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廉洁文化遇见现代诗歌,会碰撞出怎样的精神火花?在由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浙江省纪委省监委、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及浙江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衢州市等多地单位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南孔杯”廉洁文学创作大赛上,我们得以窥见答案。2025年11月12日晚,浙江常山举行的“南孔杯”颁奖典礼上,亿宸文化传媒创始人高锐的组诗《淬火录——清廉浙江人物诗纪》荣获诗歌类三等奖。该作品凭借其深邃的意象、冷峻的语言,以及词汇组合中特有的诡谲张力,构建了一个充满先锋意识的诗学空间,为“南孔清风”这一文化品牌注入了新鲜的文学血液。
这组题为《淬火录》的诗歌,并非对历史人物的简单颂扬,而是一场深入灵魂腹地的勘探与对话。诗人选取了郑九万、陈立群、周树人(鲁迅)、于谦、赵抃五位古今人物,以极具张力的意象系统,为他们各自的精神世界“淬火成诗”。
意象淬火:为精神立像
在《淬火录》中,高锐展现了她作为一名成熟诗人的语言控制力和意象锻造能力。她摒弃了直白的说教,转而用一系列凝练、坚硬而富有光泽的意象,为抽象的廉洁精神塑像。
致郑九万的《与山书》中,主人公被喻为“一根火柴”,用以“擦亮岩层深处的燧石”,其奉献的鲜血在“铜币背面结痂成星图”。这组意象将一位基层干部的坚韧与牺牲,提升至普罗米修斯盗火般的神性高度,悲壮而崇高。
在《种灯人》里,教育者陈立群的粉笔灰是“会发芽的”,早自习铃声在雪中“结痂”,而他最终“把数字锻造成钥匙”,每一把都通向“悬崖边的旗台”。诗人将教育扶贫的艰辛与希望,转化为一场充满痛感却又孕育生机的生命仪式。
尤为精彩的是《石灰纪》对于谦的书写。诗人写道:“你掏出心脏的磷火 / 点燃自己为棉线 / 铆合溃堤的国界”,并想象广场上“两袖空空的雕像 / 正用雪崩的语法 / 复诵《石灰吟》”。于谦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气节,在此被解构又重组,赋予了动态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当代表达。
诗影交织的叙事美学
高锐兼具影视教育者与文化实践者的双重身份,作为大学教师与多家影视传媒公司的创始人、管理者,其深厚的行业学养积淀,深刻塑造了她独特的诗歌美学。她的诗作呈现出强烈的镜头语言与蒙太奇般的空间叙事能力。
在《铸剑术》中,“墨水瓶中漂浮着 / 未缴纳的月俸银”像一个特写镜头;“当衙门在账本上繁殖”则是一个充满批判寓意的蒙太奇。而在《铁与鹤》中,“琴匣里藏着一块 / 拒绝融化的铁”是静态的物写,而“鹤的脊椎是秤杆——”则完成了从意象到哲学隐喻的飞跃。这种诗影交织的手法,使得她的诗歌画面感极强,意境层层递进,耐人寻味。
![]()
古今对话中的精神传承
本届“南孔杯”大赛以“宋词之河”为叙事主线,旨在实现一场跨越千年的廉洁文化对话。高锐的《淬火录》完美地呼应了这一主题。她的写作,不是让古人穿上现代的外衣,而是用现代的诗语体系,去叩击、唤醒那些深植于历史人物骨髓中的精神基因。
她笔下的鲁迅,会“拆下第九根肋骨 / 点燃成灯笼”;她笔下的赵抃,其官德如鹤,能“用影子 / 清点 / 历代贪墨者的骨重”。这种书写,使得历史人物从故纸堆中鲜活地站立起来,他们的风骨与操守,与当代社会对于清廉、奉献、担当的呼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淬火录》的艺术实践表明,主旋律文学创作存在着更为宽广的探索空间。这组诗篇以其深刻的艺术个性与自觉的审美追求,为如何以诗性的方式承载严肃主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范本。它让我们看到,廉洁文化一旦融入美的形式,其精神内核便能更自然、更深沉地抵达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