能需求的超预期增长之外,新能源市场也在持续渗透。2025年1-9月国内产销均突破1120万辆,同比增长超35%,动力电池需求稳步回升。
双重需求叠加下,电池厂10月排产环比增长10%,同比大增35%以上,头部厂商纷纷上调2026年出货指引,二线厂商订单排期普遍延至2026年。
如果说需求端的超预期增长带来了市场规模的大幅提升,那么供给端的优化,则是推动了行业质的进步。
2024年,国家开始实施“反内卷”政策,通过清单制管理、能耗门槛提升等方式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低效产能加速退出。
在供给结构的升级下,头部企业聚焦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为二线厂商腾出储能、户用等细分市场,目前尽管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仍不足50%,但具备技术优势的二线厂商产能利用率已普遍超过85%,瑞浦兰钧甚至突破90%。
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企稳回升,六氟磷酸锂价格突破7万元/吨,产业链盈利从底部反弹,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比提升20%,行业现金流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使二线厂商得以在细分市场实现“量价齐升”,彻底摆脱此前越生产越亏损的恶性循环。
这其实释放出来一个关键信号,即二线电池厂商将从长期以来的价格内卷,转向在细分市场的价值竞争,正如前文所述各个二线厂商扩产逻辑的差异。
楚能主打性能优势,推出588Ah-1000Ah大型储能电池,能量效率达96.5%,循环寿命超12000次,抢占大型储能项目;远景动力瞄准高端赛道,聚焦700+Ah超大容量电芯;瑞浦兰钧将更多精力投入了增长迅速的海外市场,以72Ah长循环户储电池切入海外细分市场,形成技术错位。
只有当一个行业的聚光灯从价格转向价值时,这个行业才具有了向前的动力。
04
尾声
未来,二线电芯厂的生存发展将取决于三大核心能力。
一是细分市场的深度运营能力,能否在储能、海外新兴市场等领域建立客户粘性与品牌认知;二是技术转化能力,能否将研发投入快速转化为量产产品与市场份额;三是供应链管理能力,能否在原材料价格波动周期中稳定成本、保障供应。
只有将三者牢牢把握住,才能迅速抓住需求爆发的红利,在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中实现持续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