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豚商业研究院研究员洪涛三(欢迎转评赞)
11月13日,央行发布10月金融数据。数据显示,2025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7.01万亿元,同比增长6.3%。
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狭义货币(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6.2%。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前十个月净投放现金7284亿元。
贷款方面,10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74.54万亿元,同比增长6.3%;人民币贷款余额270.61万亿元,同比增长6.5%。前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97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73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17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26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7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32万亿元。
前10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3.3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39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447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09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6.66万亿元。
一、总体态势:经济“稳”字当头,但需要“强心针”
先看两个最核心的“体重”和“血压”指标:
-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总负债):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
- 通俗说:整个中国经济体(政府、企业、居民)总共欠金融体系的钱,超过了437万亿,而且比去年这个时候多了8.5%。这个速度,可以理解为经济的“总负债增长率”。8.5%的增速,不算高,属于平稳增长,说明整体上大家在借钱扩张方面比较谨慎,没那么“狂热”。
- 广义货币(M2,总钱袋子):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
- 通俗说:社会上所有的钱(包括现金和各类存款)加起来有335万亿,比去年多了8.2%。这个可以看作是整个经济的“血液总量”。M2增速和社融增速基本匹配,说明货币供应和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是大体平衡的。
核心洞察:从“总负债”和“总钱袋子”来看,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正在以平稳但稍缓的速度航行。没有出现过热,但也谈不上强劲。就像一个成年人,基础代谢正常,但缺乏一点爆发力。
二、结构剖析:谁在拼命借钱?谁在捂紧钱包?
这是“体检报告”最精彩的部分,能看出经济的“肌肉”和“隐疾”。
1. 政府:绝对的“借钱主力”,在努力托底
- 数据:政府债券余额93.03万亿,暴增19.2%!前十个月政府净融资11.95万亿,同比多增3.72万亿。
- 解读:这个数据非常醒目!意思是,在大家都不敢或不愿大力借钱的时候,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站了出来,成为了最大的借款人。他们借钱干什么?主要是用于修路、建桥、搞水利、建设5G网络等大型基建项目,以及保障民生支出。这相当于在经济有点“冷”的时候,政府亲自下场,开动“挖掘机”,创造需求和就业,努力把经济温度托住。这是典型的逆周期调节,是经济重要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2. 企业:信心仍在恢复,长期投资意愿不强
- 数据: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增长6.3%,但前十个月增量反而比去年少了1.16万亿。细看企业贷款,短期贷款增加较多(4.34万亿),而代表长期投资的中长期贷款增加8.32万亿。
- 解读:企业们的状态有点纠结。
- 短期贷款增加多,可能只是为了维持日常运营,应付短期资金周转,比如发工资、买原材料,属于“救急”钱。
- 中长期贷款虽然总量不小,但结合总贷款少增来看,说明企业对于扩建新工厂、投入新研发这种“长线投资”仍然比较犹豫。这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的信心还不够足,在“观望”中前行。
3. 居民:全面“防御模式”,不敢借钱更爱存钱
- 数据:这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前十个月,住户贷款只增加了73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如信用卡消费、短期个人贷)甚至减少了5170亿!而与此同时,住户存款疯狂增加了11.39万亿元
- 解读:这两组数据放在一起,信号再清晰不过了:老百姓正在集体“囤现金过冬”
- 不敢消费:短期贷款减少,意味着大家减少了通过借贷来进行的大额消费(如买车、旅游、买家电)。
- 谨慎买房: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就是房贷,仅增加1.26万亿,这个增量在历史同期来看是非常低的,反映出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大家买房、换房的意愿很弱。
- 极致储蓄:把钱牢牢存在银行里,是当下大多数人的首选。这是一种防御性的财务策略,源于对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未来风险的担忧。
小结一下结构特点:当前的经济,呈现出“政府热、民间冷”的鲜明格局。政府在前方努力拉车,而企业和居民在后方显得有些谨慎和保守。经济的内生动力,还需要进一步激发。
三、其他关键指标:看看“血液”流速和“体温”
1. 货币活跃度(M1):6.2%
- 通俗说:M1主要是企业活期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是随时可以拿来花的“活钱”。它的增速(6.2%)低于代表“总钱袋子”的M2(8.2%),说明大量的钱以定期存款等“死钱”形式存在,停留在账户上,没有快速投入到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中。经济的“血液循环速度”偏慢。
2. 市场利率:持续低位
- 数据:银行间拆借和回购利率都在1.4%左右的历史低位。
- 解读:这说明银行体系里“水”(资金)非常充裕,但大家互相借钱的意愿不强,因为找不到太多靠谱的贷款对象。低利率环境就像国家把“资金的价格”打下来了,目的是鼓励大家借钱、投资、消费。
3. 跨境人民币使用:稳步提升
- 数据: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都不小。
- 解读:这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的“朋友圈”在扩大,这是中国经济影响力和金融开放度提升的表现。
总结与展望:挑战与希望并存
通览这份10月的经济“体检报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核心结论:
- 经济稳中有忧:总体大盘稳定,但内生动能不足,特别是作为经济终端的消费和作为经济活力的民间投资,仍是明显的短板。
- 政策正在发力:财政政策(政府借钱花钱)是当前最核心的托底力量,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宽松、低利率)也在全力配合。
- 信心是关键: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或许已经从“缺钱”转向了“缺信心”。如何有效提振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是下一步政策需要精准发力的核心。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份报告意味着什么?
- 求职者:可以多关注与政府投资相关的基建、新能源、新基建等领域,这些行业可能机会更多。
- 投资者:低利率环境下,寻找高收益资产的难度加大,需要更加注重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债券市场可能相对受益。
- 普通家庭:在捂紧钱包、保障储蓄的同时,也不必过度悲观。国家正在想方设法稳定经济、保障就业。我们可以做的是,理性消费,审慎负债,提升自身技能,以不变应万变。
总而言之,这份“体检报告”显示,中国经济身体基础尚可,但有些“气血不畅”。现在,“医生”(宏观调控部门)已经开了“药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药效正在慢慢释放。我们需要给恢复一点时间和耐心,共同期待经济的“气血”重新充盈、顺畅运行的那一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